“阅读”概念的词源含义、学术定义及其阐释
2013-09-25张怀涛
张怀涛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1191)
·理论探讨·
“阅读”概念的词源含义、学术定义及其阐释
张怀涛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1191)
从词源学角度对“阅读”的概念进行初始含义的辨析,并以阅读结构图的形式对阅读的学术定义加以阐释,针对阅读中存在的不足状态做了进一步推论。
阅读 词源 学术定义 阅读结构图 阅读不足
“阅读”这个字眼对于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自从世界上出现了记录信息,人类的阅读活动就开始了。阅读是文明的一种象征,它贯穿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阅读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了。由于阅读活动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展现着无穷魅力,人们便纷纷尝试着从不同层面揭示“阅读”的内涵。
1 “阅读”概念的词源含义
词源学为我们探清“阅读”一词的初始含义提供了基本方法。根据词源学的要求,研究一个词的词源,必须查明它的旁系亲属语言中这个词的词义和词形是什么,并据此构拟出它最初始的形式和意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此做出了翔实的研究。“阅(閲)”的本意是在门里清点东西,《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阅,具数于门中也。”引申为“阅览”,如韩愈《秋怀》诗之三:“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读(讀)”的本意是朗诵书文,即用嘴出声念诵,《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读,诵书也。”引申为“观看”,如《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后世把“阅”和“读”加以结合,作为复合词专指人们观看并理解文字的行为,包括“目治”和“口诵”在内。《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是:“阅读: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如,宋代曾巩在《徐禧给事中制》一文中说:“惟精敏不懈,可以周阅读;惟忠实不挠,可以司论驳。[1]”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口腔喉舌都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上面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2]”
2 对于“阅读”概念的泛义理解
由于阅读活动深入地、广泛地联系于、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阅读”,提出一些个性化的含义。无论这些阐释是理性的、现实的,还是感性的、浪漫的,都活跃了对“阅读”活动的多方位研究。这些个性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理解是将阅读推及到了人类的一切视觉行为,认为但凡人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心去体会的,都是阅读。例如,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就把阅读看作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阅读的诸多面相之一,此外还包括天文学家阅读星象图,动物学家阅读动物的臭迹,玩纸牌者阅读伙伴的手势,观众阅读舞者的动作,父母阅读婴儿的表情,算命者阅读龟甲上的标记,情人阅读爱人的身体,渔夫阅读海流,农夫阅读天气,等等[3]。
美国学者唐宁和莱昂也认为阅读具有更为广阔的范围,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但阅读文字、图画、图表等,而且看手相的人能够阅读人们手上的线条,老农能够阅读天象,打猎的人能够阅读野兽的足迹……不过,这种类型的阅读活动并不限于视觉的范围,比如对于点字的阅读就不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所以,他们认为可以把这种广义的阅读定义为:阅读乃是对于标记的解释[4]。
另一种理解是将阅读推及到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认为但凡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活动,都是阅读。例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主张:“阅读世界这部大书。”卢梭也认为:“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无数有名的作家更是反复强调“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从而观察人生,读懂生活。
我国的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如清代文学家廖燕说过:“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说过:“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书,二是无字书。有字书,即白纸黑字的书本;无字书,便是万事万物之理,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许多实际知识。除书本外,还应多读‘无字书’,以扩大求知领域。”还有人作过充满诗意的表述:“生活是无字的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采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会。[5]”
过犹不及,如果对“阅读”含义无限宽泛地拓展,无疑会影响对“阅读”含义的聚焦。首先,文学描述毕竟不同于学术探索,所谓的“阅读海洋”、“阅读蓝天”、“阅读世界”、“阅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的一种生动的、诗意的情感表达,如果完全将其移入学术探索,势必会给“阅读”含义的表述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其次,“阅读”只是人们视觉行为的一种情形,即对记录信息产生的视觉行为,并非人们所有的视觉行为;“阅读”只是人们认知活动的一种方式,即对记录信息产生的认知活动,并非人们所有的认知活动。如果混淆其间的界限,势必不利于探索阅读这种人类特有活动中的特殊规律。
3 “阅读”概念的学术定义及阅读结构图的提出
3.1 “阅读”的学术定义
在对“阅读”进行研究时,应该对以下方面有明确的认识。
(1)从阅读本体看:在初始含义中,“阅读”主要指个人行为;而在学术含义中,“阅读”既是一项个人行为,也应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严密而灵动的社会活动系统中,涉及到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作者为了交流产生文本,文本承载着信息而进入交流,读者通过文本接受和处理信息。也就是说,阅读是以文本(对作者而言是作品,对读者而言是读物)作为社会交流的中介物,可以使作者与读者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
(2)从阅读主体看:在初始含义中,“阅读”主要指人们的目阅、口读的简单行为;而在学术含义中,“阅读”则深化为包括获取、理解、吸收、应用等一系列认知环节在内的复杂的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在阅读的感官上,人们也不只依靠视觉,还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如视障读者阅读盲文图书)等实现。
(3)从阅读客体看:在初始含义中,阅读对象就是以文字记录为主的书面材料;而在学术含义中,阅读对象则拓展为记载有各种信息的文本,从记录形式看,包括文字、符号、公式、图表、音频、视频等,从载体形式看,包括刻写型、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网络型、移动型等。
(4)从阅读环境看:在初始含义中,并未涉及到人们阅读活动需要借助、利用的条件因素;而在学术含义中,则相应出现了人们阅读活动中必须要借助、利用的环境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如文化、政治、经济、社交等因素)、信息环境(如信息的集散、传递、评价等因素)、物理环境(如地理、空间、设施等因素)、语言环境(如地区、时代、心态等因素)等。
综上所述,阅读就是人们利用一定环境认知记录信息的过程与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和记录信息有效接触,并在允许的阅读环境中,阅读这一行为才能发生。
3.2 阅读结构图的提出
为了对“阅读就是人们利用一定环境认知记录信息的过程与活动”这一学术定义加以阐释,笔者提出阅读的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阅读结构图
在图1中,X表示“阅读”,即阅读本体,它是认知记录信息的过程与活动,表示读者、读物、阅读条件均发挥作用的阅读充足状态。
A表示“人们”,即阅读主体。其中进入阅读活动的为现实读者,未进入阅读活动的为潜在读者。
B表示“记录信息”,即阅读客体。其中进入阅读活动的为现实读物,未进入阅读活动的为潜在读物。
C表示“环境”,即阅读环境。其中进入阅读活动的为现实阅读环境,未进入阅读活动的为潜在阅读环境。
四者符合下面的集合关系:
X=A∩B∩C
4 阅读结构图中显现的阅读不足状态
读者、读物、阅读环境均充分发挥作用的状态是阅读充足状态。然而,在读者、读物、阅读环境这三要素中缺失一项时,就会呈现出阅读不足状态,这些阅读不足状态就反映在图1的X1、X2、X3三个区域中。为了进一步了解阅读的内在规律,还有必要根据图1对X1、X2、X3表示的阅读不足状态作一解读。
4.1 阅读环境缺失(X1)的阅读不足状态
根据图1“阅读结构图”,可以对X1表达的阅读状态作如下集合运算:
X1=A∩B-X
=(A∩B∩I)- (A∩B∩C)
=(A∩B)∩(I-C)
=A∩B-C
其中,I表示全集。
那么,X1表示的阅读不足状态就是:既有具备阅读素质、并实施阅读行为的读者(A),又有可以阅读的图书等记录信息(B),但是未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X1=A∩B-X),或不具备、以及不利用有效的阅读环境(X1= A∩B-C)。
例如,许多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人群虽有读书的愿望,但环境闭塞,缺乏阅读的条件,实施不了阅读行为;有些高校的学生忙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参与经商等活动,虽有良好的阅读条件却无暇利用。与之相反,许多有志之士在缺乏阅读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外在困难,去创造阅读条件,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十分值得敬佩和学习。鲁迅说过:“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这里“囊萤照读”指的是东晋名将车胤,“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凿壁偷光”则指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匡衡,“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西京杂记》卷二)
4.2 阅读主体缺失(X2)的阅读不足状态
同理,根据图1“阅读结构图”推导,可用以下集合关系式表达X2的阅读状态:
X2=B∩C-X
=B∩C-A
那么,X2表示的阅读不足状态就是:既有可以阅读的图书等记录信息(B), 又有适宜、有效的阅读环境(C),但是未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X2=B∩C-X),或读者缺乏必要的阅读素质以及读者未真正投身于阅读(X2=B∩C-A)。
例如:很多大学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时,在课余时间不能自觉地或有意识地去拓展阅读,不清楚应该去阅读哪些书籍,更不清楚哪些书籍有益于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也有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盲目附庸风雅、追求时尚,一味去阅读一些毫无价值的时髦读物,却很少涉猎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书籍,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3 阅读客体缺失(X3)的阅读不足状态
同理,根据图1“阅读结构图”推导,可用以下集合关系式表达X3的阅读状态:
X3=A∩C-X
=A∩C-B
那么,X3表示的阅读不足状态就是:既有具备阅读素质、并投身于阅读的读者(A),又有适宜、有效的阅读环境(C),但是未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X3=A∩C-X),或缺少可以阅读的图书等记录信息(X3=A∩C-B)。
例如:有的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匮乏,质量不高,尤其是在一些财力弱小的学校,更加缺乏必要的或高质量的数据库,给师生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障碍。
时代环境或客观条件有时也会造成图书等记录信息的短缺,从而制约了知识的获取和读者自身阅读水平的提高,如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版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出版机构大量撤销,新书出版量大幅下降,大多数中外名著不能出、不能卖、不能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被当成“毒草”。一切图书都被打成了“封、资、修”,书店不能销售,图书馆不予借阅,家里不敢收藏,“书荒”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阅读条件和阅读范围极大地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阅读行为的实施。
4.4 关于阅读不足状态的转化
针对接近于阅读活动X的X1、X2、X3,图书馆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来转化或缩小阅读不足状态,以促进X即阅读充足状态的有效形成和扩大。
例如,针对X1阅读环体缺失的阅读不足状态,可以通过改善图书馆阅读条件,改进图书馆服务,举办“读书节”、读书座谈、读书交流等形式,来优化阅读环境。
针对X2阅读主体缺失的阅读不足状态,可以开展“新生利用图书馆”、“各种数据库利用”、“信息检索”、“大学生阅读学”等阅读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X3阅读客体缺失的阅读不足状态,图书馆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建设,针对师生的阅读需求采取各种途径购买或自建各种信息资源,扩大图书馆的记录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1] 曾 巩.曾巩集[M]. 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337.
[2]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4.
[3]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阅读史[M]. 吴昌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7.
[4]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475-476.
[5] 董味甘.阅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6.
(责任编校 田丽丽)
TheEtymologicalMeaning,theAcademicDefinitionandtheInterpretationof“Reading”
Zhang Huaitao
Library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1191,China
The present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etymological meaning of “reading”, analyzes its academic definition with a reading diagram and makes further inference on the deficiency in reading.
reading; etymology; academic definition; reading diagram; deficiency in reading
H13 G252.17
张怀涛,男,1957年生,研究馆员,馆长,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学术顾问,发表论文 130 多篇,出版专著 1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