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中思考 在活动中创造——“观察、探索、猜想”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3-09-17安徽省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司擎天邮编243000

中学数学教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对角线交点评析

安徽省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 司擎天 执 教 (邮编: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义杰 评 析 (邮编:243000)

活动目标 (1)通过分析数据、寻找规律,发现并验证课例中f、m、n三者关系.

(2)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亲身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地投入活动.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式.

活动重点 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学会寻找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领悟数学思想.

活动难点f、m、n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

活动过程 本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内活动

1 提出问题

师:出示PPT1.这是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给少年儿童的题词“数学好玩”.今天我们就以2012年我省的一道中考题为背景,一起再感受一下“数学好玩”.

PPT2.问题 在由m×n(m×n>1)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网格中,研究它的一条对角线所穿过的小正方形个数f与m、n之间的关系.

评析 从“数学好玩”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明确问题

观察图形,明确m、n、f的含义.请学生说出图中m、n、f的数值.

3 探究问题

师:现在请大家任取m、n的值,在方格纸(课前已发给学生)上画矩形网格,探究f与m、n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从巡视中发现,每个学生都画了许多不同的矩形网格,有的还将m、n、f的值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评析 教师要求学生任取m、n的值,在方格纸上画矩形网格,探究f与m、n之间的关系.拓展了问题的思维空间,体现了“做”中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请说出选取的m、n的值和由此得到的f的值.

生1:(板书)

猜想:f=m+n-1.

师:大家同意吗?

生2:不同意!比如:(板书)

f≠m+n-1,此时f=m=n.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3:我的结论和他们不太一样.(板书)

f≠m+n-1,此时f=n=2m.

生4:我的发现是:(板书)

f≠m+n-1,此时f=m+n-2.

评析 把问题抛给学生,给足探究时间,学生在肯定与否定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审视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正提出的问题.结论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了心理准备.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得到了f与m、n之间的一些关系,但这些关系随着m、n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我们仍这样探究下去,一定还会得到一些特殊关系,由于m、n的取值有无数组,这样的探究没有尽头.如何优化探究方法,缩短我们的探究历程?

评析 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完全放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在得出f与m、n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后,如果老师仍放手让学生继续画图探究,那么其结果只能是盲无目标的简单重复.教师提出“由于m、n的取值有无数组,这样的探究没有尽头.如何优化探究方法,缩短我们的探究历程?”这正是引在关键处,导在转折点,可谓点睛之笔.

生5:m、n的取值虽有无数组,但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分类.

师:怎么分类?

生5:可以分成三类:m、n同偶;m、n同奇;m、n一偶一奇.

生6:可以分成两类:m、n互质;m、n不互质.研究两类比研究三类更简便.

师:说得好!

生7:当m、n互质时,就是生1一开始举的几个例子,此时f=m+n-1.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能不能举一个反例?

生8:我找 到 一 个 反 例:m=5,n= 7,f=10.

众生:f=11!

生8(不好意思):我数错了.

评析 分类使探究呈现“柳暗花明”新境界,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师:刚才你们是从“数”的角度得到这个猜想,还能从“形”的角度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吗?

生9:我画图发现当m=5,n=7时,横线有6条,竖线有8条,对角线与每条横线和竖线都相交,这样共有6+8=14个交点,而对角线的两个端点又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共有12个交点,这12个交点将对角线连续分成11段,每段对应一个小正方形,因此f=11.

(掌声!)

评析 由“数”到“形”,拓宽了探究方法,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师:我们已研究了m、n互质的情况,下面应该研究……

众生:不互质.

师:当m、n不互质时,f与m、n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生10:从前面的例子中,发现关系不唯一.

师:能否将这些不唯一的关系统一起来?

生11:我从生2、生3给的例子中发现当n是m的倍数时,f=n;从生4给的例子中发现当n不是m的倍数时,f=m+n-2.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12:当n不是m的倍数时,不一定有f=m+n-2.

师:请举例说明.

生12:m=6,n=9,f=12≠6+9-2;m=8,n=12,f=16≠8+12-2.

师:当n不是m的倍数时,不一定有f=m+n-2原因出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

生13:是因为m、n的取值有变化.

师:观察生4给出的例子

m、n的取值变了,为什么关系式f=m+n-2不变?

(学生沉思.)

生14:m、n中可能有不变的“东西”.

师:看来抓住m、n中的不变因素是关键!

生15:m、n都是偶数没变.

生16:不对!刚才的m=8,n=12虽都是偶数,f≠m+n-2.

生15(恍然大悟!)啊!是最大公约数没变!

师:最大公约数是多少?

生15:是2.

师:那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f=m+n-2?

生15:m、n的最大公约数为2的情况下,f=m+n-2.

师:大家同意吗?再举几个最大公约数为2的m、n试试.

(学生快速进入验证之中.)

师:有不同意见吗?

众生:没有!

师:若m、n的最大公约数为3,请猜想f与m、n之间有何关系?

众生:f=m+n-3!

师:请在方格纸上画图验证.

生16:m=6,n=9,f=6+9-3=12;m=3,n=6,f=3+6-3=6.

师:若m、n的最大公约数为d,请猜想f与m、n之间有何关系?

众生:f=m+n-d!

师:你们还能从“形”的角度来说明吗?

生17:我想这和上面不互质研究的方法一样,可以从对角线与网格线的交点个数来考虑.

师:说得好!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课下研究.

师:m、n互质与不互质时,我们得到了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有联系吗?

生18:如果用d表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都有f=m+n-d.(PPT3)

师:好!这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和谐美.

评析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在m、n不互质的情况下,教师以“能否将这些不唯一的关系统一起来?”为“诱饵”,引导学生抓住不变,从变中找不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加深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4 拓展问题

(PPT4)若将原题中的“小正方形”改为“小矩形”,上述结论还成立吗?若“小正方形”改为“小平行四边形”,结论又如何?提出你的猜想并验证.

生19:我认为结论应该一样.

师:说说理由.

生19:我是凭感觉猜的.

师:好!到底结论是否相同?我们先小组讨论.

(各小组迅速进入讨论中,教师不时也加入讨论行列.)

生20:结论一样.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20:我是画图发现的.

师:把你画的图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通过实物投影仪将生20画的图展示在屏幕上.)

师:生20通过画图验证了结论仍然成立.很好!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21:借鉴前面的探究经验,我们还可以根据对角线与网格线的交点个数来确定f与m、n的关系.我发现当m、n互质时,对角线不经过网格内部交点即格点.

师:能否举一个具体例子?

生21:比如m=2,n=3.

师:好,你在黑板上画一下.同学们再取一对互质的m、n,在方格纸上画图验证.

师:当m、n互质时,对角线真的不经过网格内部格点吗?

众生:不经过!

师:谁能说出其中道理?

(学生犹豫.)

师:大家再讨论.

生22:老师!我可以到黑板前讲吗?(众生笑)

师:可以!

生22:在生21画的图中,如果对角线还经过网格内部格点,我们假设格点为P,则点P到大矩形相邻两边的距离为小矩形边长的整数倍,不妨设为m′、n′,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则有=,由于点P是网格内部的点,所以m′<2,n′<3,这与2、3互质是矛盾的,所以对角线不经过网格内部格点.

(掌声一片!)

师:生22说得太精彩了!你能继续说说为什么结论仍然成立?

生22:在m×n个小矩形组成的矩形网格中,横线有(m+1)条;竖线有(n+1)条,对角线与每条横线和竖线都相交,这样共有(m+1)+(n+1)个交点,而对角线的两个端点又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共有(m+n)个交点,这(m+n)个交点将对角线连续分成(m+n-1)段,每段对应一个小正方形,因此f=m+n-1.

(掌声更热烈!)

师:当m、n不互质时,又如何说明结论仍然成立?

(学生陷入思考.)

生23:我发现当m、n不互质时,对角线经过网格内部的格点.

师:请你也在黑板上画图说明,其他同学任取一对不互质的m、n,在方格纸上画图验证.

生23:取m=3,n=6,对角线经过网格内部2个格点,加上两个端点,这样对角线与网格线的交点中,有4点重复计算了1次,所以交点总数为(3+1)+(6+1)-4=7,这7个交点将对角线连续分成6段,每段对应一个小矩形,所以对角线穿过6个矩形,符合f=m+n-d=3+6-3.

生24:我取m=2,n=4,对角线经过网格内部1个格点,结论也是成立的.

师:看来确定对角线经过网格内部的格点数是关键.请各小组交流:对角线经过网格内部格点数与什么有关?

生25:我们发现:

对角线经过网格内部格点数=m、n的最大公约数-1.

师:很好!如果m、n的最大公约数为d,对角线与网格线共有多少个交点?

生25:因为对角线经过格点时,交点重复计算了1次,所以对角线与网格线共有(m+1)+(n+1)-(d-1)-2=m+n-d+1个交点.这(m+n-d+1)个交点将对角线连续分成(m+n-d)段,每段对应一个小正方形,因此f=m+n-d.

师:太棒了!

生26:假设图是画在可以拉伸的橡皮膜上,我们可以想象不论小正方形变为小矩形还是小平行四边形,结论显然是成立的.

(掌声雷动!)

评析 在实践中思考,在活动中创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问题拓展,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建立模型、数形结合、化归求解等数学思想方法,在反复尝试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5 活动小结

(PPT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阶段:课外活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报告

评析 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有利于相互交流,共享成果.通过小组和老师评价,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

(1)拓展探究空间,增加问题开放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指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基于这一理念,本课例以2012安徽省一道中考题为背景,原题中分m、n互质与不互质两种情况并且给出了5个基本图形和表格,问题指向明确,坡度小.为了使问题变得自然、开放.这里我舍弃了m、n互质与不互质两种情况以及基本图形和表格,把问题抛给学生:为了探究f与m、n之间的关系,你准备怎么做?学生画图、列表、交流,得到若干组不同的m、n值以及相应的f值.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难上,难就难在课堂是开放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如何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创设有助于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如何驾驭更加开放的课堂?等等,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2)突出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课标2011版强调:“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让学生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我的几次教学过程中,为了探索f、m、n三者之间关系,多数学生都采用了列表探究,还有学生提出了如下处理方法.生1:利用函数探究(模型思想出现).我问: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里有三个变量,如何处理?生1:可以把m、n看成一个整体(整体思想出现).我又问:m、n如何组合成一个整体?生1:我发现f的值不小于m、n的值,我猜想f一般不会是m、n相减;f是正整数,我猜想f一般不会是m、n的商;从表中看某些m、n的积要比f的值大得许多,所以我猜想f应与m+n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生2:既然有三个变量,我们可以限制一个变量.如m都取1然后观察f与n的关系(转化思想出现).生3:可以用比较法,把有相同规律的放在一起研究(分类思想出现).生4:当m是n的倍数时,f=m.生5:当m=n时,f=m=n等等.学生在观察、探究中迸发出来的这些思维火花,真是令人兴奋不已!这些宝贵的活动经验推动着课堂向纵深发展,使课堂精彩纷呈.

(3)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而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这又将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拓展问题”的设计给出了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不足的是这里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若能改为学生提出将会更好.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4)课内课外结合,升华活动成果

整个活动分两部分:课内和课外.“综合与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小课题长作业”.目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学生小课题的探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正逐渐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小课题长作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设计第二阶段:课外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报告》,目的是想在这些方面作些尝试,引导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课程.它体现了创新教育改革的方向,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施模式的多样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汪宗兴,刘义杰.穿越彰精彩化归显本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9)

猜你喜欢

对角线交点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阅读理解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借助函数图像讨论含参数方程解的情况
试析高中数学中椭圆与双曲线交点的问题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数学题
母鸡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