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方法临床对比研究
2013-09-18沈鑫美
沈鑫美
长期高血糖且血糖波动大,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血糖正常范围与平稳才是控制血糖的最主要目标[1]。然而临床治疗中,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是在基础胰岛素补充治疗不能满意达标的前提下使用,即短期每日给予超过3次通过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大剂量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对降糖药耐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如今将本研究的临床观察结果展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现行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为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理想,并且排除了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重度感染以及心肝肾功能衰竭。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胰岛素泵组18人,B组为皮下注射组22人,两组在年龄、性别、HbA1c、BMI、病程和并发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样本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年龄(岁) 病程(年) BMI(kg/m2) HbA1c(%) 并发症(%)A组0.37 0.11 0.32 0.45 0.54 51.4±4.5 6.2±0.5 26.5±3.2 11.4±1.1 24.2±1.8 B组 52.2±5.2 5.7±0.8 25.7±4.2 10.6±1.4 23.0±3.0 P值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停用口服降糖药。A组使用诺和锐胰岛素,起始量0.5 U/kg,其中50%为基础量,胰岛素泵持续输入,50%为餐前大剂量,3餐前胰岛素泵泵入。B组每天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胰岛素,22点准时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起始量0.5 U/kg,根据血糖情况分别调整胰岛素剂量。开始治疗后每天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血糖<3.8 mmol/L为低血糖,应停止胰岛素的使用,采取相应措施。若空腹血糖4.0~7.0 mmol/L且餐后2 h血糖6.0~8.0 mmol/L即达标,即可停用胰岛素并出院,嘱咐患者每周复查一次。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后血糖达标天数(d)、胰岛素总使用量(U/d)、发生低血糖频率(次/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的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采用t检验。按照一般统计学标准,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两组情况见表2。血糖达标天数A组短于B组(P<0.05),胰岛素用量A组少于B组(P<0.05),低血糖发生频率A组少于B组(P<0.05)。以上数据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情况比较(±s)
组别 n 达标天数(d) 胰岛素量(U/d) 低血糖发生频率(次/人)A组0.000 0.002 0.006 18 3.32±0.86 30.68±2.93 0.62±0.62 B组 22 6.85±0.65 37.21±4.80 1.50±0.82 t值 -11.977 -3.801 -3.217 P值
3 讨论
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接近正常胰岛素生理性分泌的模式,强化胰岛素治疗就是为了能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使用不同种类胰岛素,一边保证基础胰岛素供应,另一边补充餐时胰岛素,从而达到控制糖尿病患者全天血糖的目的[2]。对于两种给药方式,胰岛素泵能更好地模拟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泵只有一个输注部位,皮下组织对胰岛素吸收好,利用度比较高,几乎无胰岛素皮下沉积,避免了运动后加速胰岛素吸收的危险。对于强化治疗的弊端,患者因使用胰岛素剂量过大,使用胰岛素后延迟进餐或误餐,进食碳水化合物量减少,体力活动增加等原因,更易使患者出现低血糖。因此,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应根据病情严密监测血糖变化,防止出现低血糖。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两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能达标,但胰岛素泵达标时间更短,使用胰岛素量少均说明胰岛素泵更加方便经济实。而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则说明使用胰岛素泵能减少医源性低血糖,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因此本研究综合疗效以及安全性考虑认为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更为合理。
[1] 荆爱玉,袁晓红,倪红艳,等.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9(4):512-514.
[2] 蒋艳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1,10(9):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