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妇幼保健院1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09-18宋和娣孟凡成
宋和娣 孟凡成
随着药品种类的日益增多,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 ADR监测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三级妇幼保健院,自2004年开展ADR监测工作以来, ADR上报数量在逐年增加, ADR监测管理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为了了解妇幼保健院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现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上报的12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上报的128例ADR报告, 利用Excel软件,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 128例报告中, 女性多于男性。其中女性96例(75%), 男性32例(25%)。年龄0~10 岁45例(35.2%),11~20岁5例(3.9%), 21~30岁26例(20.3%), 31~40岁29例(22.7%), 41~60岁14例(10.9%), ≥61岁9例(7%)。
2.2 给药途径 128例报告中, 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有104例(81.3%), 其次为口服给药16例(12.5%), 其他途径有肌内注射、阴道给药、子宫颈给药、直肠给药, 共8例(6.2%)。
2.3 药品种类 128例ADR涉及药品8类、44种, 其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最多, 其次为妇产科用药和中药制剂。具体详见表1。
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69例ADR中, 以头孢菌素类最多,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具体详见表2。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28例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 但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 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具体详见表3。
表1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表2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
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128例ADR 报告中, 女性96例(占75%), 男性32例(占25%);年龄段以0~10岁的儿童较多, 共45例(占35.2%)。以上结果与本院为妇幼保健专科医院相吻合, 本院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为孕产妇和儿童,女性ADR发生率高, 还可能由于药物的分布及月经、妊娠等生理功能方面的特点, 使得女性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比男性敏感[1];儿童ADR发生率高, 还可能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 各个器官尚不成熟, 各种功能尚不完善, 对药物的耐受性差, 敏感性较强, 极易发生药物危害有关[2], 因此对于特殊人群用药更应加强ADR 监测。
3.2 给药途径与ADR关系 128例ADR 报告中, 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 主要由于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 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3]。另外, 药物配好后存放的时间、温度、滴速等对ADR的影响也较大。建议临床医生开处方时, 能口服用药者尽量避免静脉注射给药, 以减少ADR的发生。
3.3 ADR与药品种类的关系 表1和表2显示, 抗感染药物发生ADR居首位, 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 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发生ADR多, 这是因为β-内酰胺类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广泛;同时也与专科医院儿童及孕产妇患者多, 头孢菌素类更适合上述人群有关。妇产科用药居第二位, 主要涉及的品种为硫酸镁注射液, 这不仅与本院妊高症患者多有关, 还与本院将其列为重点监测品种有关。中药制剂居第三位, 这与近几年中药制剂的大量使用有关。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 所含有效成分复杂, 含微粒较多, 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 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严重, 因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 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4]。
3.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表3显示,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 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这与皮肤反应易观察、患者易感觉且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有关, 而且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临床表现一般以轻、中度为主, 提醒临床医生在用药前询问药物过敏史, 需做皮试的药物即使皮试阴性也该密切观察用药过程, 一旦有药疹出现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5]。而有些不易监测到的, 如潜在的、慢性的ADR有可能存在漏报现象, 因此, 临床上应重视药物潜在的及慢性的ADR监测。
总之, 通过对本院128 例ADR 报告的分析, 发现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涉及的人群及药品种类有妇幼保健专科医院的特点。虽然本院对ADR监测工作较重视, 但可能仍存在漏报现象, 应加强ADR 监测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 通过ADR的收集、汇总、分析, 更好的避免、减少ADR的发生, 更多发现药物潜在的毒副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1] 戴昆怡, 梁雪茵, 肖翔林.5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海峡药学, 2009, 21(8):189-191.
[2] 张志华, 何周康, 吴浩.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的调查.儿科药学杂志, 2004 , 10(5):41.
[3] 罗存梅.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4] 张晓娟, 罗宇芬, 杨敏, 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08, 19(11):859-861.
[5] 王美红, 陈苏伟, 朱建丽. 221 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海峡药学,2009,21(11):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