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通络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9例
2013-09-19李世云衡丙祥
常 凯 李世云 衡丙祥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分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非典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三类,其中以DSPN最常见,为慢性、对称性、病程依赖性的多发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以长期高血糖为发病基础,是代谢紊乱、血管损害、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损伤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PN影响了近60%的糖尿病人群,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发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笔者临床应用益气通络合剂治疗DPN 89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临床共观察病例180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糖尿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89例,男52例,女37例;年龄27~82岁;糖尿病病程1.5~35年,DPN病程0.5~15年。对照组91例,男51例,女40例;年龄30~77岁;糖尿病病程1~33.5年,DPN病程0.6~16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总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国际协作研究组(WHOPNTF)的诊断标准。①符合WHO提出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有中等至严重程度的四肢(至少双下肢)持续性疼痛或/和感觉障碍,双下肢拇指(至少有一拇指)有振动觉异常,用WHOPNTF分度音叉拇指处测3次,振动觉的值≤7.0,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低于同一年龄平均值标准差(1s)以上。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毒物、药物等所致。②伴随其他严重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衰、肿瘤等。③不能坚持治疗者。
治疗方法
两组均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以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使血糖稳定在较平稳范围,空腹血糖4.0~7.0mmol/L,餐后2h血糖4.0~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接近6.5%。
对照组常规应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本院制剂益气通络合剂(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桂枝、丹参、鸡血藤、地龙、知母、桑枝、桃仁、红花、木瓜、川牛膝、陈皮、茯苓、山药、白术、黄连、水蛭、甘草)每次200ml,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
观察项目:治疗开始及疗程结束时检测患者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肢体血管彩色多普勒等变化;并于每周检测1d患者血糖变化,随时调整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用量,使血糖稳定在合适范围,如有不良反应发生,随时处理。
治疗方法
疗效标准:依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总积分较前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总积分较前减少≥75%;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证候总积分较前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证候总积分较前减少<3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各项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mmol/L)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89例,治愈20例,显效31例,有效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38%;对照组91例,治愈14例,显效22例,有效3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9.1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起病缓慢、隐匿性强、症状逐渐加重、不易逆转等特点,是导致糖尿病足和其他危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学“痿症”、“痹证”甚或“脱疽”范畴,患者多由素体气虚、阴虚,加之饮食不节,日久不愈,病情迁延,渐致燥热内生,营阴暗耗,气血虚损,不能荣达滋养四肢末端而发病。《景岳全书》认为:“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至,而各见其偏废之病。”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脉络瘀滞,不通则痛而见隐痛、凉痛或灼热疼痛;阴血虚则不能濡养肢体、肌肉、筋骨,故见四肢感觉减退、麻木、痿软无力,甚则肌肤甲错等。吕仁和教授依据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痰瘀阻络程度,认为DPN早期主要病机为气阴两伤,经脉不畅[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亏虚,血运无力,阳气不能温通经脉而致瘀血内阻,瘀血久积,加之病邪入络,络脉闭阻,渐致脏腑功能受损而变生诸症。
我院自制的益气通络合剂立足于辨证论治,调和脏腑,疏通经络为法。取黄芪补气而行血;白芍、桂枝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急止痛之功;丹参舒血止痛,祛瘀生新;鸡血藤、川牛膝补血活血,舒筋活络;桃仁、红花配伍活血化瘀止痛;桑枝、木瓜除腰膝关节酸软疼痛;陈皮、山药、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生津;黄连、甘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主要含有黄酮类和丰富的氨基酸,具有扩张血管、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的黏附率、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免疫调节的功能[4];同时黄芪还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能促进各类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成熟过程;丹参具有改善循环障碍,从而改善细胞缺血缺氧所致代谢障碍的作用;地龙可通过降低血黏度,提高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而改善血液循环;红花有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桂枝、鸡血藤、知母、桃仁、黄连、甘草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
中医药治疗DPN立足于其为消渴病的变证。《灵枢·五变》曾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痹论》提出“营气虚则不仁”。因此说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者,表现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日久郁热内盛,筋脉失濡而见灼热疼痛、麻木;以气血虚为本者,血瘀阻滞络脉为标,因气虚鼓动无力,血行迟滞、脉络郁滞而表现为肌肤不荣、麻木、感觉减退、肌肤甲错等。病程日久,阳气不能化生而致阳气虚不能温养经脉致经脉闭阻,血行不畅,瘀血加重而不通则痛,虚甚者隐痛,瘀重者刺痛,郁热明显者烧灼样痛。因此治疗以补虚和化瘀并重,使气血运行,脏腑调和,经络通畅,以达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之效。通过疗效对比发现,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复杂,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总结不同证型、不同临床表现时治疗的最佳模式,通过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展及有效降低高额医药花费,切实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小组.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237.
[2]Little AA,Edwards JL,Feldman EL.Diabetic neuropathies[J].Pract Neurol,2007,7(2):82-92.
[3]肖昌庆.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9):86.
[4]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43,345.
[5]苗明三.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1998:245,284,371,497,660,754,947,951,105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