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与共享价值创造途径

2013-09-20谭金琼

关键词:相关者共生责任

王 勉, 谭金琼

(江苏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600)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环境已从过去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日益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环境的急剧变化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改变了公众看待企业的视角,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存在价值、社会责任等问题的重新思考。传统管理理论把公司作为“独立、自治的实体”、“以企业利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失去生存基础,企业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寻求某种平衡,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自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这种理念受到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讨论和实践,取得了很多理论和现实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著名的《财富》和《福布斯》杂志把社会责任列为大企业集团排名的记分标准之一。

国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阐述众多,Carroll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特定的社会对企业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1]。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营销理论中,学者们则更多地侧重于企业的伦理和公益责任。随着营销学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社会导向性营销理论,阐述为“一个企业的存在不仅只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渴望,也是为了保护并提高个人和社会长期的最高利益”[2]。Carrigan和Attall认为成为一个“良知型”企业必然会吸引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而企业的“无良”或非伦理行为一定将引发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抵制[3]。比如Murray和Vogel研究发现,当消费者获知一家企业为履行社会伦理责任付出努力的信息后,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4]。Mohr和Webb的研究显示,企业负责任的行为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与购买意向,较低的企业伦理水平会大大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向[5]。2011年,迈克尔·波特和马克·克雷默合作发表了《创造共享价值》一文,首次提出了共享价值的观点。共享价值是指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改善企业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各项政策和经营举措。文中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创造经济价值,从而创造共享价值——做大整个经济和社会的价值蛋糕[6]。

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阐述也很多,王果从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经济学五个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了探讨[7]。陈留彬提出企业在履行其经济职能时必须考虑其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进而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8]。戴木才、孙丽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管理伦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管理伦理进行了整合研究[9]。迟爱敏、李慧珍回顾了中国伦理研究历程,总结了我国企业伦理研究的特征以及企业伦理建设的阶段性成果[10]。夏恩君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使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要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11]。这是基于企业作为“社会人”而非纯理性人的假设和利他主义的考虑,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或者说参与社会活动,会给自身的经营带来一定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从长期的观点看,积极的一面远大于消极的一面。

综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已为共识,已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这一点,但从生态学共生角度论述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稀少,且缺乏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操作指导。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反思经济发展背后的风险和陷阱,企业以损害环境、破坏生态来获取利润的发展模式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抵制和抗议。

为了缓和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企业开始通过参与各种慈善事业来改变企业形象,进而推动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大多还局限在捐款捐物等慈善活动的开展阶段,企业把社会责任看成企业的一项成本支出,或者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宣传企业的公关机会,很少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模式,所谓的社会责任缺少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整体思维,不可持续。并且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主营业务缺乏一致性,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难以从企业零散的社会责任理念和行为中发现企业经济价值的增值,缺乏执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进展缓慢,且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状况[12-13]。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改变单一追求利润、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突破环境污染、分配不公、两级分化等尖锐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发展困境,将企业和谐发展有机地整合到社会和谐进步当中,进而创造共享价值,对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共生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一)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共生理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自于自然,但是从20世纪开始,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逐渐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如将生态理论引入企业管理后形成的企业生态学,将生态理论引入组织行为学后形成的组织生态学等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推动了新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例如,困扰生态学家的许多问题从经济的视角出发往往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博弈从生态均衡的角度也能得到新的启示。这些交叉学科的创新为人类科学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概念阐释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联系。企业也是如此,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之间和企业所处的环境之间彼此影响、共同演化。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为了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按照生态学的思维和原理,以价值的传递为纽带,以共同进化为目标,与其利益相关的企业、组织以及个体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具有松散的动态结构的复杂适应系统[14]。目前的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都是企业生态系统的表现形式。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的是,企业生态系统具有与生物高度相似的成长性、环境适应性、相互竞争性、生命周期性等生命体特征,并且生态系统的成员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和传递实现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发展。

但是,企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是以动物、植物为中心,通过食物链实现能量的传动,食物链中的能量由低到高向强者传递,由此形成了“弱肉强食”的自然现象。而企业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为中心,通过价值链实现能量在成员之间的传递,成员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协同进化而形成一张复杂的价值网络。企业生态系统强调的是企业在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互动的过程中达到共生和协同进化的结果,因此,企业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弱肉强食”关系,而是表现为更复杂的“共生”关系,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通过共生和协同发展,共同创造价值,共同促进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企业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表现为:成员之间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分配,实现优势互补,降低单个成员资源瓶颈的限制。成员之间通过资源、信息共享,大大缩短交易时间并提高交易质量,有利于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效率和质量。成员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同进化关系,发挥整体优势和潜能,提高整体竞争力。此外,成员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关键的创新能力。

(二)共生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共生”强调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共同创造分享价值增值,营造一个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群落。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面:宏观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中观层面包括产业内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涵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在内的相关产业支撑组织;微观层面的利益相关者为顾客、员工、股东、零售商、生产商等价值链上的伙伴。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结构示意图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涵盖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关系调整的综合体(如图2所示)。一个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函数,即:CSR=f(x,y,z)。其中,x为微观利益相关者,y为中观利益相关者,z为宏观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x、y、z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重。

图2 企业社会责任火焰模型

宏观层面上,企业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需要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能动地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倡导和树立优秀的价值理念,推动政治、技术、文化、生态的繁荣和发展。中观层面上,企业需要对自身所处的位置进行清晰的界定,在一个合适的生态位上发展,处理好与产业内其他企业的关系,避免恶性竞争,引导和创造公平、良好的竞合产业秩序。微观层面上,企业通过优化价值链,科学管理合作伙伴,实现价值链上多方利益的增加和平衡。因此,基于共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还要和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等一起创造利润,分享利润,同时,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

四、共生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途径

(一)在宏观层面重塑企业和环境的关系

企业犹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能源作为输入原料,经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输出外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成长、成熟直至衰退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外部环境、不断进化的过程。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觉接受外部环境的制约,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动性,企业和环境本是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长期以来,企业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把企业和社会对立起来,导致企业战略和政府政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取舍。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要求企业推动社会进步,比如加强安全保障或者雇佣残疾人士等,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束缚,必然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经济学家们强调,当企业造成了“外部效应”(例如污染)时,社会就必须依靠征税、监管、处罚等手段,促使企业在内部消化外部效应。企业和社会、生态等宏观要素的对立关系导致企业关注短期财务业绩的增长,当环境受到破坏,关键资源消耗殆尽时,企业通过把经营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维持竞争。另一方面,企业和社会的对立关系也导致社会公众视企业为环境、经济问题的罪魁祸首,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企业和环境的关系,企业和环境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是不可持续的,最终结果是非真实的价值增长,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企业与宏观要素也是和谐的共生关系。企业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并且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消耗。例如,著名的服装厂商levi's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寻找其产品从原材料到消费者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致力于减少棉花生产环节中巨大的水资源消耗量,加入“更优棉花计划”,帮助棉农种植低水棉。同时创新技术手段,利用废弃塑料瓶作为原料,制造棉布。虽然企业短期内会面临经营压力,但节约资源、关爱地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任何有远见的企业都需要和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共存。

(二)从中观层面构造企业生态价值链

现在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企业不仅需要和价值链上的商业伙伴同心协力,共同进步,而且还要和竞争对手加强合作,在竞争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以短期利益为目的的恶性竞争手段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成长空间。

目前,一些企业家已经开始探索企业生态价值链创新之道。在注重依赖于合作关系的IT行业中,积极倡导协作和创新的IBM早已认识到生态系统战略的重要性。IBM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生态系统的竞争,为了营造创新生态系统,IBM积极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资源,并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创造价值。当这种价值得到企业用户的认可,并且他们也愿意为之付出成本时,IBM的投入就会获得回报。

构造企业生态价值链要和合作伙伴一起成长,相互强化,以实现协同效应。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制定等引导其他企业树立和谐发展路径,营造和谐的生态集群。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创造社会财富。另外,理性认识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找准生态位,通过成本领先实现价格优势,避免恶性价格竞争。此外,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挖掘新的利润来源。

例如,传统的企业采购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压低价格,或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价格的供应商,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无限制地压低成本会造成很多诸如环境保护、工人权益的社会问题,企业的低价采购优势和产品质量不可持续。与压价相比,帮助供应商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样可以帮助企业保持采购优势,并且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和供应商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共生状态。兴起于全球的公平贸易就是基于共生的思想。公平贸易向低收入的贫困地区收购农产品,其目的是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企业通过技术指导改进农民的种植方法,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而且自身也从中受益,双方都获得了价值。

(三)从微观层面综合考虑股东、员工、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销售商、股东等)以及消费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实实在在接触到的群体。如果把企业类比为一个生命体,那么供应商、销售商、股东、消费者等就是企业的一个个细胞,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偏颇或者忽略任何一方的需求,都不是企业合理的生存模式。

企业存在的根本是通过提高资源转化效率来创造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为股东、员工、销售商等带来价值增值,为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企业把股东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把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增值作为根本任务,而忽略了企业真正的价值创造,对资本的依赖难免会影响企业其他群体的利益,甚至影响企业基本的发展方向。这种短期的、针对少数群体的利益导向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股东、员工的生产要素投入,企业价值的转化离不开消费者对产品或劳务的认可,因此,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股东、员工、消费者的利益。以消费者需求为例,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绿色健康食品、个人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旺盛,同时在养老、住房、旅游、金融安全等方面呈现出强劲的社会需求增长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更要纳入消费者期待解决社会问题的“公民渴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价值追求,实现员工、股东的价值增值,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的良性循环。

[1]Carroll A 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5(7/8):18 -39.

[2]Charles W Lamb,Jr Joseph F Hair,Jr Carl McDaniel.Marketing[M].6th ed.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6 -9.

[3]Carrigan M,Attall A.The myth of the ethical consumer:do ethics matter in purchase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01,18(7):560 -577.

[4]Murray K B,Vogel C M.Using a hierarchy of effects approach to gauge the effectiveness of CSR to generate goodwill towards the firm:financial versus non-financial impac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7,38(2):141-160.

[5]Mohr L A,Webb D J.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n consumer response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5,39(1):121 -147.

[6]Michael E Porter,Mark R Kramer.Creating shared 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1:67.

[7]王果.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3):108 -112.

[8]陈留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2):99-100.

[9]戴木才,孙丽虹.“管理伦理”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1(4):66-69.

[10]迟爱敏,李慧珍.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及发展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19.

[11]夏恩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4-17.

[12]李秀伟.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今年上半年八成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不及格[R/OL].[2011 -11 -09].http://www.cssn.cn/news/425776.htm.

[13]李秀伟.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国企社会责任指数仍领先于民企和外企[R/OL].[2011-11-09].http://www.cssn.cn/news/425764.htm.

[14]胡斌.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及运作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相关者共生责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共生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