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就业工作
2013-09-16蔡武
蔡武
摘 要: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人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应指导学生发挥职业优势及自身专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以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13-0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岗位供小于求,导致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加之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剧增,导致大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涌入社会,成为求职市场的生力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正确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将会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校的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源日臻完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这些特点非常受企业的欢迎,从就业市场的统计结果看,企业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然而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呢?
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困难,二是就业质量低。就业数量困难是短期的,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技术升级自然解决。但是,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通过改进高校教育质量解决,二是通过建立一支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指导师解决。造成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单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来看,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专业结构问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在中国较为严重,并且近几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教学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教育等。第二,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仅限于校园招聘会或个别推荐,学生一毕业就处于“茫然”的状态,造成毕业生的月收入低、专业相关度低、离职率高、职业和行业的转换率高、职场磨合期长。
高校就业工作管理者需要获得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真实数据,才能诊断出教学培养过程对学生就业数量、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潜力的影响。高校也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需求,以及对本校毕业生使用的满意度评价,作为学校调整职业指导教学的导向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的策略
高职院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今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需要研讨的课题。“先就业,再择业”、“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念,已经渗透进大部分毕业生的头脑。大部分人认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甚至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尝试几种不同行业的职业,然后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行业,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种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方向不明确的就业心态,一开始就给毕业生引导了一条曲折的职业道路。由于这种“限制性”的认识,使相当一大部分毕业生输在了就业的起跑线上。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是对大学生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高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呢?结合工作经验,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深入了解,充分沟通,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
辅导员,作为第一线与学生接触的人员,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毕业,可以说是全程跟进的。因此,辅导员有了解学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深入了解,充分沟通。从学生的行动和言语中,从他们的学习和负责的工作中,去发现,去挖掘学生的兴趣与优势。职业兴趣是学生人生的根基,如果没有职业兴趣,学生会失去生活的动力,甚至会迷失自己的人生。
(二)端正学生就业心态,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难”的问题,其实是难在“心态”上。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也是变革中的社会,社会发展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行业细化与职业化的阶段。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我们要紧跟时势变化,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择业,引导学生遭受挫折后,不要气馁,要仔细分析,找准失败的原因,从而争取改进,期待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所谓成功,就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了一次”,不无道理。
(三)牵手就业指导中心,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
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测评系统、科学全面的职业评测工具,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准确定位,使学生逐渐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可能擅长的职业领域的特点、竞争,结合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测评里一般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等。职业测评仅仅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会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对测评结果,不要盲目迷信,需要辩证地看待。再好的职业测评也只是给出一份准确的分析报告,并不是“盖棺定论”式的准确结论。职业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
(四)根据测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和就业指导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职业方向,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譬如一年级开展职业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二年级学生,发挥校企合作的企业优势,提供顶岗实习平台,提升实操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完善自我;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逐渐的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五)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就业指导水平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导致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界定。而大部分辅导员又都很年轻,一毕业就从事辅导员工作,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辅导员的工作事务性强,导致辅导员容易忽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就更是无从谈起。作为辅导员,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结构,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从而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施展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和梦想,更能体现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六)政策保障,指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党和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给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相关优惠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大学毕业生本人的一个崭新的挑战与机遇。创业者需要慎思明辨的思维、独立创新的能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引进有创业经验及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向学生介绍创业的准备工作,包括政策的理解、创业的技能(行业分析、资金运作、人事任用、市场营销等能力)。
(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舞台,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也能巩固他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及更新、吸收书本之外的“新知识”,同时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又能激发他们返校后新的学习动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多的实践经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三下乡”、“服务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工作的几点建议
1.持续就业调查跟踪
无论总体还是专业层面上只能发现自身的一次状态,而发现不了自身变化趋势,一次状态可能受当年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较差的专业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时候处于逐渐改进趋势,而就业较好的专业也许处在变坏的趋势,各专业的自身变化趋势更为重要。只有结合纵向(毕业生自身变化)和横向(与同类院校或专业对比)两个维度,才能更好地发现差距和趋势。即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以发现专业层面好的指标是否保持、差的指标是否改进。以这种稳定的变化趋势为参考依据,转变工作思维,调整就业指导的方式,最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行业深度调研
结合所负责的专业行业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系统的、大规模的调研,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就业指导提供综合性的诊断。但数据的形成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即使同一指标、同一数据结果,其成因可能截然不同。因此建议辅导员要参与就业管理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的深度调研:首先根据欲深入了解的具体问题,通过与有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反馈的数据库,来形成调研对象名单,然后通过电话访谈、现场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挖掘信息,找出数据背后的深层成因,对症下药,以达到解决就业指导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3.撰写行业就业分析报告
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地域的特点,选派一定配额的辅导员同院系的教研室专业负责人一起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了解各行业的特点,结合就业工作的特点,参与各行业的就业分析报告,如,可以撰写金融证券、家电行业、IT行业、旅游行业、房地产行业、保险行业、日化行业、新闻媒体、医药行业、汽车行业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及就业分析、行业发展前景,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行业蓝图,引导学生走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进行新生调查
在生源数量持续减少、录取率却连年上升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在下降。如果保持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必定带来“学生工作难”的系列问题,如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与极端事件增加,所以必须对新生进行一学期后的适应性调查。一方面了解新生对招生各方面工作的评价,着重掌握新生在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就业认知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做好新生职业前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以确保其在校期间的就业培养质量和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2]杨河涛.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王国贞,李福涛.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