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互补、协调失灵与企业的关联创新

2013-09-20席建成

当代经济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消费品关联资本

孙 早,席建成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产业互补、协调失灵与企业的关联创新

孙 早,席建成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循着杨格“不同产业的发展互为前提”的理论传统,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产业互补关系的理论框架,刻画了企业关联创新均衡的形成机理。本文将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体系分为生产资本品的上游产业与生产消费品的下游产业两大类,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各自独立做出创新决策。下游产业中的企业依据内生于人均收入的消费偏好变化提供创新(消费)产品,进而引致了对上游产业创新(装备)资本品的需求。若上下游产业的创新需求是一种公共知识,所有企业均会选择一个高水平创新努力,形成的创新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引入不完全信息后,企业创新预期不确定性(危险)增加,因面临协调困难,企业创新激励减弱,最终会形成一个次优创新均衡。产业政策运作的潜在收益在于,通过为潜在创新者提供相关信息,进而帮助企业克服所面临的协调障碍,尽可能缩小最优的关联创新均衡与分散决策导致的次优关联创新均衡之间的距离。

产业互补关系;关联创新;不完全信息;协调障碍

一、引 言

与那些将相关产业或企业视为独立的行为主体,能够理性依据外部机遇做出相应创新决策(选择),进而克服因外部性造成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问题的文献不同,本文遵循结构经济学的传统,即视单个产业或企业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产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产业(企业)的创新努力能够通过这个复杂系统(整体)增进其他产业(企业)的创新收益[1]。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因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信息不完全,在外部(溢出)效应的作用下,从高水平创新均衡转向低水平均衡是可能的①在我国高端药品的生产-销售市场存在一种情形:为研制一种高效新药,制药企业往往花费3-6年时间,投入巨额资金,但企业的私人收益明显低于社会收益。原因是负责国家医保工作的主要部门并不了解相关企业的创新信息,从而不能及时将企业研发的高效新药品列入医保报销目录,限制了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作为一种后果,制药企业通常放弃高风险、高投入的创新努力,转向引进、模仿为主的创新模式。详见:钟可芬:回报机制欠缺:制药企业纠结新药研发,《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3月12日(A5)。。也就是说,多重创新均衡的存在,并不是单个产业或企业能够独自选择的。正如Adsera and Ray[2]所强调的那样,各个行为主体间的互补关系是影响经济绩效的决定因素,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克服影响互补关系的协调障碍。因为外部性的存在,经济体系中各个主体难以有效协调各自的选择行为,常常使得经济与产业发展处于一种次优状态——即纳克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3]”。马歇尔[4]最早区分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被看成是存在互补关系的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协调失败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渠道。正如杨格[5]所言,一个产业的发展是以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前提的,产业内的代表性企业,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要使自己成为纽带或中介,促使产业作为整体所达到的经济①杨格所谓的“经济”意为节约、节省,即经济性。传输给市场。罗森斯坦-罗丹[6]针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深陷欠发达均衡陷阱的现状,提出了工业化大推进的思想。他强调各个产业只有同步发展,方能克服单个产业面对的外部性,最终实现全面工业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互补性理论在形式化方面取得了重要 进 展[7]。 Helpman and Krugman[8]、Rodrik[9]、Trindade[10]研究了发展中经济体因规模经济的存在和不完全的国际贸易而导致协调失败,使经济体系陷入低工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低水平均衡,无法走向高工资、技术密集型工业的高水平均衡。Murphy,Sheilfer and Vishny[11-12]在罗森斯坦 - 罗丹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正式模型刻画了收入效应,需求效应和公共设施外溢效应克服单个产业外部性的机理,证明政府可以在引导各个产业同步投资,发挥经济体的外部规模经济,克服分散导致的外部性,实现发展中经济体从低水平的“欠发达均衡”走向高水平的“工业化均衡”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Acemoglu[13]进一步将互补思想应用于劳动力培训和企业创新的研究之中,拓展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外部性导致协调失败的溢出渠道的研究。在Acemoglu的模型中,工人的培训发生在第1期,工人被企业雇佣发生在第2期,工人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而工人是否能被企业雇佣不确定,企业引进新设备后是否能够雇佣到具备维护新设备能力的工人(即经过培训的工人)同样不确定。双重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了工人培训和企业引进新技术(即创新)的协调失败,使工人培训和企业创新陷入低效的均衡状态②由于工人无法知道经过培训后将会被哪家企业雇佣,因此,这种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合约将其内部化,解决这种外部性的惟一方法就是协调,仅仅是协调。。不同于杨格、罗森斯坦-罗丹、shleifer所强调的外部规模经济溢出效应的渠道,本文中的溢出渠道主要指因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外部效应,将要讨论的主题是上下游产业间因信息不完全出现关联创新协调失败③本文不考虑同一产业内同类企业之间创新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不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也没有影响。,导致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间陷入低水平的创新均衡。

本文的边际贡献是:(1)从产业间存在互补关系假定出发,构建了一个有关企业关联创新的概念框架,为人们理解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创新提供了新视角;(2)论证了信息对于形成上下游产业最优关联创新均衡的重要性,丰富了关于上下游产业关联创新协调失败原因的认识;(3)本文的研究反驳了一些传统的主流认识,如发展中经济体存在着产业关联创新水平趋同的现象。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为文章的基准模型。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研究了上下游产业之间由于互补关系的存在而形成的最优关联创新均衡;第三节放松了基准模型中完全信息的假定,论证了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因上下游产业中企业分散决策导致创新协调失败,形成“低水平”企业关联创新均衡;第四节是结语。

二、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关联创新行为

(一)经济环境描述

考虑一个封闭的发展中经济体④虽然在现实开放经济体的条件下,存在着技术引进的可能,但是这些意见往往过分夸大了大部分经济中科贸易品部门的重要性。事实上,即使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国内市场也非常重要。特别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由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其技术引进将越来越困难,正如林毅夫所述,“顺着产业阶梯拾级而上的过程也增加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企业离世界科技前沿越来越近,也就越来越难以从发达国家引进成熟技术,因而也就越来越需要自主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存在三类行为主体:生产资本品的上游产业、生产消费品的下游产业和消费者。上游产业生产的资本品用于下游(消费品)产业的资本⑤资本即资本品,具体是指生产消费品所用的机器设备。投资,下游产业生产的消费品直接供给消费者消费。经济体中有两个市场: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形成的资本(品)市场以及下游产业与消费者形成的消费品市场⑥要素市场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此不关注要素市场的均衡,但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两个市场实现均衡的时候,第三个市场同时也达到了均衡。。上游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的M(M=2,3)家同质企业构成寡占市场⑦当M逐渐增大时,上游产业的单个企业对资本品价格的影响逐渐减小,此时上游产业趋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本文中,无论上下游产业的市场结构如何,均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即完全信息条件下,给定上下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创新行为均存在最优的帕累托创新均衡。上下游产业市场结构的不同假定,只会影响实现关联创新均衡时的资本品数量和价格。显然,上游产业寡头垄断和下游产业趋向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更为接近现实。,企业之间进行古诺竞争[14];下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的N(N=1,2,…N)家同质企业同样进行古诺竞争,当N增大到下游产业中的单个企业无法影响消费品价格时,下游产业趋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上游产业中的企业用Esi(i=1,…,M)表示,下游产业中的企业用Exj(j=1,2,…,N)表示。

我们将关联创新均衡的形成过程概括为:首先,企业Exj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选择是否进行(产品或工艺)创新以及创新投入的程度,进而决定了下游产业对于上游产业创新型资本品的需求。在消费品价格外生给定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中N(N=1,2,…,N)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共同决定了下游产业对于资本品的需求函数。其次,企业以下游产业对资本品的需求信息为依据,选择最优研发投入水平,最优的研发投入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创新型资本品需求以及上游产业的创新型资本品产量。最后,基于上游产业寡占市场的假设,由上游产业中M(M=2,3)家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决定的创新型资本品产量同时也是资本品市场的均衡产量,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共同决定了创新型资本品的均衡价格。

(二)不同行为主体的最优选择行为

1.消费者

遵循消费者效用函数的传统假设,给定预算约束下,效用最大化选择行为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在此设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为:)

即消费者是消费品价格的接受者,下游产业生产的高质量消费品能够在消费品市场出清。

2.下游产业中的企业

下游产业中企业的创新选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Exj在消费品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通过引进上游产业的创新型资本品以实现新的高质量消费品的生产。第二阶段,N家企业通过古诺竞争决定新的高质量消费品的均衡产量。当企业在第一阶段选择各自的创新型资本品需求水平时,非合作地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并对第二阶段的古诺竞争产量做出预期。因此,我们的分析先从第二阶段开始:(1)确定古诺竞争的均衡产量;(2)在均衡产量给定的情况下确定企业Exj对资本品的需求;(3)在设定下游产业技术创新与引进设备需求函数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下游产业的创新型资本品需求得到整个下游产业的创新投入水平。

第二阶段

假设企业Exj=(j=1,2,…,N)的产量为qxj(j=1,2,…,N),具有相同的平均成本 c,市场总产量qx为企业Exj=(j=1,2,…,N)的产量qxj(j=1,2,…,N)与Eij(j=1,2,…,N)对下游产业中其他企业Exj(j=1,2,…,i-1,i+1,…,N)预期产量之和。按照古诺的假设,每家企业都能观察到其他企业的行动,并预期到其他企业的产量就是他们的当期产量。因此,(1)式中的qx=qx1+qx2+…+qxN。由此得利润函数为:

第一阶段

设企业服从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满足qxj

ps为外生决定的新资本品价格,求解(4)得企业Exj(j=1,2,…,N)关于创新型资本品qs的条件要素需求函数qs(ps,q*xj),将第二阶段古诺竞争中企业选择的均衡产量带入,在本文假定N家同质企业的情况下可得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创新型资本品的总需求函数为:

假定下游产业中的企业Exj引进新资本品qs与技术创新投入ζ的函数关系①函数关系主要反应了创新的风险,在本小节中文章的重点在于分析上下游产业关联创新均衡的存在性,因此对于创新的风险以外生给定的函数形式表示,在第三节,研究关联创新均衡失调的问题时,将对创新的风险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为:

即企业Exj技术创新动力越强,对上游产业新资本品的需求越大。将(5)式代入(6)式可得下游产业中企业创新投入ζ与新资本品价格ps满足如下函数关系:

(7)式表明,在新资本品价格外生给定的条件下,技术创新投入决定了下游产业的新资本品需求水平。

3.上游产业中的企业

上游产业中的企业家通过价格信号获取下游产业对高性能新资本品需求的信息,并以需求为依据,引导企业做出创新决策[15-18],投入最优的研发强度进行创新,生产出高性能的创新型资本品。对企业Esi创新的分析,我们分为如下两个步骤:首先,假定需求信息已知,通过Esi的利润最大化行为选择得出企业最优的研发投入水平;第二,在既定的最优研发投入水平下,寻找新资本品产量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得出上游产业中的企业新资本品供给函数,进而得出上游产业的供给函数。

第一步,最优研发投入强度的选择

将研发投入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后,上游产业中的企业Esi利润最大化行为决定了最优的研发投入水平。企业自主研发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研发结果事前不能确定,二是研发投入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不确定。如果用T表示企业Esi研发投入的时间,则研发成功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19-20],用τ表示。因此τ =Pr(t≤T)=1 - e-gT,且0≤τ≤1。

设ps④在本节的第三部分,通过资本品市场的均衡来论证价格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这也是本节的主要目的。为新资本品价格,由资本品市场外生决定,qsi为企业生产的新资本品产量。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选择可以表示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给定qs> 0,T > 0,g > 0,γ > 0,ps> 0时,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T2e-gTpsqs-γ>0。因此,通过(9)式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的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关系。(9)式的第一项为企业创新的边际收益,第二项为创新的边际成本,当创新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企业Esi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的g*称为最优研发投入,且:

将g*代入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得企业Esi的产量:

(11)式的含义为:在新资本品价格ps外生给定的情况下,企业Esi通过价格信号获取了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而选择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水平,同时决定了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新资本品产出水平。

第二步,既定研发投入下的供给函数

当企业最优研发投入水平g*给定时,(11)式可以看作企业Esi的新资本品产出与资本品价格之间的函数。也就是形成了以外生决定的新资本品价格ps为自变量、资本品数量qsi为因变量的供给函数。对于存在M家企业进行古诺竞争的上游产业,整个产业的新资本品供给函数为:

由(12)式可得:给定新资本品外生价格ps>0条件,企业Esi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产品的产量是正向相关关系。即:

(三)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关联创新均衡

上游产业依据下游产业的需求信息选择相应研发投入水平,形成产品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进而将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应用于新装备品的生产,以满足下游产业中企业对创新资本品的需要。在关联创新均衡形成的过程中,上游产业决定新资本品均衡产量,上下游产业围绕新资本品的供求,共同决定新资本品均衡价格。当新资本品的价格由资本品市场决定后,上游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最优,下游产业对创新资本品需求水平亦是最佳。

定义1:关联创新均衡:关联创新均衡是指资本品市场存在惟一的价格p*,且p*>0,在此价格下,上游产业生产的创新型资本品出清;与此同时,上游产业中的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选择下的最优研发投入强度,下游产业中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对创新型资本品的最优需求。

命题1:完全信息条件下,发展中经济体中的上下游产业间的企业创新行为存在互补关系,在给定的市场结构下,上下游产业间的企业创新努力能够形成最优的帕累托关联创新均衡,并且具有惟一解。

证明:联立(5)、(12)式,并令X=

因为 T > 0,γ > 0,g*> 0,α > 0,β > 0,a > c所以存在均衡价格p*>0。将X代入(5)式可得,qs=X,当ps>0时,函数单调递减,将S代入(11)可得,qs=S,函数在ps>0范围内单调递减。因此,资本品市场存在惟一的均衡价格,如图1所示。又因为在给定的均衡价格下,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创新行为均为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下的选择,故此时的关联创新均衡为给定市场结构下的帕累托最优创新均衡。证毕。

图1 资本品需求与资本品供给均衡

命题1表明:完全信息条件下,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存在惟一的均衡,在此均衡水平下,企业Exj的创新需求激发了对上游产业高性能创新型资本品的需求,上游产业从而受到激励,持续进行创新,生产新的资本品。概括起来,完全信息条件下,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最优关联创新均衡能够通过市场自我实现。

推论1:随着下游产业企业数目N的增加,当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创新投入增大时,上游产业中的企业创新投入亦相应提高。

三、不完全信息下的关联创新行为

(一)不完全信息与关联创新均衡

在完全信息的分析中,关联创新均衡模型没有考虑跨期问题的存在。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恰是由于创新投入和创新收益回收的跨期性而产生的。假设社会贴现率为r②为了与完全市场下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比较,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考虑了跨期的因素,设社会贴现率r=0。,即第2期创新的收益在第1期的贴现值,则在跨期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收益率等于社会贴现率。当信息不完全时,如果创新活动的收益率降至贴现率水平之下,则企业决策者将不再推迟储蓄消费以投资产品开发[7]。因此,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企业决策者会降低技术创新投入水平,以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创新风险。

本节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增加了创新的风险,影响各自创新的投入水平,最终会导致“资本品(创新产品)均衡产量下降,均衡价格上升”的低水平关联创新均衡。

(二)不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创新选择

1.消费者行为

关于消费者的假设与完全信息条件下相同,即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进行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其对高质量消费品的需求函数为:

(15)式的意义同(1)式,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消费者同样是消费品价格的接受者,并且不存在消费品数量的限制,下游产业生产的高质量消费品能够在消费品市场出清。

2.下游产业中的企业

信息不完全对企业Exj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下游产业中的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选择。完全信息下有N家企业选择技术创新,在不完全信息下,选择技术创新的企业为Nλ(k)家,λ(k)为技术创新投入系数,且为信息水平k的函数,k是由经济环境决定的外生变量,满足:

二是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对上游产业创新产品的特性拥有不完全信息,导致在相同的技术创新激励下,企业Exj不仅存在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而且还存在新资本品引进不当导致的风险。此时,q's=λ(k)f(ζ)。

在不完全信息下,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创新决策过程与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创新决策过程相同。在第一阶段,企业Exj根据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选择技术创新投入水平。第二阶段,企业Exj将技术创新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运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从上游产业购买新资本品,生产出高质量的消费品。本节对下游产业的分析仍然从第二阶段开始逆向进行:首先,企业假定在技术创新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中的企业之间进行Nλ(k)家企业的古诺竞争;然后,企业在消费品产量既定的情况下,通过成本最小化的选择行为,决定技术创新投入水平。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在生产函数的性质与完全信息时生产函数性质假设相同的情况下,由第二阶段的分析得到企业发生古诺竞争时的均衡产量。此时,下游产业中的企业成本最小化问题表述为:

求解(17)式,得不完全信息下,企业Exj[j=1,2,…,λ(k)N]关于新资本品qs的条件要素需求函数,当存在λ(k)N家企业时,下游产业的总需求函数为:

3.上游产业中的企业

信息不完全对企业的Esi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完全信息下,有M家企业选择创新,在不完全信息下,单个企业无法通过自我协调行动以确保M家企业同步选择创新。其次,当企业Esi对下游产业的需求拥有不完全信息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取决于下游产业对创新资本品的需求,还取决于上游产业中企业所拥有的有关下游产业的需求信息,即下游产业的需求信息是否能够完全反馈到上游产业中的企业。

假设不完全信息下,选择创新的企业为Mυ(w)家,υ(w)为信息决定的创新投入系数,w是企业Esi掌握的需求信息,是由经济环境决定的外生变量,且满足:

在完全信息中关于企业Esi创新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跨期和不完全信息的因素后,上游产业中的企业最优化行为选择必须考虑信息的约束。此时,企业的创新-生产决策过程可以表述为:

求解(20)式不等式约束下的最优化问题,根据库恩 -塔克条件,最优解为:

(21)式表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上游产业中的企业依赖掌握的最大信息进行决策。将(21)式代入(20)式中的目标函数,解得:

(三)不完全信息下的次优关联创新均衡

不完全信息下,企业的决策依赖于拥有的信息。受信息水平的制约,下游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减少,对创新资本品需求降低;上游产业的创新投入减少,创新资本品供给下降。信息不完全时,上、下游产业的局部均衡水平均劣于完全信息时的均衡水平。进一步假定,资本品价格由资本品市场内生决定。此时内生决定的均衡价格不仅取决于上游产业的资本品供给水平和下游产业的需求弹性,还取决于上下游产业各自拥有信息的程度。

求解得:

图2 不完全信息下的次优关联创新均衡

推论:2:不完全信息下,随着信息水平的降低,资本品市场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随之降低。

证明:将(23)式的均衡价格代入资本品需求函数或资本品供给函数可得资本品均衡产量①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随着信息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当w和k减小时,上下游产业中选择技术创新的企业均在减少,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将由完全信息下的上游产业中的企业决定逐渐演变到由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采用讨价还价博弈的方式决定。但无论均衡产量在经济过程中如何决定,在数学上均可以通过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联立方程求解得出。:

帕累托最优关联创新均衡无法实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不完全导致上游产业中的企业之间、下游产业中的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间无法协调彼此的行动,导致企业不能同步选择技术创新,陷入了低水平的次优关联创新均衡,甚至是关联创新均衡陷阱。在这个意义上,依靠单个企业个体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企业关联创新的“大推进”的②现实世界中,作为资本品供给方的资本品生产企业,前期调研和市场分析常常作为了解下游产业需求信息的重要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作为资本品需求方的企业,则需要通过各种搜寻手段去寻找合适的资本品,以满足自身创新的需要;作为第三方的非营利性组织,如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往往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来解决上下游产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结 语

本文循着罗森斯坦-罗丹等人的传统,将企业创新行为纳入互补性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发展中经济体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间关联创新的正式模型,证明完全信息条件下,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创新存在着战略互补性,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关联创新均衡;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企业创新的协调失败,使上下游产业中企业间形成低水平的关联创新均衡。

本文的结论有着深刻的政策含义:第一,(上游)资本品产业中的企业创新应以(下游)消费品产业的企业创新为前提,两者应当同步创新,协调发展。一方面消费品产业是资本品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对资本品产业的企业创新提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品产业的发展将为消费品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实现消费品产业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新商品的目的。正如金碚[22]所言,任何新兴产业要发展成为具有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必须依托于现实的工业体系。第二,政府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弥补由于上下游产业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帮助企业克服实现关联创新所面临的协调障碍,为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关联创新均衡移向更高水平创造条件。

[1]Hoff K.Beyond Rosenstein-Rodan:The modern theory of coordination problems in development[C].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1:145-188.

[2]Adsera A,Ray D.History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8(3):267-276.

[3](日)李克,曲祉宁,洪德芳,等.内生性产业集群、产业链分工网络和产业生产价值链——一个基于分工演进和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分析的新框架[J].方勇,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181-194.

[4](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彭逸林,等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Young 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nlic progress[J].Economics Journal,1928,38(12):527 -542.

[6]Rosenstein - Rodan P 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J].Economic Journal,1943,53(6 -9):202 -211.

[7](美)格鲁斯曼,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何帆,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林毅夫.世界需要发展经济学3.0[EB/OL].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2 -06 -15/1118960 44.html,2012-06-15.

[9]Rodrik D.Coordination failures and government policy:A model with applications to 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0:1 -22.

[10]Trindade V.The big push,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role of expor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22 -48.

[11]Murphy K,Shleifer,A,Vishny R.Income distribution,market size,and industrializ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104(3):537 -564.

[12]Murphy K,Shleifer A,Vishny R.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5):1003-1026.

[13]Acemoglu D.Training and innovation in an imperfect labour marke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3):445-464.

[14]史东辉.产业组织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5]Schumpeter J.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42.

[16]Schmookler J.Economic sources of inventive activit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2,22(1):1-20.

[17]Scherer F M.Demand-pull and technological invention[J].Schmookler Revisted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2,30(3):225 -237.

[18]Levin R C,Reiss P C.Cost-reducing and demandcreating R&D with spillover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9(4):538 -556.

[19]Athey S,Schmutzler A.Product and process flexibility in 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1995,26:557 -574.

[20](美)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史东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1]d'Aspremont C,Jacquemin A.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uw,1988,78(5):1133 -1140.

[22]金碚.战略性新兴产业谨防“竹篮打水”[N].中国经营报,2012年1月9日T13版.

Industrial Mutual Complementation,Coordination Malfunction and the Related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SUN Zao,XI Jian-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Following the theoretical tradition of Yangge that“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is the mutual premise”,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industrial mutual complementation relationship bas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depicts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related innovation equilibrium.This paper divides the industrial systems of the developing economy into two kinds:the upstream industries that produce capital goods and the downstream industries that produce consumer goods.The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make their respective innovation decisions independently.The enterprises of downstream industries provide innovative(consumer)products based on consumption preference changes stemmed from endogenous per capita income,which causes 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equipment)capital goods of upstream industries.If the innovative demand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is a kind of public knowledge,all of the enterprises will choose a high level innovative effort and the formed innovation equilibrium is optimal Pareto equilibrium.After the imperfect information is introduced,the expected uncertainty(danger)of enterprises rises.If there is a coordination difficulty,enterprises'innovation incentive falls.Finally,a suboptimal innovation will be formed.The potential return of industrial decision operation lies in helping enterprises overcome coordination barriers they face by providing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potential innovators and try to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ptimal related innovation equilibrium and suboptimal related innovation equilibrium led by separate policymaking as small as possibl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Relationship of Industries;Related Innova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Coordination Barriers

A

1002-2848-2013(02)-0043-09

2012-12-18

本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11BJY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429)的资助。

孙早(1966-),江苏省泰兴市人,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席建成(1984-),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校对:郑雅妮

猜你喜欢

消费品关联资本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资本策局变
奇趣搭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第一资本观
智趣
VR 资本之路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