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3-09-21赵维良赵东霞王晓慧孙俊龄
赵维良,赵东霞,王晓慧,孙俊龄
(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地降低制造业成本,协调和控制专业化的生产过程,实现规模经济[1]。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群的形成、跨国公司的扩张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一种日益常见的经济形态,逐渐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得以持续增长的重要环境支撑,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必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Scott[2]将“服务业集群”概念化后,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日渐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有比制造业更为明显的集中趋势[3],城市化的进程也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4]。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策动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深刻体现出城市输出“外向服务”这一基本经济职能[5]。Howells等[6]对英国1971—1984年服务业集聚状况研究发现,这期间共有74.4万人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伦敦等主要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的集聚程度最高,吸收了53%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Keeble等[7]通过对伦敦与南部非集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发现在集聚中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通过集聚学习机制来获得优势。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外部溢出效应,能够有效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辽宁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具备从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社会转变条件,初步形成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但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较慢,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15.98%,波动下降到2010年的14.61%,而美国的比重在36.5% ~38.0%,我国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水平已达到19.37%。2006—2010年全省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7%和14.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小于第三产业,也明显小于装备制造业24.9%的增长率,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辽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辅以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机遇期,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辽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以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为生产要素,人力和知识高度密集,同时,产业形态也具有集聚经济特征。辽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结构和规模各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不均衡。根据经济总量,对各城市进行经济量级排序(见表1),再进一步测算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剖析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
表1 2010年辽宁各城市GDP及占全省比例
从经济量级上看,第一层级是沈阳和大连。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龙头,大连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两个城市的GDP之和占全省的一半,与其他城市相比沈阳和大连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第二层级鞍山,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总量较高,占辽宁的比重在10%以上。第三层级包括其余的11个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有限。
2006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为53.94万人,至2010年,增加到60.26万人,每年平均增加近1.6万人。5个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从业人员最多,2006年为20.05万人,2010年略有下降,为18.63万人。其余4个行业从业人数都在逐渐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房地产业,增加了40.84%,见表2。
为了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对各城市的区位商进行计算,公式为
式中:LQ是该城市的区位商,Eij代表城市i的j行业就业人数,Ej表示整个辽宁省行业j的就业人数,Ei为城市i所有行业的就业人数,E为全省总就业人数。当LQij>1时,表示i城市的j行业供给能力大于本地区的需求能力,该行业或其产品可以向外输出;反之当LQij<1时,则表示i城市j行业的供给不能满足本地的需求,需要从外部获得部分供给。辽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辽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
由表3可见,大连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在辽宁14个城市中最高①2007年大连和沈阳区位商较高,主要是金融业统计口径原因使该行业就业人数高造成的。,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与大连的城市定位是一致的,大连把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重要方向,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集聚辐射效应。沈阳的区位商位于第三位,但增长趋势不显著,与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形态不符,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沈阳经济区乃至东北地区。丹东、锦州和营口区位商大于1,这几个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就业人数比重较大,丹东的区位商还在一些年份位列全省第一,3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满足本地的需求,而且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铁岭、朝阳、葫芦岛的区位商较小,这几个城市在接受周边的辐射。值得注意的是,在辽宁14个城市中,盘锦的区位商最小,其支柱产业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较发达,而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辽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评估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已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它不仅推动了单个城市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群的兴起和区域经济的成长。但作为全省的龙头,沈阳和大连仅在个别行业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从表4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区位商差异较大,最高的是营口,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的44%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区位商最高的是大连,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次是丹东;金融业区位商差异不大,最高的是朝阳;房地产业区位商最高的是大连;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软件业区位商最高的是沈阳,比较优势明显。从变异系数看,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均衡发展与城市规模没有直接关系。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急需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先进制造业的能级、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表4 2010年辽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和变异系数
Krugrman等用空间基尼系数来测定美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即比较某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情况,这里用空间基尼系数来测定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其公式为
式中:Gj为行业j的空间基尼系数,Gj介于0和1之间,Gj越大,表示区域内行业j越趋向于集中,反之则越趋向于分散;Eij代表城市i中j行业的就业人数,Ej表示辽宁行业j的就业人数,Ei为城市i所有行业的就业人数,E为全省总就业人数。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可以强化城市间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流动,促进城市间经济的合作与竞争。表5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由表5可以看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间的集聚程度是不同的,集聚度最高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后依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集聚度最低的是金融业。科学技术综合服务业的集聚度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辽宁的科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丹东和锦州这些大城市中,而其他城市该行业的从业人数较少。金融业的集聚度之所以比较低,主要是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等行业,而这两个行业在各个城市都有分支机构和大量的从业人员,致使以就业人数作为指标衡量集聚程度不明显。
表5 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
从发展趋势上看,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集聚程度都不高,而且增加都很缓慢,不同年份还有波动,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10年集聚程度低于2008年和2009年。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各组成成分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看,2006年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最高(25.7%),其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6.8%),最低的是科学技术综合服务业(12.5%)。这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也表明提高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附加值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服务业的贡献较低,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不高。辽宁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结 论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作用,辽宁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本文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主要结论如下:
在辽宁14个地级市中,大连和沈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并初步形成了“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格局,但两个城市集聚程度不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行业间非均衡发展特征。例如,沈阳在科学技术综合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最明显,而大连在信息服务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非均衡发展程度与城市规模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差异最大的是朝阳,最小的盘锦;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较明显,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向初始规模较大的城市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程度不同,集聚度最高的是科学技术综合服务业,其后依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集聚度最低的是金融业。
近20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壮大,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更远远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但辽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仍较小,发展速度较慢。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可以使企业共享基础设施、服务以及信息等,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集聚经济,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重新焕发活力的微观基础就是出现了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及具有生产服务性质的跨国公司总部的大量集聚。
目前辽宁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已经表现出集聚发展的形态,但远没有达到合理、优化的产业分工格局。需要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大连和沈阳作为核心城市,要培育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及其总部的集聚地;鞍山要立足本地,以建设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为目标;其他城市要以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和主导产业振兴为目标,有选择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那些难以接受辐射而本地区发展又紧密依赖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从全省层面看,要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手段,整合各方资源,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引导各城市间适度竞争形成错位发展,扶植政策向发展特色产业方向演变,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1]ESWARAN M,KOTWAL A.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2):401 -420.
[2]SCOTT A J.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2):171 -186.
[3]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16.
[4]HUTTON T A.Service industries,globalization,and urban restructuring with the Asia-Pacific:new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and planning responses[J].Progress in Planning,2003,61(1):1-74.
[5]赵群毅,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兼与西方主流观点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7(5):24-31.
[6]HOWELLSJ,GREEN A E.Location,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J].Progress in Planning,1986,27(2):83 -183.
[7]KEEBLE D,BRYSON J,WOOD P.Small firms,business service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K:some empirical findings[J].Regional Studies,1991,25(5):43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