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实现途径
2013-09-17武菊芳宋随民刘红霞
武菊芳 宋随民 刘红霞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20党中央为什么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到全局战略的高度?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方式即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索洛认为,在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数量,即依靠追加投入资本、劳动与资源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增长,索洛把它叫投入型经济增长,也称粗放经济发展或外延型经济发展;另一种是依靠大规模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效率提高取得的经济增长,索洛称它为技术型经济增长,也称为集约型或内涵式经济发展。投入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是“四高一低”,即高投入(资本、劳动)、高消耗(能源)、高速度(GDP)、高污染、低效益。技术型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低投入、低耗费、高产出、高效益,即“二高二低”型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只有走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道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它对落后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经济初步繁荣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通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工业生产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外贸进出口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大量消耗国家宝贵资源、环境污染以及获利微薄等代价。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给我国经济发展烙下十分鲜明的特征。
第一,这种发展方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消耗能源最高的国家之一。据发展计划署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德国的7倍,甚至比印度还高出31%~45%。目前,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第二,这种发展方式是获利最低的经济发展方式。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制造一部i Phone手机,市场售价4000~5000多元,苹果公司拿走58.5%的利润,我们只能获得1.8%利润,大概70元人民币;生产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客机,平均每件衬衫获利不足50美分;生产一台DVD的利润只有一美元。可见,在国际市场上,“制造”和“创造”存在着显著差别。
第三,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巨大的经济损失。2006年,在中国内陆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只有4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28%的断面为Ⅳ—Ⅴ类水质,超过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6%。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1997年中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为54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8%。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则认为,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8%~13%。
总之,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我们走出了贫穷,但要走向富强、文明,就必须摈弃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开辟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技术型经济发展道路。
世界上有些发展中国家,当从贫穷走向温饱以后,由于没有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国家经济依然在贫困——GDP高增长——高污染——污染治理——GDP低增长——返贫——GDP更高增长——重度污染(医疗卫生需求大增)——赤贫(经济增长赶不上医疗需求支出的增长)的恶性循环中饱受折磨,至今无法跨越这一“卡夫丁峡谷”,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比如,巴西、阿根廷、南非、埃及、印尼、菲律宾等国就是如此。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基于此,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作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乃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使我国经济由原来粗放型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追求外延、规模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益、质量提高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由追求GDP数值提高为主,转变为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在贯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落实党中央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过程中,应当注意谋划好下述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22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粗放的或外延型发展方式。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即以政府投资推动经济扩张。而政府投资的冲动来自于政绩需要,从而导致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政府主导的货币调控政策能够收到一些平抑物价、刺激经济发展的短期效果,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各种规则已经完善,法规基本健全,政府的职能将从万能主导者转变为市场的守夜人。服务市场经济,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型提出的新要求。由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1]22在处理内需和外贸的相互关系上,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不断适度释放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在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时,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一贯做法,把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强化需求导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技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建设下一代信息产业基础,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在全国区域发展上,要继续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振兴一批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发展教育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
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把经济发展的方向从发展产能转变到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其主要途径就是切实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我国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要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使投入的教育经费占GDP的4%以上,然而,“十二五”规划都制定出来了,我国的教育投资依然徘徊在3%左右,我们的教育投资规模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匹配(见下表)。
表:世界有关国家教育费用投入情况
对教育的投入关系国家长远竞争力,影响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把它放在战略的高度来抓。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35中央政府要把抓不抓教育,抓教育成效如何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对各行各业向教育的投资、捐助在政策和税收上给予减免或奖励;要切实落实政府对各个教育单位的投资承诺或政策支持措施。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继续深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首先规范各种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走过20年历程了,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既不彻底,也不健康。比如,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就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企业的治理结构设立没有遵循现代企业制度性质要求,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管,等等。当前,一些国有企业依仗政府“独生子女”地位,不思创新进取,用垄断国家各种经济资源的特殊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和霸王经营条款肆无忌惮地掠夺国家和老百姓资财。这也是目前公众普遍关注和诟病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有些企业不遵循市场法规,不按照市场要求办事,不仅会使自身的利益受到影响,而且会扰乱整个市场秩序。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其产权主体真实、明晰;治理结构内部权限明确、制衡可靠,激励有效;要把企业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全面协调、激励企业生产力要素主体的思想设计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科学顺利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抑制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剧
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必然使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劳动者无力提升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难以有效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必然受到抑制,国家的内需水平也将受到压抑。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有资料显示我国近期的基尼系数(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标)已经远超过0.4的警戒线,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得到有效控制,使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让绝大多数劳动者在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前提下,获得更多、更好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与创新能力。只有这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变为现实。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搞一刀切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选择什么样方式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其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或人的素质水平决定的。任何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生产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高中低生产力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的。因此,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在积极促进社会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既不能歧视、慢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也不能采取排斥、打压它的态度,而应该对适合不同经济条件的经济发展方式采取适者生存,政策诱导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的办法,使各种经济发展方式都能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贡献力量。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与政治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方法是吸引、凝聚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到我国经济实体中来,营造一个适合创新型人才生存、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创新型人才往往具有个性张扬、思想自由、率真不羁、行为大胆、敢试敢闯的特点,社会要对这些人给予包容、激励和规范。只有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环境,才能为这些锐意创新的英才充分展示自己创造力提供一个民主自由、轻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也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大人才教育培养方式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由资源耗费型经济变为科技创新型经济。科技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主,灌输型教学一直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检验学习效果,选拔人才主要以掌握知识多寡,即考试分数高低为标准。高分低能成为这种教育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改革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在完成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把检验、考核、选拔人才放到工作实践中去。其次,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校教学主要应以教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主。国内外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都是值得借鉴与推广的有效方法。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在以往社会,人们的财产主要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在信息时代,人们的财产则主要以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即以知识产权形态表现出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人们的创造成果,就是保护人们持续的创造性热情,促进人们持续不断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倡导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要使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得以确立和持久发展,必须使创新的经济发展成果得到强有力的保护。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确认知识产权归属,运用法律的权威保护知识产权及其利益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健康持久发展。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