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易激综合症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2013-09-21陈丽娜哈琳琳郭建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均分正常人综合症

陈丽娜 夏 亮 哈琳琳 郭建英 张 瑶△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 1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与性 状改变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征候群。世界范围内,IBS患病率为 5%~ 25%,欧美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是其病理生理基础[1]。既往研究提示其发病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给予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后,IBS的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2]。由于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复杂,且缺乏合理可靠的物理化学诊断手段,故其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伴抑郁障碍的 IBS患者,能有效地控制抑郁情绪,阻断精神心理异常和功能性胃肠刺激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降低患者的内脏敏感性,从而缓解躯体症状[3]。但其人格特征的定量诊断目前仍无报道。由于肠易激综合症病因复杂,且在临床上缺乏可靠的诊断指标,患者往往经过多次诊断化验后发现无异常,才被确定为肠易激综合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故使用心理量化指标来分析肠易激综合症的人格特征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肠易激综合症患者进行人格特征及各症状的评估,有效了解目前该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临床更好的诊断该功能性疾病,以及评估患者的用药效果提供科学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 2009年 1月-2011年10月期间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消化病医院门诊 64名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 42名,女性 22名,15~ 30岁24人 ,31~ 45岁 19人 ,46~ 60岁 21人;不同病程:1年以内17人,1~ 5年 38人,5年及以上 9人。纳入标准:经副主任医师职称及以上专家确诊为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结肠镜结果显示内镜下仅见肠内黏液较多,肠道痉挛,黏膜稍充血水肿,粪便检查可见黏液,无脓液和血液等异常成分;多次做粪便细菌培养阴性;x线钡剂灌肠检查,仅见肠道痉挛,结肠袋密集,运动异常,没有糜烂、溃疡及肠道占位性病变;B超检查提示肝、脾、肾、胆囊无异常。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类疾病和智力水平低下而无法完成调查问卷的患者。IBS患者平均年龄为(34.24± 2.46)岁;同时,本研究选取正常健康人群 64人作为对照,发出问卷为 128份,有效问卷为 128份,有效率为(100%)。

1.2 方法 ①自制一般情况和疾病症状调查表:一般情况的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等。IBS症状内容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等,是否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以及做过什么医学检查(如胃镜、结肠镜、B超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由 L R Derogatis于 1975年编制的 SCL-90量表,该量表由 90个自我评定项目组成 ,分为 9个症状因子。通常可以评定 1周以来的自我躯体、情绪、认知、社会功能及精神等方面的状态。该量表标准化程度高,研究显示[4],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 0.97,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 0.69以上,重测信度大于 0.70,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良好。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 0.98;③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由英国心理学家 H J Eysenck教授编制,本研究采用由龚耀先在大样本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国人特点修订的中国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量表。分为 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和 L(掩饰性)4个分量表。该量表由 88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有“是”和“否”两个选项,供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然后按照 P、E、N和 L4个量表计分。

2 结 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 IBS患者 64例,均符合目前国际认同的 2006年提出的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其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伴腹泻患者 29例,以下腹部和左下腹多见,一般每日 3~ 5次,多者可达 10余次。大便呈稀糊状、软便或稀水样,多伴有黏液;腹痛伴便秘 19例,排便困难、量少,附有黏液;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16例;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者 64例;

2.2 SCL-90各因子分与正常人的比较 见表 1。

表1 IBS患者 SCL-90各因子均分与正常人比较(±s)

表1 IBS患者 SCL-90各因子均分与正常人比较(±s)

注:*P<0.05,**P <0.01,***P <0.001,下同

?

由表 1可见,与我国正常人相比,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常模。2.3 不同年龄 IBS患者 SCL-90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 IBS患者 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进行比较,见表 2。

表2 不同年龄 SCL-90量表的得分情况比较 (±s)

表2 不同年龄 SCL-90量表的得分情况比较 (±s)

项 目 15~ 30岁(n=24)31~ 45岁(n=19)46~ 60岁(n=21)F躯体化 1.38± 0.34 1.49± 0.47 1.37± 0.30 1.94强 迫 1.63± 0.40 1.63± 0.45 1.43± 0.23 1.45人际关系 1.56± 0.43 1.58± 0.49 1.33± 0.26 1.61抑 郁 1.38± 0.34 1.44± 0.45 1.37± 0.27 0.69焦 虑 1.37± 0.33 1.44± 0.41 1.23± 0.21 2.09敌 对 1.42± 0.43 1.46± 0.49 1.28± 0.21 0.92恐 怖 1.26± 0.30 1.20± 0.25 1.08± 0.11 3.18*偏 执 1.49± 0.43 1.46± 0.42 1.36± 0.32 0.58精神病性 1.37± 0.30 1.39± 0.39 1.24± 0.25 0.99总均分 1.43± 0.29 1.46± 0.37 1.31± 0.19 1.28

除了恐怖因子外,不同年龄段的 IBS患者在 SCL-90量表的总均分及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年龄为 17~ 20岁的 IBS患者的恐怖的分值显著高于26~ 29岁的被试。

2.4 不同性别的 IBS患者 SCL-90的差异比较 见表 3。

不同性别的 IBS患者在 SCL-90的躯体化因子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比较发现,女性的躯体化症状显著高于男性。

表3 不同性别 IBS患者 SCL-90量表 9个维度的得分情况(±s)

表3 不同性别 IBS患者 SCL-90量表 9个维度的得分情况(±s)

?

2.5 不同病程时间 IBS患者 SCL-90的差异比较 不同病程时间的 IBS患者在 SCL-90的总均分及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6 IBS患者 EPQ测量结果和对照组比较 EPQ人格测验结果显示 IBS患者精神质 P、神经质 N和掩饰性 L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内外向 E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人,见表 4。

表4 IBS患者 EPQ测量结果和对照组比较(±s)

表4 IBS患者 EPQ测量结果和对照组比较(±s)

?

3 讨 论

IBS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的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易误诊为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肿瘤等疾病。该病患者常有神经质、情绪激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异常,这些异常对胃肠道运动有明显影响。最新文献报道表明,IBS患者常有性格内向、易于焦虑、神经质等个性特点,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导致 IBS的症状和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因素和肠道功能紊乱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故治疗效果不理想,经久不愈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通过观察显示 ,IBS患者中大约有 3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障碍。患者除IBS的症状外,尚有多种躯体症状,如失眠、疲乏、紧张、注意力难集中、不典型胸痛、心悸等。因而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 IBS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IBS患者 EPQ问卷得分与正常人比较存在巨大差异。对 P量表代表精神质量表分数而言,IBS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的明显差异说明 IBS患者平时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但其值并非精神病的衡量指标。 E量表代表性格内外倾向,IBS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其得分反映出 IBS患者个性偏内向,性格孤僻 ,不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冷淡。而 N量表中显示 IBS患者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反映出 IBS患者平时情绪稳定性较差,遇事易出现忧心重重 ,喜怒无常,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常产生缺乏理智的和刻板的反应。L量表的分值说明,IBS患者的掩饰性明显高于正常人,其易对 IBS的症状出现刻意掩饰,没有对 IBS的病因形成科学的认识,使其治疗缺乏合理的评价依据,最终造成了 IBS的慢性发展。

对 IBS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发现,其发病与我国正常人相比,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常模。说明 IBS患者心理状况较差,各项负性情绪较正常人多,对疾病的预后常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恶性循环。而恐怖因子在不同年龄段的 IBS患者中无明显差别,提示心理成熟年龄的不同导致对恐惧的认识有不同。因此,提高对 IBS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增加心理健康的水平。不同病程的 IBS患者在 SCL-90上的得分无明显差异 ,说明 IBS对所有患者而言,都是一种症状明显而无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的疾病,对其严重程度无恐惧心理,不担心导致不良的严重后果。因此,IBS患者的人格出现明显的异常,其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得分显著比正常人高,而且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在消化科的护理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采取合理的护理心理学措施进行干预,期望起到改善预后的作用。

[1]Longstreth G F,Thompson W G,Chey W 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2]Clouse R E,Lustman P J,Geisman R A.et al. Antidepressant therapy in 138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five year clinical ex perience[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4,8:409-416

[3]张晓敏,林志辉.功能性肠病患者的心理评价 [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4):10-12

[4]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 [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猜你喜欢

均分正常人综合症
NÜ PERSPECTIVES
Nü Perspectives
蝴蝶标本(外一首)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靠脸吃饭等
梦游综合症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闹闹的“吃什么”综合症
教你克服考试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