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就业指导课程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
2013-09-18侯培玲
侯培玲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
侯培玲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面窄、就业岗位不足的现状,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重视就业德育教育、重视创业辅导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高校、大学生和社会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达成共识。
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服务系统;创业
侯培玲/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部辅导员,硕士(湖北武汉430200)。
我国的就业服务系统始建于建国初,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就业服务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服务系统,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后,必然也面临着万千大军的就业趋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乐观的话题。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就业率低。我国的就业大学生的个人就业力只有70%,而应届毕业生保守平均就业力不到50%。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就业数据显示,2001至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1985年以来的20多年增加了4.3倍。2003年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人数突破200万,比2002年净增67万人,提高近50%;“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1]截止2013年6月,毕业生总人数高达699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日益紧张。
2.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严重,很多大学生青睐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向往北上广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某些工资待遇好、工作环境稳定的职位竞争激烈,东部地区人才市场相对过剩。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大学生也尽可能选择省会城市。大学生的就业职位仅限于薪酬高、环境好、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而诸如工厂一线工人、偏远地区等鲜有人问津。
3.就业岗位相对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剧增,岗位招聘数量远远落后应届大学生人数增长的幅度,加之用人单位又在工作经验、专业方向、社会阅历等方面对应届毕业生实行种种限制,大学生就业的障碍越设越多,出现了几百、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独木桥”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1.高校扩招尚未消化完毕,更多毕业生涌出校门。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扩招,仅1999年较1998年实际增幅达到47%,2000年招生200多万,2001年再扩招13%,实际招生数达到250万,此后的每一年都是在大幅度地继续扩招。近年来,虽然高校扩招比率有所下降,但其庞大的基数还是以每年数十万的数量在攀升。这样的扩招速度,必然加剧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暂时就业以期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不仅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反而累积的未就业人数会增加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矛盾,供需不合。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升知名度和全国排名,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造成人才供求方向倾斜,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冷门专业则因人才不足,出现匮乏的现象。根据调查显示,每年新增岗位中只有25~30%是高校毕业生传统去向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70%以上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岗位。这正说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人才结构已经出现相当大的错位,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在向社会告急。[2]
3.高校就业服务系统缺失,尤其是就业指导课程不受重视,导致就业理想与现实反差过大。就业指导课程只是近几年来才受到重视,但是实效性不强。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和大学相对稳定的教学状态,并不容易获取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应聘技巧、用人单位信息、专业出路信息等。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多数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并不能针对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有效的职位选择。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给大学生保守就业的思想,很多毕业生择业时拒绝风险,最近几年的“公务员热”就是明显的例证。
二、从强化就业指导课程着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
据统计,大学生得到的就业信息和签约有70%~80%以上是在校园里完成的,调查显示有78.95%的用人单位以高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作为招聘毕业生的首选渠道。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美国,也有70%以上的学生是依靠学校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完成就业的。如此,积极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尤其重要。[3]
(一)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做足科学就业准备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在高校刚刚起步的课程,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关于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目前只是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就业指导课教师必须在了解就业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同时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胜任。这是新时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将本课程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业指导课从大一开设,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下表所列。
表1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二)注重德育,关注大学生职场素质
就业指导课程是德育的具体化,德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进一步突出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目前多数高校侧重于就业政策、求职技巧、求职材料、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就业指导中的德育,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思想上存在问题。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确定正确的成才观念。成才与就业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动力。面对当今社会现实,更多的人关注职业的“含金量”,“白领”成为衡量职场的高频词汇,在就业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经济报酬、分发福利、工作环境作为就业的首要条件。高校毕业生自愿去西部、去基层工作的人数人少之又少。
随着国家“西部人才计划”、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出台,很多的大学生开始理性地看待“村官”、“支援西部”问题,看作是人生历练的平台,并做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贡献的精神,为了能够学为所用,建功立业,扎根在基层锻炼。
第二,深化诚信意识和守法观念。国家高校扩招提高了受教育层面的同时带来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许多大学生在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甚至盲目毁约,这种诚信品质的缺乏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致使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大学生的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思想过硬、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德育要略去大学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害怕吃苦、缺乏责任、缺少实干、求稳求全、盲目攀比、缺乏自信的心态,培养他们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兢兢业业的就业精神、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摆正他们在就业大潮中的自我定位和责任意识。
(三)大学生转变就业理念,先就业再创业
1.认知创业内涵。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用创业来带动就业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提议。毕业生自主创业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在3年之后存活率不超过5%。虽然国家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提出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创业失败的阴影还是会影响大学生谨慎行事。因此,用创业来带动就业不能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只能算是一个有效的途径。[4]
另外,中国新闻网有这样一组数据,现在毕业时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5.8%,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了87.5%。如此巨大的就业率差距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在求职中不断的碰钉子,才逐渐了解到就业市场的真实信息,认识提高快的同学就实现了毕业即就业,认识慢的同学毕业后才实现了就业或无法就业。没有信息就仿佛没头的苍蝇,在求职中的成功率低,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不到好工作把自己贱卖了。[5]
由此可见,高校应该建立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前的理论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2.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健全就业服务系统。中国就业服务系统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就业服务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就业服务初创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就业服务快速发展阶段;四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服务逐步完善阶段。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和完善,服务系统初步形成。
创业教育是就业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中国的创业教育发展相当缓慢,还属于经济学领域,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甚至都不是二级学科。各个高校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国家的教学安排中。创业教育学科除研究生层次的MBA外,并没有本科生层次的创业学科,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比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6]
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课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创业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弥补了就业指导课程的不足,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展了就业服务系统的渠道。
3.创立创业辅导导师制。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的熏陶锻炼,担任就业指导课程未免力不从心。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共同育人的平台,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开始实施校外创业辅导导师制度。一些成功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特别是成功创业就业的校友,被纷纷请回大学的讲堂。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体会真切、感人、可信,极具说服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业激情。这样方式使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加强。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善高校就业服务系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及时、顺利、充分地就业,而且有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新的考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合理引导,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时代给与中国大学一个伟大的任务。
:
[1][2]游红伟.浅谈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
[3]金自如.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教学研究,2005(7)
[4]孙舒平.20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创新导刊,2009(7)
[5]闫晓虹.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35%[DB/OL].[20090223].http://www.chinanews.com.cn/
[6]宋建军,彭军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
G642
B
1671-6531(2013)18-0151-02
责任编辑: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