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集聚的教育产业发展
——以郑东新区龙子湖大学城发展为例

2013-09-20周长根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龙子大学城规模

周长根

(中州大学,郑州450044)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在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及高科技企业合作之下,纷纷出现了规模各异的大学城。一个地区的原有高校在政府的规划之下,校址迁移,重新集中布局,逐步形成高校园区,再由高校园区与邻近城市的互动发展逐步演化为大学城,形成了教育产业集聚区的雏形。而这一雏形的产生并非偶然现象,产业集聚所特有的资源共享优势、专业化分工优势、区域创新优势等正是促使这一教育产业集群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

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和CBD商务圈的建设,郑东新区逐渐入驻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警察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集合了工、农、商、法各类专业,初步形成了以龙子湖为核心的大学城区。龙子湖大学城的形成,对郑东新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论及教育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龙子湖大学城的发展尚未成熟。

一、产业集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产业集聚为产业发展带来资源共享优势

高校作为整个教育产业的基本单元,其目标取向和行为模式是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原动力,集聚生存、集聚扩张、集聚发展是各种产业集聚区域中各基本单元的基本生存战略。产业集聚区内,各基本单元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合理并有效地利用伙伴的互补性资源,扩大各基本单元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线,通过资源共享,增强彼此的市场竞争能力。德鲁克认为,产业集聚区内各经济单元的关系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的生存发展关系一样,也是一种生态关系。[1]产业集群相较于战略联盟,其概念更为宽泛。战略联盟是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不同竞争者结成的同盟,同盟内各利益单位较为独立;而产业集群的生态圈内,各基本单元则可以将内部的优势资源外部化,享受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

(二)产业集聚为产业发展带来专业化分工优势

早在公元前380年,柏拉图(Plato)就曾针对分工专业化对社会福利的增进作用作出了论述。在17世纪末,荷兰经济学家威廉·佩蒂(Willin Petty,1690)以荷兰人使用不同的船只来运送不同的货物而带来的商业的高效率运作案例,描述了分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第一位提出将分工作为经济学研究核心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国富论》第一章中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2]。但是,分工高度发展的前提是规模化的经营,在传统的闲散的经济单位的分布状态下,依靠单个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内部的分工模式优化,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通过产业集聚,可以迅速形成规模化经营及服务,集聚区内各基本单元利用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或服务,以此来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从而享受分工优化带来的好处。

(三)产业集聚为产业发展带来区域创新优势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6),20世纪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进行了整合研究。他认为除了气候、革命、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集群的创新和增长的非周期性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3]在熊彼特的论述中,有两个著名观点:第一,相比较随后而来的类似的创新,第一次的创新艰难很多,一旦有了最初思想的启蒙,后来者在信心、意识和观念上都会受到极为有益的引导;第二,创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以往创新行为带来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后继者提供捷径。这两个观点意味着,首次创新行为的实践会招致很多追随者,最终形成集群的创新现象。

在教育行业当中,高校在空间上的集群组织的形成,有助于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和思维创新。

二、教育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均出现了高校迁址移址、集中发展的趋势,即我们常说的“高教园区”或者是“大学城”。国内外大学城的发展有两种模式,其一为“自然发展型”,其二为“建设规划型”。自然发展型的大学城如加州大学城和剑桥大学城,是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产业的发展,一所或者若干所集中于一地的高校规模日趋壮大,从而吸引了一定的人口以及相关产业向该地区集中,进而形成了具备一定人口的大学城。建设规划型的大学城则主要由当地政府出面,联合当地若干所高校以及能够与高校产学结合的企业,在某一区域集中建设,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大学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加速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地区对人才培养机构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政府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政策导向下,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许多高等院校掀起了合并热潮,欲优势组合,打造“航空母舰”;二是各地兴建高教园区,以适应扩招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教育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扩张。

以郑东新区龙子湖大学城为例,规划用地面积11.21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2319078平方米,容积率2.5,建筑密度为25%,绿化率40%。到目前为止,已有多所高校入驻,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龙子湖大学城高校入驻情况

但应当看到的是,各地高教园区和大学城的兴建,虽然在形态上趋近于教育产业集群区,但在组织和内容上,并未充分利用和实现产业集群伴随的优势。如龙子湖大学城,一是虽然在地理空间上高校趋于集中,但在师资力量、图书网络、教学场地、运动场地、产学结合机构等方面的经营和管理上,仍然各自为战,并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于城市郊区,目前并未做到整体对外开放,从而没有形成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三是虽然拥有大量的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大学城内各高校之间缺乏整体高素质人才的整合,因而并没有充分实现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及转化功能;四是大学城只具备生活服务体系和教研体系,而与之相应的产学研结合体系由于科技创新和转化功能的缺乏,并未建立起来。

高教园区和大学城这一教育产业发展的最新形态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区的雏形,但教育产业集群发展的观点却很少有人提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产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各地区高校集中建设、发展,利用产业集群所特有的优势发展教育产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三、教育产业集聚发展的SWOT分析

从大学城开始建设到最终实现教育产业集聚带来的产业高速发展需要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尽快实现产业集聚带来的种种良性效应,我们必须找出教育产业集聚区本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之加以分析利用。

(一)优势(Strength)

以大学城为形式的教育产业的集聚,相较于一般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更能引起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向大学城集聚。因为除了硬件设施和政府支持外,大学城还拥有源源不断的高科技人才和绝佳的科研环境,美国硅谷的发展就有赖于斯坦福大学为其提供了无数的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教育产业集聚区内各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共享必然创造协同创新优势。如图1,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中介结构的信息传递服务之下,大学城内的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由于集聚带来的空间上的集中,更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互碰撞产生科技创新,而产业集聚区内部的各单位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传播和共享体系。相对于以往的教育产业发展模式,大学城这一教育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更具有在共同利益驱动下的知识传递与创新优势。

图1 协同发展机制

(二)劣势(Weakness)

马歇尔在其代表性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个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的单位成本下降所带来的好处;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行业在某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引起的总体行业规模的扩大,进而促使分工优化、生产专业化、技术知识和基础设施共享、劳动力市场优化,并最终使得单位生产成本下降所带来的规模经济。[4]通常来说,在规模扩大的初期,单个企业或行业都能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但是在规模过于庞大时,则会产生规模不经济,也就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上升。

教育产业集聚客观上形成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空间上靠拢,因此给集聚区内部各单位在相互协作、信息传递、优化分工等方面带来了便利条件。同时,教育产业的集聚也必然伴随着人口的集聚,尤其是作为服务行业,人口集聚的特征将会更为明显,由人口的集聚所带来的消费的增加,会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在总体上表现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但与此同时,如果大学城规划不当,规模过大,也必然会带来管理不善、环境污染、后续发展缺乏动力,最终造成单位生产成本上升的规模不经济。

目前,我国的大学城多属于“建设规划型”,在建设过程中政府注入了巨额资金,许多大学城出现了教育产业集聚的规模超大化。如广州大学城投资达300亿元,占地面积逾4330公顷;南京仙林大学城投资50亿元,规划面积达7000公顷,几乎相当于目前的26个北京大学的面积。[5]由于规模过大,而相应的交通、商业、医疗等系统的建设一时难以跟进,大学城内部的各种形式的师资、教学、图书、科研、体育等各种资源的相互开放、共建共享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不能实现由于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在政府规划之下的教育产业集聚规模的盲目扩大,反而会造成教育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从其过大规模建设所占用的大量社会资金难以收回的角度来看,无疑也是形成社会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的原因之一。

(三)机遇(Opportunity)

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全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的要求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急剧提升。我国1999年出台了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其后的十数年,在校学生数量稳步增加,无疑为大学城的建设和教育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源。我国传统的高校多见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扩建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在政府的规划下为教育产业集聚提供了空间。由于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对企业依靠高科技竞争取胜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加入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中来,从而为以智力创造集聚效应,依靠教育产业集聚促进整个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威胁(Threat)

第一,由于教育产业的集聚区往往建于城市郊区,在建设初期,郊区相应的配套设施难以跟进,如何解决首批入住集聚区的各大学、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的交通、通信、医疗等需求,对集聚区或者说是大学城的建设提出了挑战。第二,由于传统的本位集团利益的思想存在,大学城内各单位多数是对各项资源愿意共享但不愿意共建,因为共建涉及到了建设成本的利益分配问题,因而造成了集聚区内麻雀甚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找到产业集聚区内各单位的共同利益目标并强化这一目标推动资源共享也给教育产业集聚的发展提出了难题。第三,各大学城的建设除了政府的巨额投资外,各所高校也都有数额不菲的贷款,如果仅仅依靠扩招学生带来的经济回报去弥补成本,收效甚慢,只有将教育产业集聚区内强大的科研力量转化成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才能尽快地收回建设成本,而这必须依靠校企之间的高度合作。如何促进、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创新转化成经济动力,也是教育产业集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促进教育产业科学化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一)教育产业集聚的发展要“硬件”扩张和“软件”加强并重

在政府的倡导下,国内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出现了几十所大学城,某些地方大学城几乎成了城市化的代名词。甚至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都盲目追求高点、超前意识,在规模上和硬件上和少数发达地区的大学城进行攀比。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仅仅位于中原经济区中心的郑州,便在东、南、西、北各有一所大学城,其中又以位于东区的龙子湖大学城为最,大学城的建设在客观上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如果想要真正地实现大学城这一教育产业集聚区在城市生产、生活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更加注重大学城的“软件”建设,避免集聚区内大而空的现象。具体来说,一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集聚区内各高校专业的设置,使得专业的培养能够更加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要真正地提高各高校的办学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以好的教学质量吸引生源,以好的科研成果吸引相关企业。

目前,龙子湖大学城内,经济、农业、教育、医学、法学等各个专业一应俱全,为各高校教育分工的专业化提供了基础。但现实存在的情况是,多所高校的专业单薄而杂乱,盲目追求专业数量而忽视质量。为实现教育产业集聚中的分工优化效应,大学城内各高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尤其一些专科院校,应集中分工某类专业,结合郑汴一体化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合理规划教育产业集聚区的规模

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教育产业的外部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尤为突出,这是因为高校拥有的教学、科研、体育等各项资源通用性较之其他产业更强。但与其他产业一样,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根据城市的整体状况和规划来设定大学城的规模,使其规模保持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阶段,保持与集聚区内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呈最佳比例,从而避免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

整个郑州并非高校集中的城市,东南西北四个大学城规模总量超过了城市发展的负荷,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但郑汴产业带近年来是中原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经济区域,医疗、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相对发展较快,龙子湖大学城的建设规模相较于整个郑汴产业带的发展,目前来说是相对合理的。但为实现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阶段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仍需进一步整合师资、馆藏、后勤服务等资源,加强统一管理,适当地与郑州市其他三个大学城中的专业进行互通。另外,由于龙子湖大学城的入驻,人口数量激增,为适应这一大学城的规模,正在建设的地铁和轻轨需要加快脚步,以解决交通困难问题,为其与城市的互动提供更有利的基础设施。

(三)教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应重点围绕资源共享展开

资源共享是实现产业集聚各种良性效应的基础。教育产业集聚区内各单位在空间上的趋近,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基础,例如实验室、运动场、图书馆、文化集会等项目均可共建共享,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技术创新也可以得到相互借鉴。这些软硬件的资源在产业集聚区之外,由于空间上的隔阂,要想实现共享,必然发生较高的交通、通信、时间成本,而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则可避免或减少这些成本。

为实现这一资源共享,教育产业集聚区内应设立一个与集聚区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相联系的超院校组织。这一组织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协助集聚区内各项共享资源的建设及利用体系的发展,同时引进能与教育互动发展的相关科技企业入驻。

龙子湖大学城内个别院校专业数量众多,但各专业生源有限,因此在图书馆藏、师资力量方面的利用率都极其低下,对此,应借助于大学城内兄弟院校的同等或类似资源,进行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以此降低成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在龙子湖大学城东南部,规划面积约10.7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已初步建成,主要用于安排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致力于IT开发、科技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经认定可享受国家关于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另外,国家863计划郑州创新基地——电子27所基本竣工。龙子湖大学城与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河南省新的人才输出地、技术产出地,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及技术支撑。[6]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建设,大学城内各高等院校,应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相关企业的科研及生产实践过程当中去,加强校企合作,形成真正的教育产业集聚区,而并非仅仅是各自为政的高校园区。

(四)实现多元化资金募集途径

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拨款,二是银行贷款。前者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后者由于高校并非纯商业化组织而收回甚慢。为了保证大学城的建设、教育产业集聚的发展,必须寻找多元化的资金募集途径。一是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科研成果向集聚区内相关企业经济利益的转化,从而实现知识的经济回报;二是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道路,将后勤推向社会,对高校来说,等于是“卸包袱”,减少运作成本,对整个产业集聚区而言,则是增加了服务企业的商机;三是引进国外资金,中原经济区内郑州大学的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西亚斯国际学院都是成功的案例。

龙子湖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但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资金仍处于紧缺状态。为缓解这一状况,龙子湖大学城作为中原经济区中典型的教育产业集聚区,一是应促进各高校积极参与科技园区的科研,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以生产来补贴教育资金;二是谋求多种办学途径,部分专业可运用商业化运作模式;三是积极引进国外资金,走中外合作办学的道路;四是寻找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途径,卸掉各高校内部的小后勤,建设整个教育产业集聚区内的统一后勤服务公司,一方面减少单个高校的运作成本,另一方面为集聚区内新行业的发展提供契机。

[1][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

[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6-78.

[4]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8th ED.Macmillan:New ork,1920:6 -221.

[5]邱登科.大学城房地产热可能面临整治[EB/OL].(2003-09-03)[2012 -12 -18].http://www.southcn.com/estate/news/gdls/200309030691.htm.

[6]薛素芬.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为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支撑[EB/OL].(2011-05-30)[2012-08-22].http://news.dahe.cn/2011/05 -30/100728567.html.

猜你喜欢

龙子大学城规模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蚌埠市龙子湖健康评价
蚌埠市龙子湖主要生态问题及保护建议措施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水中卫士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