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策略研究

2013-09-22

大庆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中间业务

孙 凯

(中国人民银行大庆市中心支行,黑龙江 大庆 163316)

目前,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理念、金融创新方法及运作方式的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占优势的情况下,提高经营效率成为我国银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研究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策略,对于加快我国银行业的改革,确保我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有积极意义,并为国家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现状

截至2011年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家银行在华设立209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45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7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6个国家和地区的77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4家分行(见表1)。外资银行在我国27个省(市、区)50个城市设立机构网点,较2003年初增加30个城市。同时,共有6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获准在其所在城市辖内外向型企业密集市县设立支行。

截至2011年年底,35家外资法人银行、4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25家外资法人银行、2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发行人民币金融债。

?

截至2011年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0%(见表2);各项存款余额1.32万亿元,增长25.27%;各项贷款余额9785亿元,增长7.10%;流动性比例69.53%;实现税后利润167.3亿元;不良贷款率0.41%;外资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18.83%,核心资本充足率18.38%。总体上看,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主要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

?

二、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造成的挑战

(一)争夺金融产品

外资银行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并结合国内客户的需求,凭借强大的市场营销机制和先进的产品创新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产品,以迅速占领我国市场。外资银行广泛的业务范围和丰富的投融资品种将抢夺国内银行的业务份额。在传统存贷业务方面,国内银行的产品品种均远远不及外资银行,无法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在表外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经营的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收益率高,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的表外业务起步晚,品种少,收益差,对利润的贡献率较低。目前,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烈,对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外资银行利用自身更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能力、更专业的服务和丰富的产品,将在此领域体现出难以估量的竞争力,从而对国内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另外,外资银行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方面都具有国内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除了业务方面的冲击,外资银行树立了一道“专利壁垒”,对国内银行形成了潜在的技术垄断,这将不利于国内银行的未来发展。

(二)争夺优质客户

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都是知名的大型跨国银行,它们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卓越的信誉、优质的服务质量,且大多实行混业经营方式,而国内银行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其业务范围不及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在市场营销、产品定价、优化资产和市场化操作拥有成熟的经验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都将使国内银行在争夺优质客户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外资银行采用“摘樱桃”的客户策略,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高端和优质客户。外资银行通过市场细分等手段,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并对优质的高端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更优质的金融产品,以吸引优质客户。这样的客户发展战略不仅可以使银行获得更高的收益,也是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有效方式。这种对优质客户的抢夺一方面使国内银行面临优质客户流失,收益力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国内银行花费更多的成本来维持和开拓优质客户,从而造成银行成本的上升,这将对国内银行效率的提升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争夺优秀的金融人才

金融业既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素质的高低将决定银行业的兴衰成败。外资银行进入后,一般会在我国招募大批员工。在同等层次下,对于员工的待遇,外资银行一般会优于国内的银行,例如较高的薪酬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出国培训的机会等,所以能吸引国内大量的业内优秀人才,导致我国银行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削弱了国内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尤其是人民币业务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开始了对熟悉人民币业务专业人才的争夺,以便尽快拓展在华人民币业务。目前,我国优秀的高端金融人才比较稀缺,外资银行加入对人才的争夺后,必然会使这一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国内银行不得不通过改善营业环境、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等进行对人才挽留。这种争夺的结果就是导致国内银行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由上可知,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导致了金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不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外资银行带来的变化,将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萎缩,客户质量下降,综合竞争力降低。

三、全面提升中资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中资银行股份制改革

我国中资银行经过循序渐进的股改、上市,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基本脱离了产权主体一元化的特征。但在股权制衡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均为国有性质。只有深圳发展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属于外资性质,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法人股。从股权集中度方面来看,工、农、中、建四大家银行的股权高度集中;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属于相对集中型;只有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的股权相对分散。对于我国大多数股份制银行这种股权制衡度较高的现状,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吸收个人资本的同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使企业法人相互持股,以推进股权分散,强化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并赋予机构投资者有参与被投资者的管理的权利。例如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提交股东议案向董事会或经理层施加影响,从而增加来自股东的监督与约束。

(二)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改革进程来看,目前我国上市国有银行都设有独立的董事会,初步实现了“形似”;但事实上,在我国国有银行转轨改革的过程中,不少问题都被搁浅或淡化,在股份制国有银行内部管理结构中,仍带有行政性色彩。在银行内部,极其讲究级别,激励效应得不到体现。国有银行具有多项职能,商业性职能与政策性职能并重,致使利润目标不明显。因此要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就必须从“形似”转变为“神似”。就必须建立以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主体,由党组织和工会为辅助的治理系统。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的架构中,虽然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党内职务上是书记与副书记的关系,这就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党委会与董事会存在着权力的交叉。

因此,中资银行应尽快建立银行家职业经理人市场,扩大经营管理层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所必需的权力。对于党委会,应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思想统领作用,对于人事决策以及经营活动应当是“参与”,而不是介入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事务,干预经营管理层的活动。这二者必须客观统一,互动制衡。

(三)强化薪酬激励的作用

外资银行的进入挖走了我国国内银行的许多精英骨干,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银行经营绩效大大减退。再者,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内部还存在着“官本位”的组织制度,极其讲究级别,并非客观按照实际业绩给予员工激励政策。因此,必须强化薪酬激励制度,使得个人报酬与其业绩紧密联系,尤其要重视对于高端人才的激励机制的完善,防止“人才流失”,使得精英骨干发挥更大的创利功效。目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一是建立以绩效薪酬为核心,应配以福利保障为辅助的员工薪酬激励制度,并将个人工资与业绩挂钩,并且明确各个级别的工资绩点,区分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工作性质,实现“个人创利型”激励机制;二是尽快制定员工持股计划,员工可以通过持有本企业股份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并且分配剩余利润;三是对高管层实施经理股票期权,以吸引高素质骨干精英。

(四)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

面对外资银行进入所产生的压力,中资银行需要加强对外资银行管理模式的学习,但同时也需要加快自主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盈利渠道单一,科学信息技术落后,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在很多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大多是对国外银行的产品的复制,很少有自主研发的、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金融产品。这种设置简单、盈利渠道单一的金融产品也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外资银行比起我国商业银行有着更强技术、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因此外资银行在金融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有着比中资银行更强的竞争力。面对外资银行进入所产生的压力,中资银行需要加快自主学习能力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以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在产品种类上,不应仅限于单一产品、或是对传统金融产品的变相包装,应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以及结构性金融产品;在业务创新上,中资银行应突破传统业务瓶颈,结合我国市场实情,充分发挥机构网点齐全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客户营销,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加强与证券、保险、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在技术方面,应将电子商务的理念引入基本业务流程,积极发展网上银行,注重网络银行的风险防控;在人员素质方面,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自我学习、创新激励机制,以提高我国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从实际情况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中间业务收入十分有限。外资银行在华主要发展的是其中间业务,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与优势是我们中资银行所不可匹敌的。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40%左右。拿美国花旗银行来说,其2008年非利息收入达到8.940万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4.2%,而我国2008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共实现非利息收入1977.48亿元,非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为17.53%。工行非利息净收入为467.21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15.08%;建行非利息净收入为425.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92%。由此看来,中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资银行凭借其混业经营以及良好的零售银行优势,拥有着更高层次的金融产品、技术、服务水平以及管理运营能力,吸引了我国国内大量的中间业务客户,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的发展有限,效率低下。并且,我国银行依靠传统业务提高利润已经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中间业务将会成为各个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我国银行部门应当在保持其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开拓水平,加快中间业务创新,以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全能型商业银行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将资源集中于高增长业务,通过银行证券模式以及银行保险模式,进行优势互补,拓展中间业务空间。

(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对中国银行业有一定的金融稳定效应,他们的进入并没有对我国金融业带来太大的威胁。但即使在外资银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潜在威胁。例如对中资银行控制权的削弱、给中资银行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以及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冲击。因此,我们在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时,应注意保持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另外,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目的不应仅仅限于对我国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更应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管理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贷款质量的“双降”以及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并不能表明这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拿资本充足率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提高,可能大多是依赖于中央注资,并不是商业银行全面竞争的自然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风险管理问题,应当更加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相对独立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贷款方面,应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实行贷款方式的多样化,扩大抵押、担保等风险较小的贷款品种。对于大额贷款,可以考虑采用银团贷款的方式以分散风险。在提高资本充足率时,不应仅仅依赖于政府注资或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而是应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通过利润留成来不断补充资本充足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中间业务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保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少数股权还是独立发展
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
外资银行适合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