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2013-09-20蔡经汉
蔡经汉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 362000)
一、文献回顾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服务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能够促进产业分化,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与创新水平,同时也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主要源泉[1]。生产性服务业本蕴含于制造业内,是企业内部活动。随着制造业活动的增加,专业化提供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节约企业成本,于是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企业内分离出来。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先天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补充。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基础和保证[2]。有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投入,生产性服务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逐步加深,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渐渗透到制造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对于面临着大而不强尴尬局面的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更不可或缺。
国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在目前,学界研究的注意力仍主要集中在全国整体情况[4-5]以及长三角、北京与天津等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主要地区[6-8]。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互动方面并未受到关注。本研究从福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角度入手来研究两者的互动关系,以福建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福建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对海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并促进海西地区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并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总体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5年编制一次,2012年福建投入产出表尚未编制发布,本文数据采用《2007年福建省42部门基本投入产出表》,表中将国民经济划分为42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1个部门,第二产业25个部门,第三产业16个部门。结合福建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并根据国家标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确定,福建省制造业统计范围为第二产业中除去采掘业、建筑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以外的其他17个产业。然后,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并参考他人研究[8-10],结合福建省投入产出表,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8个产业,即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邮政业。
为了从总体上更直接地把握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情况,本文对42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合并,把制造业17个产业合并为一个单独的“制造业”部门,第二产业中除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合并为“其他工业”部门;把生产性服务业8个产业合并为一个单独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合并为“其他服务业”部门;包括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简称农业),共5个部门,组成一个五部门投入产出表。
(一)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分析
本文首先计算了这5个部门的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见表1),从总体上对5个部门的投入与需求特点进行把握。
表1 各部门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五部门)
从表1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与其他工业的中间投入率分别高达73.75%和65.85%。根据胡晓鹏对中间投入率的定义和解析[8],中间投入率大于0.5的行业可称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型”,中间投入率小于0.5的产业可称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型”。因此,福建省第二产业部门都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型”的特点,而这一特点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比其他工业更强烈。第三产业部门无论是其他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都体现出“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的特点。
从中间需求率看,生产性服务业相比较于其他服务业来说,更加体现了为生产服务的特点,其产出有48.71%的比例流向各产业部门而不是最终使用,而其他服务业的这一比例仅为31.92%。
The above scoring classifies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Personality Style Inventory as ISTJ,just the same as the above American Superintendent’s PSI,but with different dominant dimension.
为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关系,本文分别对两者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按部门来源和去向进行了分解,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分解
如表2所示,制造业既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投入来源,也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在投入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投入除了自身产出的14.72%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制造业的产出,共计有16.78%;而在产出部分可以看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服务的产业部门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产出有23.04%是由制造业消耗的,远远超过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给其他部门的比例。
表3 制造业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分解
从表3可以看到,福建省制造业虽然中间投入率极高,达到73.75%,但来自于本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据主要地位,份额达到51.93%,而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却十分有限,仅占总投入的6.68%。一方面说明福建省制造业仍是一个低附加值的产业部门,主要依靠的是物质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则说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程度有限,依赖生产性服务业来提高制造业效率和产出质量的前景仍不乐观。从制造业中间需求率的分解来看,制造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仍是自身,其次是其他工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都非常有限。
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投入还是需求都显著依赖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无论投入还是需求都不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单向依赖关系。
(二)感应度和影响力分析
在产业关联研究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两个最能体现互动特征的指标。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感应度系数高的部门可称之为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后向推动功能。该部门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均衡增长打下良好基础。而影响力系数高的部门则可称为龙头产业,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前向带动作用,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可以起到带动其他产业的显著作用。由表4可见,福建省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明显强于生产性服务业。福建省仍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省份。
表4 各部门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
如表4所示,制造业是福建整体经济中的优势部门。首先从感应度系数来看,制造业不仅是唯一超过1的产业部门,而且感应度系数达到2.0655,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后向推动能力较强。大力发展制造业可以为福建经济的全面平稳发展打好基础。其次从影响力系数来看,制造业也是各产业部门中最大的,对于福建经济具有较强的前向牵引作用,应该予以优先发展。从表4也可看出,对福建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部门中的优先发展选择。无论是感应度系数还是影响力系数,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尽管都小于1,但都高于“其他服务业”部门。
三、十二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细分行业分析
为更具体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中各行业对于制造业的作用,本文进一步将五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重新分为8个产业部门,组成十二部门投入产出表。通过这一划分方法,可以分析出制造业整体与生产性服务业中具体某一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分析
通过细分行业分析(见表5),与总体情况类似,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有6个属于中间投入率小于50%的“高附加值、低带动型”;仅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两个部门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
表5 细分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由表5可以看出,对于各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制造业的投入与需求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投入的角度看,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于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两个部门所需中间投入的制造业份额分别为31.54%和26.02%;邮政、金融和房地产3个部门对于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最低,其中间投入的制造业份额均在10%以下。从需求的角度看,以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生产性服务业为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其中,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个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中流向制造业的份额分别为47.93%、33.88%和31.65%,均在30%以上,在8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中是最高的;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中间需求的制造业份额虽然不足30%,但已超过其中间需求率的一半。
综合投入与需求情况来看,在8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中,与制造业关联最为紧密的是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这4个部门可以认为是与制造业关联程度较高的部门。邮政业和金融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较弱,而关联性最弱的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房地产业这两个部门流向制造业的需求份额均在10%以下。其中,房地产业中间需求的制造业份额更是低至1%以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所需中间投入的制造业份额占到全部中间投入的近一半,但其中间需求的制造业份额却不足全部中间需求的1/4。这一方面说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没有对制造业发挥足够的反哺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福建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计算了制造业对于各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发现制造业最为依赖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除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直接消耗为4.47%外,不管是从直接消耗系数还是从完全消耗系数看,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均极低。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直接消耗与完全消耗基本相当于制造业对“其他服务业”部门的消耗水平。因此,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各服务业中对于制造业具有最强支撑作用的产业。
(二)感应度和影响力分析
根据感应度和影响力,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内产业感应度及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位于该象限的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是其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可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推动的关键产业。第二象限感应度大于1,但影响力小于1。位于该象限的产业容易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大多为发展其他产业不可缺少的产业。第三象限内产业感应度及影响力均小于1,既不易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不易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是与其他产业联动效果最弱的产业。第四象限内的产业则是感应度低,但影响力高。位于该象限的产业虽不易受其他产业影响,却易于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表6 根据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类的各产业区位
由表6可见,工业部门中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都处于第一象限,这进一步说明制造业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均位于第三象限,为与其他产业联动性最差的产业;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这4个产业位于第四象限,它们的发展可以较好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鉴于制造业在福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认为生产性服务业8个部门位于哪个象限主要是由其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决定的。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由于与制造业之间缺少互动而位于第三象限;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提供了相对较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处于第四象限。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福建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从总体来说,制造业是福建国民经济整体中应予以优先发展的优势部门,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优先发展选择,两者之间存在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较为明显的单向依赖关系。其次从单个部门的视角来看,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福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高度依赖于制造业投入,却没有对制造业发挥足够的反哺效应,福建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而金融业对于制造业本应发挥的促进作用基本没有体现,有待于进一步的政策刺激和引导。
针对这些现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实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切实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对于福建来说,位于第四象限的4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不容易受其他产业发展带动,反过来却可以带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发展,因此应以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重点扶持,扩大其规模。而位于第三象限的4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重点应是引导其调整发展结构,提高其感应度和影响力水平。此外,福建也有必要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通过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二)调整流通型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
在细分行业的分析中发现,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感应度系数接近于1,可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使其有机会进入第一象限。而位于第三象限中的邮政业影响力系数接近1,极为接近第四象限。因此,发展重点应是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为主整合邮政业,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流通型服务业,着重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物流条件的改善切实为制造业发展服务。
(三)加强信息化改造,提高福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针对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应围绕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不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而且也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面向制造业的综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制造业提供电子商务基础信息,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四)充分利用闽台对接,提升福建金融业服务质量
台湾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占有优势。而福建与台湾有着人文、地理上的特殊联系,已吸引以制造业为主的大批台资企业前来直接投资生产,拥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依托的经济实力和制造业优势,具备了承接台湾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福建省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台湾金融资本,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业,为制造业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服务,切实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Harrington J W.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U.S.regional studies[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47(1):87-96.
[2]Daniels P W.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1,15(1):37-46.
[3]Fuentes D D.On the limits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Structural change and service sector employment in Spai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1993,13(1):111 -123.
[4]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5]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6]蒋希,李锦飞.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26-128.
[7]曹毅,申玉铭,邱灵.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09(5):771-776.
[8]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9]喻春娇,郑光凤.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0(11):1859-1864.
[10]肖文,徐静,林高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学海,2011(4):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