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

2013-09-21姜明霞季一薇周路佳徐婉婉戴丽琴唐文忠季卫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对象康复

姜明霞 季一薇 周路佳 徐婉婉 戴丽琴 唐文忠 季卫东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较 高,病程迁延,易于慢性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国内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2-4]。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往往低于正常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较低,影响了疾病的康复。在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日益重视的情况下,社区逐渐成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康复的主要场所。本研究通过在社区开展多层次的干预,了解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探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的新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街道辖区内登记管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精神分裂症缓解期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有完整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③患者(或监护人)同意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排除标准:①严重躯体疾病;②酒和药物依赖;③不能接受长期随访者。

1.2 方法

1.2.1 样本量和抽样方法 将辖区 4个全科服务团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一组为对照组,再从每个服务团队服务区内登记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 25名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组成研究样本,其中干预组 50人,对照组 50人,共计 100人;研究实施过程中,干预组 4人失访,对照组 2人失访,终期调查干预组 46人,对照组 48人 ,本文仅对参与研究全过程的 94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2.2 调查方法 通过基线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家族史、社会支持状况等。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干预组研究对象实施为期 1年的综合性社区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干预结束后,通过终期调查 ,了解干预前后干预组、对照组社会支持状况的变化,对干预效果做出评价。

1.2.3 干预措施

1.2.3.1 心理干预 由干预组全科服务团队内的精神科医生或全科医生(获证)负责本组内研究对象的心理干预,每个服务团队内研究对象的心理干预均由同 1名医生完成,心理干预措施包括:①个别心理指导。每 2周 1次,根据个别患者测评结果及产生抑郁、焦虑心理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干预,采用解释、启发、疏导等方法,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②情感交流。采用授课与社交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课、演示、讨论等方法,指导患者如何与人交往,学会控制情绪,适应并正确处理有关的社会矛盾,增加自我调整及自我平衡的意识;③个别访谈。针对不同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开展个别访谈,适时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及认知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1.2.3.2 社区干预 针对干预组研究对象,开展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①定期安排干预对象参加“快乐之家”工娱活动,如工疗作业,唱歌,听音乐,绘画等,鼓励患者相互多交谈,训练其社交技巧及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②集体授课(1次 /月,40分钟 /次),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药物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疾病康复的有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强调长期维持用药的重要性,症状的自我监控方法和技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③健康促进:在干预过程中,全科医生通过健康教育让社区志愿者、患者和家属更多了解精神疾病复发前驱症状的防治、社区康复等知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改善其对社区、家庭情感表达,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氛围;④促进社会功能康复: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共同商定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寻找工作、参加家务劳动、读书看报等,学会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增加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其生活能力;此外,研究人员还定期对干预组研究对象进行社会功能的家庭综合干预,观察干预对象病情变化。

1.2.4 研究工具 自制《精神卫生健康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家族史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3个分量表,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

1.2.5 质量控制 加强宣传教育,积极争取研究对象的配合;对相关调查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现场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数据录入时进行逻辑校验,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录入完成后,抽取 5%的调查问卷进行复查,确保数据录入的质量。

1.3 统计处理 采用 Epidata 3.2软件录入数据 ,使用 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两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 t检验、i2检验等。

2 结 果

2.1 人口学特征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平均年龄为 51.80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 51.92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平均家庭同住人口数为 2.83人 ,对照组为 2.65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对象的其他人口学特征见表 1。

表1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n(%)]

2.2 家族史 父母亲或兄弟姐妹中有 1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即判定为有家族史,干预组中 3人有家族史,对照组中 5人有家族史,见表 2。

表2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家族史[n(%)]

2.3 社会支持状况

2.3.1 总分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社会支持总得分均在终期调查时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干预组的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 3。

表3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社会支持总分变化情况(±s)

表3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社会支持总分变化情况(±s)

注:*P <0.05,** P<0.01,*** P<0.001,下同

?

2.3.2 主观支持 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后的得分较干预前有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4。

表4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主观支持得分变化情况(±s)

表4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主观支持得分变化情况(±s)

?

2.3.3 客观支持 基线调查时,对照组的客观支持得分高于干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终期调查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得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干预组客观支持得分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对照组,见表 5。

表5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客观支持得分变化情况(±s)

表5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客观支持得分变化情况(±s)

?

2.3.4 对支持的利用度 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时,对照组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高于干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干预组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见表 6。

表6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变化情况(±s)

表6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变化情况(±s)

?

3 讨 论

社会支持是个体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和自助群体等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5]。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可以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3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观支持指患者所能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客观支持指患者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是反映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包括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和参加活动的情况[6]。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从生理和情感方面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通过多种机制减轻个体在生活转变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促进和维持个体的良好心身状态[7]。社会家庭支持程度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治疗、预后、康复均有重要的影响,是影响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因素[8]。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家庭及社会交往的不稳定,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往往低于常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也存在不足,因此,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协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重新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有良好的作用。干预前后,干预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得分、客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增长了 14.16%、11.75%、12.50%和22.29%,均高于对照组的得分增长率,说明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对改善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状况效果明显。由于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从生理和情感方面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通过多种机制减轻个体在生活转变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促进和维持个体的良好心身状态,因此干预组社会支持得分的提高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干预模式的效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康复问题,因此,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模式,对于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沈雪芝,邹文华,谭双,等.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对照研究 [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15-2017

[2]Goyne J C.Downey G.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M].Ann Rev Psychology,1991,42:401-426

[3]周亚萍,励佩君.社会支持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09-410

[4]孙淑敏,张月卿,张伟青.社会支持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1053-1054

[5]许冬梅,杨杰,吴新荣,等.生活事件、个性、行为特征与急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关系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57-458

[6]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7]BradyN,McCain G C.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A family perspective[J].Online Journal of Issnes in Nursing,2005,10(1):7-8

[8]薛慧英.住院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分析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516-518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对象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