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

2013-09-18陈文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8期
关键词:数控车床编程岗位

陈文涛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

陈文涛

本文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根据课程对应岗位能力为核心对该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对教学效果进了分析。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岗位能力

陈文涛/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21)。

《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是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数控技术的提高使得制造业增大了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比较低,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一、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企业脱节

该课程教学内容一般以FANUC、SIMENS或华中数控系统中的某一种为例进行讲解,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数控机床及系统的类型比较单一,而企业所用的数控系统种类繁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发现机床操作面板和系统都是陌生的,很难适应岗位要求。

(二)教材内容与学校现有设备脱节

现有的数控编程教材的通用性较强,普遍缺乏针对性。一般以企业比较通用的数控系统或数控机床为例,讲解数控指令的应用及操作方法。学校购买的实训设备的型号及数控系统如与教材上的案例不一致,学生在实践中与教学内容不容易衔接。

(三)数控设备数量有限,类型单一

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原因对数控设备的购买能力有限,数控设备数量不足,类型单一,使得教材内容、实训设备与企业设备相互脱节。而不同数控系统的编程方法与机床的操作方式不尽相同。考虑到数控车削实训的安全及耗材费用,校内实训须在教师指导监督下完成,学生实训时间受到限制,在实习甚至就业时学生并不能熟练掌握数控编程与操作。造成学生的操作技能单一,熟练度不足,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欠缺。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迅速胜任岗位工作。

二、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

(一)以岗位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开发教学项目

本着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主线的原则。根据数控技术的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数控车中、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和任务为训练载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有教学设备,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个一体化教学项目,并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表1 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二)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

在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设定的一体化教学项目,让师生边教、边学、边做,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完全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以项目2简单轴类零件数控车削加工与仿真为例,说明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具体实施步骤。

该任务的具体要求为能制定简单阶梯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能编写简单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能使用仿真加工软件校验程序;能正确安装工件与刀具,完成数控车床对刀操作;能正确导入加工程序进行自动加工;能正确检测工件加工质量。 根据任务要求。采取以下实施步骤:

1.制定零件加工工艺。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书,讲解任务实施流程,提供零件图工艺分析范本;学生阅读任务书、分析零件图,查阅资料,填写零件工艺卡片。

2.编制加工程序。 教师讲解数控编程格式及常用加工指令。学生编制零件加工程序。

3.仿真加工。教师演示并讲解仿真操作加工步骤,学生在仿真加工软件上进行虚拟加工及程序调试。

4.实际操作。教师演示操作加工规范,检查学生加工前准备工作。学生安装刀具与工件、对刀,完成零件自动加工。

5.零件检测。学生使用量具对零件进行检测,填写检测结果。

6.评价总结。教师填写考核结果报告单,对小组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意见,清扫机床。

(三)制定过程性考核评价标准

在考核方式和手段上,积极探索教学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按照项目进程分段进行考核,实现对每个教学项目进行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按60%和4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成绩。

三、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

为了保障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教学环境。

(一)编写一体化教学资料

专业教师根据学校实训条件和课程特点开发编写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单、校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开发的实训项目既要具有典型性又具有实用性,保障一体化教学有效开展。

(二)搭建软硬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数控加工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从仿真加工、实际操作实训到顶岗实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创造环境,逐步锻炼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三)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实践性强,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大部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制约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必须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熟悉岗位工作内容,提升教师数控机床实际操作水平。

四、教学效果分析

《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既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又突出操作技能实训,讲授内容岗位针对性强,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习操作,既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又有利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该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通过真实数控机床操作提高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仿真加工软件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校熟悉尽可能多的数控系统和机床。通过对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1]马建如.基于项目课程的《模拟电路分析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5):62

[2]张艳贞,陈文.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蛋白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8-30

G712

B

1671-6531(2013)18-0134-02

责任编辑:何 岩

猜你喜欢

数控车床编程岗位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一种加工偏心零件数控车床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CH5116C/1数控车床换刀故障剖析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GSK988T的数控车床控制系统
大型数控车床产品人机交互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