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褐”的语义演变及使用特征考察

2013-09-18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范畴词义含义

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褐”和“橙”、“棕”现代都有表示某种特定色彩范畴的义项。但这些词早期并不表示色彩,表色彩的义项是新兴的。同时,“褐”同“橙”、“棕”一样,表色彩时,不能单独使用,一般称之为色彩词素。“褐”表色彩的义项产生年代较“棕”、“橙”都早,有稳定而独特的个性,比如,“褐”已经出现了成为色彩词的端倪。

一、对“褐”语义的验察

(一)“褐”在漫长的历史中,具有表物性

从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来看,这类词是与衣物有关的。①褐:从衣、曷声。本义:用粗麻织成的袜子。《说文》:“褐,编枲袜”。段玉裁注:“取未绩之麻,编之为足衣,如今草鞵之类”。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褐”的含义多指粗糙的衣料。

①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诗经·豳风·七月》

②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墨子》

③还披旧[褐]辞金殿,却捧玄珠向翠微。(唐)姚鹄《送贺知章入道》

④初为魏世宗挽郎,释[褐]太学博士。(唐)史书《北齐书》

从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诗经》中,“褐”和“衣”是两个平行的概念。郑玄笺:“褐,毛布也”,第二例中“锦绣”与“短褐”相对,可知短褐是粗劣的衣物。“还披旧褐辞金殿”中,“披”与“褐”一起构成动宾关系,与“旧”构成偏正关系,在语境“辞金殿”中,亦可知“褐”指质量低下的衣服。一般来说,褐指的是用粗麻和兽毛编织的衣料,做工十分粗糙,一般供老百姓使用。因此,“褐”或者“褐夫”被用以称呼古代的老百姓、平民。脱掉“褐”就意味着做官了,因此“释褐”后来成为了“做官”的代名词。如例④,后来的新科进士及第授官,也被别称为“释褐”。

“褐”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出现了新的含义,表示用原始方法粗纺的衣物。

⑤她絮絮叨叨地跟我讲,他们那个地方的人,只穿[毛褐衣]。 张贤亮《绿化树》

⑥她给我看了她的一件这种[毛褐衣],灰白色的,没有线条,像一个毛口袋。张贤亮《绿化树》

在这两个句子中,“毛褐衣”表示“是用极为原始的方法,在骨制的捻锤上把生羊毛一点点地捻成毛线,再织成的毛衣”(张贤亮《绿化树》),毛褐衣虽然是粗纺,但质量未必低下。因此,“褐”的词义有了新的引申发展。但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毛褐衣”这类原始工艺的手工织品只能在个别地区、个别人群中存在。因此,这种用法是在方言中使用,不会在普通话中流行开来。

(二)“褐”逐渐具有了指色性

除了表物性外,无论是褐,还是棕、橙,这些词后来都产生了新的义项,用来表示色彩。“褐”具有了指色性。

褐在新华字典中有两个义项。

a.粗布或粗布衣服。

b.黑黄色。②

从以上解释中,我们看到这些词都产生了一个新的义项,即表示某种色彩。

唐代开始,“褐”出现了第二个义项。如:

①[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白居易《村居苦寒》

②袋杨鲁士前曾相奉,在寺之际殷勤相问,亦曾数度到寺检校,曾施绢[褐衫]20等,今交郎君将书来,送路绢二疋,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钱两贯文。 (唐)佛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例②褐裘是指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

例③褐衫则是指褐色的衣衫。后来“褐”常常表示颜色。

③[褐]衣,紫衣皆亮先示之意也。(北宋)《大宋宣和遗事》

④双麟芝色[褐],一茎两穗,穗形如麟,头尾悉具,其中有子,如瑟瑟焉。(北宋)《太平广记》

例③中,褐衣、紫衣并用,可见褐亦表示色彩。例④,词组“色褐”是同位关系,“褐”表颜色更毋庸置疑。

如元末明初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所载20种流传于民间的表“褐”色词:“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藕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葱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毛褐”、“葡萄褐”、“丁香褐”等。[1]“褐”接受了不同表物词的修饰,将“褐”色区分为浓淡深浅不同的色调。这说明“褐”表示颜色的进一步固化和成熟。

就“褐”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用法,笔者检测了华中师范大学当代语料库中的语料,当代小说语料库包含了40余位作家的几十余部当代小说,共拆分为657136句。我们通过对华师语言所当代语料库进行“褐”的检索,共出现了114个带“褐”的例子。其中除了两个相同的例子“同是冰天谪戍人,敝裘短褐益相亲。”(余秋雨《文明的碎片》)中“褐”是名词“粗布衣服”的意思,另外两例是张贤亮《绿化树》中出现的“毛褐衣”,其中的“褐”意义与粗纺相关;其他100例中的“褐”都表示颜色,这也证明了“褐”作为色彩词的含义已经稳固下来,而且表物的含义渐地弱化并消失。

此部分古代例句均来自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现代汉语例句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当代语料库。

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褐”的词义发展经历着表物——物色双表——纯表色这样的过程。

(三)“褐”由表物到表色词义转化的分析

每一个色彩词都不是原生的,都经历了由表示事物到表示色彩这样一个阶段。比如白——日光,朱——红心木,灰——草木灰烬等。

早期没有色彩词,当色彩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时,这在语言中必然要得到反映。因此,这个时候色彩词的出现就成为必然。这种指色要求我们称之为语言的指色内需力。色彩没有具体可感的形体,相对抽象,表意的汉字难以描绘。这种情形下,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词来表达这样的概念。“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具体概念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表象原型,称为概念的表象原型。否则概念便是空洞的”。[2]概念范畴的形成都是以原型为中心,逐渐建构、投射到一些非典型性成员上。这些表物词就是具有某种色彩的典型事物,即表象原型,这就使色彩词具有借用性。当这些表述事物的词作为色彩词使用时,其原有的含义在强大的指色内需力的作用下,就不再表示其他事物,而专指色彩。

后来的色彩词“褐”如“棕”、“橙”一样,在人们对色彩范畴细化前,仅仅是表物词,不具指色内需力。它们的产生是人们对色彩范畴细化的产物,这些词所表事物作为细化范畴的色彩原型存在。[3]这些词作为色彩原型就在于这些事物有较为恒定的色度,粗麻和兽毛编织的“褐衣”不白不皂,呈黑黄色,“褐”即成为“黑黄”色彩范畴的色彩原型,这个词被借以表示色彩顺理成章。由于早期表示事物的名称在语言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使用过程,因此,其旧有的含义不会一时消失。色彩义产生后会出现新旧含义并行的情况,棕、橙均如此。

但“褐”的情况较特殊,社会发展,人们用葛麻纺织粗布服装的社会现象不再流行或者消失时,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这个义项的使用范围极度有限。旧有含义渐渐地消失,新的表色彩含义独立存在。

(四)关于“褐”词义发展的预测

褐”表物义基本消失,表示色彩的含义成为一个重要的语义内容。词义总是发展变化的,词义发生变化的方式有引申、比喻、假借等。这些变化与丰富都与社会生活相关,同时,也和漫长历史时代的沉淀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早期产生的基本色彩词诸如红、黑、白等词词义的发展轨迹,我们来对“褐”的词义进行推断。早期产生的色彩词词义发展都经历了两种类型:

第一,产生较早的色彩词词义发展轨迹经历了四个阶段,如下:

着色之物——(表物、表色双向进行)——纯粹表色——比喻、引申等方式产生丰富的词义

色彩词都不具有原生性,均由表物之词借用而来。例如白,按(清)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蒋骥曰:‘(白)字从日,上有日未出初生微光。按日未出地平时,先露出其光恒白,今苏俗语昧爽曰东方发白是也,字当从日,指示,训太阳之明也’。”[4]由于这些词借为色彩词时间较早,物色双表阶段的语料稀缺,但我们可以推断这个阶段应该是存在的。产生越早的色彩词语义越复杂,而且丰富,这与人们长期地使用分不开。以红为例:

①何科长说:“这样土地产量该按多少[分红]? 赵树理《三里湾》

②那里是白区和咱们[红区]交界的地方。杜鹏程《保卫延安》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氵邑]鲛绡透。绿平《修罗的天使情人》

④他成了西药界一名[红人]。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⑤姑娘嫁人,叫做[红媒]。周立波《暴风骤雨》

以上的五例中,没有哪一例是表示红色这种色彩范畴,但是它们的含义都是由“红色”的含义引申、比喻形成的。黑、白、赤、绿、黄等均如此。但紫产生较早,却没有丰富的语义,这说明词义的发展轨迹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第二,有的色彩词词义发展只经历了三个阶段。如“灰”:

着色之物——表物、表色双向进行——比喻、引申产生新的语义

灰本来是指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后来除了这个含义外,还指黑白之间的颜色:灰色。在这两个含义的基础上,也产生了新的含义,比如特指“石灰”:灰墙、灰膏,也指“尘土”。同时,由颜色词“灰”产生了志气消失的引申义,比如心灰意懒。

“褐”词义发展轨迹如下:

着色之物——表物、表色双向进行——纯粹表色(词素——词)——产生比喻义、引申义等

而“褐”语义的变化是色彩词另一种发展中前进的景象。它经历了前三个阶段,但是它在脱离表物语义的同时,也失去独立成词的性质。但这只是暂时的,如前文所示,我们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已经看到了其单独成词表色彩的端倪。

从色彩词词义发展轨迹两种类型来看,“褐”的语义属于第一个类型,随着社会发展,“褐”可能还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比喻义、引申义等。

二、色彩词素“褐”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特征考察

色彩词素“褐”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特征考察,不可能穷尽其类地对所有现代汉语中的“褐”的用法进行考察。本文的特征考察主要依赖华中师范大学当代语料库中的语料。华师语料库收集了40余位作家的几十余部当代小说,反映的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色彩词的状况比较相似。

(一)色彩词素“褐”使用情况分析

由上文可知,共检测出114个带“褐”的句子。其中110个例句中,“褐”均表示色彩。

1.色彩范畴固定,可与不同色彩搭配形成不同的色调,且修饰事物范围广。

在语料库中,“褐”不但可以被“深”、“浅”、“淡”等程度词修饰,而且也可以常常和颜色词一起构词复合颜色词,如“褐红的卤汁”、“刺目的红褐色”、“呈褚褐色”“吞蚀着头上的灰褐色”、“褐绿色大轿车”、“茶褐色厚绒的貉子皮”、“黑褐色的羽翘”、“黄褐的牛粪”,我们通过网络百度“蓝褐色”,找到相关网页约14300篇,通过网络百度“紫褐色”,找到相关网页约235000篇,这也说明,褐色可以与红、黄、绿、蓝、紫这些色环上的基本色彩搭配。就色彩而言,“褐”是人们认识到的又一色彩范畴。

语料库中,“褐”所修饰限制的事物范围广泛,从“浅褐的皮肤”、“褐色的老人斑”到“褐色的霜痕”、“黄褐色的河水”、“大火燃烧时黄褐色的烟雾”等,使用广泛,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褐色也是色谱上不可缺少的一段,现代汉语中使用十分活跃,以“褐”为词根构成了很多的色彩词,具有全民性和常用性。

2.“褐”由色彩语素向色彩词的动态发展。

“褐”的词义已经基本只表示色彩,不再表示其他事物。但是相对其他色彩词来说,“褐”不能单独成词使用是不争的事实。就语义的角度来说,“褐”只有语素义,没有词义,其语素义只存在于“褐色”、“黄褐色”等色彩词中。但语言是发展的,动态的,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发现,“褐”也在渐渐地步入了由词素向词过渡的阶段,至少在动态的语言使用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端倪:

①可是,这时的路面却是另外一番样子,午日的阳光下它如镜子一般光滑闪亮,黑缎子的那种波澜荡漾,玫瑰色光晕在这公路的两边扩散弥漫,绿黝黝的农田、黝黑的耕地,[褐白]相间的母牛,垂荫弯曲的大树,浓墨重彩,十分醒目。陈染《私人生活》

②忽然觉得霉干菜很有历史文物的风味,不知被多少时日烘晒得由绿变[褐]、由嫩变干,靠卷曲枯萎来保存一点岁月的沉香。余秋雨《文明的碎片》

③电视的画面不停地变幻着,忽而翠蓝殷绿,忽而[褐红]土黄,他的神情则始终如一地凄恻茫然。王朔《我是你爸爸》

④接着,你就会对这块土地产生一种[灰褐色]的感觉,灰是很木的那种灰,褐也是很乏的那种褐,褐和灰都显得很温和,很亲切,一点也不刺眼;但却又是很染人的,它会使人不知不觉地陷进去,化入一种灰青色的氛围里。李佩甫《羊的门》

上边例①和例②中,“褐白相间”和“由绿变褐”,可以看出,在特殊的语境中,“褐”和“白”、“绿”都是独立成词的。再如例③中,“翠蓝殷绿”和“褐红土黄”并列,把“褐”与其他色彩词并等起来,没有任何修饰的成分,十分独立。例④,“褐”接受了“这种”修饰,在结构中,“褐”就是一个典型的名词。这些“褐”已经有了自己单独的词义。“褐”不像“橙”和“棕”,其单独使用时词义都是表示一种树木,“褐”单独使用时,只表示色彩,故“褐”有从构词词素向词转化的趋势。但由于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将“褐”定义为“拟态色彩词”较为准确。

(二)“褐”的构词情况统计及分析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当代语料库,现将“褐”的构词情况统计如下:

“褐”构词情况统计表

根据李印红先生的研究,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使用也经历了辨色、指色、描色三个阶段。“辨色阶段是指汉民族从色彩连续体中分辨出“红”、“黄”、“黑”、“白”等色彩范畴。现代汉民族已经分辨出“红”、“黄”、“蓝”、“白”、“黑”、“绿”、“灰”、“紫”、“棕”、“褐”、“橙”11种色彩范畴。[5]

指色阶段是指汉民族在辨色基础上对已分辨出的色彩范畴进行再区分,如把“红色”范畴,再区分为“大红、枣红、胭脂红”等不同色调的“红”等。描色阶段是指汉民族在辨色基础上,从另一角度描绘出某一色彩“看起来怎么样”,即要确定色彩的性状特征。如“红”这一色彩范畴可以因被观察事物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以及观察者心理的不同而被描绘为“红彤彤”、“红艳艳”、“红堂堂”、“红巴渣”、“红不棱登”等不同的色彩状态。[6]在色彩词构词的辨色、指色、描色三种类型中,“褐”的使用情况为:

辨色语素:褐。“褐”具有表色性,是人们已经分辨出来的一种色彩范畴。

指色词:李先生所给出的指色词的例子中,有四类情况,A类是指红色、黄色、白色、黑色。B类是指鹅黄色、咖啡色、橘黄色、翡翠色等;C类指紫灰色、灰黑色、红褐色等;D类指大红、桃红、乳白、草绿等。[7]

A类:褐色。此词高频率地被使用;B类:茶褐色;C类:灰褐色、黄褐色、紫褐色、褐黄色、红褐色、褐黑色、褐绿色、棕褐色、赤褐色、赭褐色、黑褐色、青褐色、褐红、褐黄、黄褐、青褐(使用频率不尽相同);D类:深褐色、暗褐色、淡褐色、微褐、浅褐。

描色词:“描绘出某一色彩看起来怎么样,即要确定色彩的性状特征”。[6]“褐”构成的色彩词中,这类色彩词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语料库中尚未发现。由于该语料库主要是小说,是反映日常生活的语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以“褐”构成的描色词产生较晚。

(三)褐在现代色彩词词群中使用率的对比排序

我们对语料库中其它基本色彩词进行了检索,以便和“褐”使用频率进行对比。

首先,从使用频率来看,色彩词褐与白、黑、红、绿、黄等使用频率的高低基本和人们认识色彩词的先后是一致的。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搜索出包含“黑”的句子一共9656次;包含“白”的句子19149次;包含“红”的句子12585次,其中人名“娄红”出现1166次;包含“绿”的句子1790次;包含“黄”的句子6914次;包含“紫”的句子824次。前文已经提及,红、白、黑、黄这些色彩词已经脱离了表物的原始含义,其丰富的词义是从色彩义引申而来的。紫本身没有引申义、比喻义等,因此,我们没有对这个词进行筛选。而色彩词灰、褐、棕等具有物色双表的含义,我们筛选其表色彩的用法。包含“灰”的句子2264次,表色彩的963次;包含“褐”的句子115次,表色彩101次;包含“棕”的句子156次,表色彩121次;包含“橙”的句子58次,表色彩37次。

从数据差异性的大小,可从局部范围内得出:白>红>黑>黄>绿>紫>灰>褐>棕>橙

根据姚小平先生的研究:紫产生于周秦,灰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褐产生于唐宋到近代,棕、橙产生于现代。[7]

故从色彩的使用频率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都结论:色彩共时层面使用情况,实际是历史的一个投射。

当然,色彩词使用频率高低的顺序基本符合人们认识色彩的顺序,但并不完全严格地按照这个顺序。我们在检索时,检索的是字符“红”、“黑”等,这些字符不完全是色彩词或含色彩词的比喻义。比如:

我要找[娄红]。 当代2,皮皮《比如女人》

此例中,“娄红”是人名。如果一个色彩词语义丰富,或者其同音字居多的话,这都将使其使用率提高。同样,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是影响色彩词使用频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红”,我们民族有尚红的民族心理,自然对红色偏爱,在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褐”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词义也可能通过比喻或者引申的方式得以丰富。

三、结语

“褐”已经完成了由表物到表色的过渡。基本具有纯粹的指色性。就其词义而言,“褐”未来可能会出现比喻义、引申义等丰富的词义。

通过华师语料库语料的检测,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褐不是纯粹的表色语素,它已经渐渐地出现了独立成词的端倪,是一个表色拟态词。

第二,“褐”经历了辨色、指色两个阶段,描色阶段是第三个阶段,产生相对较晚。从这个角度,色彩词发展的阶段是继起的。

第三,色彩词产生的先后顺序和日常生活一定范围内色彩词使用频率的高低基本一致。

注释:

①本文将“褐”界定为拟态色彩词,因此不再将表色彩范畴的义项称为词义,而称为语素义。

②参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版新华字典182页。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3.

[2]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83.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3.

[4]潘 峰.“白”的语义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6.

[5]李印红.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J].语言文字应用,2003(2):90-97.

[6]李红印.汉语色彩范畴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56-62.

[7]姚小平.基本颜色词语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语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19-28.

猜你喜欢

范畴词义含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虚荣的真正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字意与词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