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演化与思辨

2013-01-21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经济学

王 菲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044;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1464)

一、引言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一般被赋予“经邦济世”之意,即管理国家和救助百姓。而在西方国家,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社会。在当时,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及其门徒最早对经济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例如,曾就学于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和作家色诺芬在其代表性著作《经济论》中将“经济”定义为“家庭管理”。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他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不在经济学范畴之内。也正是由于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完全忽视了商品的交换价值,色诺芬甚至错误地提出:“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之后,同样曾就学于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柏拉图认为:自给自足的农业是理想国的经济基础;手工业和商业则是最低贱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集大成的学者、最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取财之术,生活中有两种取财之术,即为家庭和国家取得必要的有用物品的“家庭管理”和无限制追求货币增殖的“货殖”,而前者才是经济学研究范围,但为自然需要服务的小商业则应该包括在“家庭管理”中。

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性科学首次被相对完整论述则是由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完成的,其代表性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其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思想,鼓吹以“看不见的手”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及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自由贸易。至此,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得以确立。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不同的经济学说争论和政策主张大量涌现。

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载体,学术论文被认为是传递学术思想、表达学术观点的重要方式。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可见,学术论文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平易性四大特点,其中,科学性是指尊重客观事实,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创造性是指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证研究主题,或提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观点;理论性是指研究过程要依据一定的理论,论述应有理论高度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理论发展;平易性是指研究要深入浅出,同时,既能“顶天”(理论性),也能“立地”(实践性)。

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迁

从历史分析角度来看,经济学研究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偏重于经济思想性的传统定性化研究时期。在此时期,无论是对某一政策的简单阐述,抑或是对某一思想的精辟论述,非量化的文字性表述是其主要形式。因此,经济研究的重点在于佐证材料的翔实性以及逻辑推理的精致性。例如:作为经济学开山鼻祖的斯密的《国富论》以现实剖析和观点提炼为主,几乎不涉及任何深奥的数学分析,尽管其著作中也出现了图表等实证性材料。

第二个阶段是偏重于经济实证性的现代定量化研究时期。就经济学研究方法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则是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以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为代表的经济学边际革命。边际革命包含着两项重要内容,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通俗地讲,边际分析方法就是将数学分析中的微积分概念引入到经济问题分析当中,并以之作为成本收益分析和寻找经济均衡点的重要方法。然而,边际革命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还是十分有限的,它虽然使得经济学家可以更为精确地做出形象模拟和自然推理,但很难科学地获取实践经验支持,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学研究则全面进入了现代定量化研究阶段,这正如萨缪尔森所说的那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事实上,计量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其1926年发表的《论纯经济问题》一文中,模仿“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而创造性提出的“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里希和丁伯根等经济学家在美国克里富兰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这标志着计量经济学正式成为了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计量经济学备受推崇这一现象可以从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背景得以证实。据统计,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家授予计量经济学创立人弗里希和丁伯根开始,至2003年的第三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期间,共产生了53位获奖者。获奖者从学历分析,拥有数学学位的有19人,占35.8%,拥有理工学位的有9人,占17%,两者合计占52.8%。从获奖者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能力的强弱来看,运用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只有3人,占6%,运用数学能力特强的有29人,占54.7%,运用数学能力强的有16人,占30%。总体来说,获奖者绝大多数都运用了高深的数学知识对其经济理论进行表述,唯一一个号称不喜欢数学,也不用数学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是科斯(Coase)。但是,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其产权与经济制度理论的后续研究者使用了大量数学,从而使科斯理论又趋于数学化。马克思也曾经对经济研究中的数学化有着极大兴趣,他强调:“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以后,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认为一名杰出的数理统计学家不一定可以成为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但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首先一定也是一名杰出的数理统计学家。

第三个阶段是以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为特征的大规模集成研究时期。在此阶段,随着各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问题表现出的系统复杂性,学界普遍意识到依靠经济学科本身并不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有效方式,单学科知识体系越来越难以驾驭经济问题分析。于是,不同学科开始从独立发展走向相互融合、彼此渗透。以经济学为例,当前研究中与其交叉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伦理学、管理学、计算机学、地理学、生物学、信息与电子学等等。多学科协同研究为经济学家更为科学和精确地解决复杂经济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验证经济理论做出合理预测开辟了渠道。目前,经济学研究方法正处于此阶段,但由于学科间的专业性认知障碍以及研究资源的有限性,协同研究规模十分有限,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研究多出现在研究基础条件齐备、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当中。

三、经济学术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研究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即“看不懂的论文就是好的论文,看懂的论文就是不好的论文”,这使得这些研究者往往重视研究问题的形式而忽视研究问题的本质。本文认为复杂思维的形成是一个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复杂思维与简单思维并不冲突,好的学术论文应当能够透过简单的现象看到复杂的本质,也应当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论证。

实践中,判定经济学术论文质量优劣的标准有很多,例如:为摒弃唯数量论而推崇唯质量论,不同的研究机构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论文的载体——期刊进行等级排序,并将发表在高级别期刊上的论文视为优秀论文。这种高质量论文识别方法客观性较强且成本较低,被研究者广泛使用;此外,由业内专家所实施的专业性鉴定也是一种评判方法,但该法由于鉴定工作量较大,成本相对较高。本文认为,好的经济学术论文从结构上应当遵循MODEL范式。第一,论文的写作动因(Motive)要紧跟前沿和热点,这样才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论文应当体现写作者的独到见解(Opinion)或能够自圆其说;第三,论文的行文风格要能够引起读者的求知欲望(Desire);第四,论文需要有数据、图表等逻辑严密的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第五,论文所提出的研究结论或政策含义以及所指出的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应当能够发人深思,并令读者对本文爱不释手(Like)。最后,论文需要有模型作为支撑,而这种模型可以是理论模型抑或是计量模型。而从内容上看,优秀的经济学术论文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因为创新是所有学术论文的普遍和基本要求。然而,创新包括软创新和硬创新两个方面,前者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新瓶装旧酒”,后者则可以比喻为“旧瓶装新酒”。

近些年来,关于经济学术论文研究质量水平的标准有一种日益高度的数理化倾向。虽然这种趋势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前者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数学则能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严密的逻辑证明。但是,经济学研究中的过度数学化极有可能加剧经济学研究中所谓的“数学帝国主义”。经济学研究中重思想和重权威的传统分析范式同重技术的现代分析范式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而后者似乎更胜一筹。如前所述,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对计量经济的推崇不无关联。

然而,经济学的数学化也有其内在缺陷,对此,很多著名学者都给予了批评。例如,以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惕夫(Leontief)为代表的一批国外经济学家认为数理经济学有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第一,其公理体系无法反映真实世界行为;第二,可实证检验的数理经济学理论要远少于不可实证检验的数理经济学理论;第三,经济运行的很多方面不存在数量化特征;第四,对真实经济运行的过度抽象是不实际也不合逻辑的;第五,数理经济学的客观性不能得到充分证明;第六,真实世界过程要比数学本身复杂得多。在中国,林毅夫曾指出:“逻辑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应该讲大部分经济现象即使不用数学也能讲清楚它的因果关系,但是数学有它的好处,因为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尤其有不少人在运用语言时逻辑容易不严谨。但是数学是手段不是目的,它能帮助我们把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下来,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张五常也曾一针见血地评论道:“数学是很重要的,但数学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内容还是靠思想,数学是帮不了内容的,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为数学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很清楚的。所以它可以用来证明某种逻辑,那么你要念经济学的话,一定要多学点数学,但是要记住数学是工具,不能用它来代替思想。思想归思想,内容归内容,数学归数学……我已经说过,有学习的时候,有想的时候,我现在是思考的时候,已经很少用数学。但是你们年轻的一代要多学数学,但不要受误导。”

四、结论

经济学的本质就是一种逻辑,而由于现实经济社会的高度复杂性,故这种逻辑体系本身就集中在对客观经济现象的解释。这如同万有引力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一样,但万有引力定理却能够帮助人类合理解释部分宏观物理现象。因此,既然经济学是一种重在解释的逻辑,这种逻辑就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定性化或定量化都是可取的研究范式。本文认为,经济研究应当首先重视思想性,其次是技术性,最后才是应用性。在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的二百余年中,也许由于我们已经出发了太久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那么现在就是我们回归原点的时候了。

[1]韩兆洲,邓勇.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J].南方经济,2004(2).

[2]林毅夫.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J].东岳论丛,2004(5).

[3]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

[4]吴建国.从诺贝尔奖看数学思维与方法对经济学的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9(14).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经济学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简明经济学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我与计量经济学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