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3-09-16周丽君
周丽君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要求。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刻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科学构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关键词:素质教育;重要意义;实践路径;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3-02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改变了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标准评价学生好坏和学校优劣的教育模式,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融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一、深刻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一直采取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升学考试为唯一教育目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标准,围绕“考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面向少数高分“好”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忽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只关心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目标单一,任务单一,功能单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考试成了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尺,“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对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应的另一种教育模式,它的提出是对教育本质的全面、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教育本体功能的全面、充分发挥的结果。它使我们对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功能有了清醒认识,人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智育,还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人的素质是全面的,人才是多样的,分数并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科学标准。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下解放出来,教师从繁冗的考试中解脱出来;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快乐,教师在讲台上感受育人的乐趣,教育恢复了其本来面目。素质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发展了人的素质,才可能培养出各种优秀人才;只有发挥了教育的本体功能,才能发挥其社会功能。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实施,标志着我国从传统教育开始进入现代教育的新时期。
2.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数以亿计的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勇于改革开放的人才大军。对此,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105他认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1]104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劳动者,就要大力发展教育,有效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由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从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优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民族素质的竞争。江泽民在全国政协九届委员会科技界委员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明天的竞争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模式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创新上,放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代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和造就一代代有合理知识结构、健康体魄、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道德水平的高素质的建设者,成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条件。
二、积极创新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接受新知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讲桌、一个黑板,老师讲,学生听,是广大中小学最常见的教学场景。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灌输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坚持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互相配合;在教学角色上,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积极尝试角色转换,让学生讲,老师听、老师评,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场景上,要积极探索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身临其境,不断强化体验式教学。
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增强学生组织协调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接受课堂教学之外的课余时间,如何科学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入到相应的学生组织中去。在各种学生组织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进行科学实验,或进行文学创作,或进行体能训练,或进行社会调查,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各种学生组织,教师只负责技术指导和疑难问题解答,学生组织的日常活动、工作安排全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不加干涉,以此不断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职能,增强素质教育的耦合效应
一个人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阶段,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了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耦合效应。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改革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实行开放式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制。要积极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社区共建活动,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才离不开父母的抚养、老师的培育和社会的关爱,因此要感恩父母、感谢老师、回报社会。
三、科学构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1.建立科学完善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责任,为了分清各个部门在素质教育中的责任,已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合力,必须分别建立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这些方案包括各级党政素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估方案,教育行政部门素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估方案,教师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评估方案,学生素质发展评估方案等,既要制定综合性的评价方案,一些重要的单项工作也要制定目标管理评估方案。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的各项工作切实转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2.发挥素质教育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同部门、主体制定评估方案的初衷,是为了对他们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工作进行监督,以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如果素质教育评估的结果不与被评估对象的利益挂钩,教育评估的监督作用就很难发挥,各部门、各主体对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因此,在评估工作中,我们要对各部门、各主体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工作表现打分定级,并且把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估结果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优评先、学校考核评优、教师评优晋级、学生评优升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广大师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持久推动力。
3.改革中小学考试招生办法
应试教育之所以长期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模式,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原来实行的考试招生办法。长期以来,分数成了评价学生好坏和决定学生命运的“命根”,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优劣和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升学考试中,分数对学生显得格外重要,往往是一考定终身,一分决定命运。在这样的考试招生办法实施下,应试教育成为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必然选择。为了彻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对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进行改革,否则,素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首先,我们要取消小升初入学考试,在小学和初中入学问题上采取就近入学,取消小学和初中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划分,教育资源向各个学校平均分配,使各个学校均衡发展。其次,改革初中毕业生升学成绩评定办法,由单一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评定变为德、智、体全面评定,同时对毕业生的劳动技术课成绩进行考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