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2013-09-16孟美婷
孟美婷
摘 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目的,教育目的就是存在于过程中。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在字面意义上通常被人理解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那么,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否真的是无目的的,还是他另有所指?它的合理性又在哪?他的这一理论又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又有什么启示?通过对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阅读,可以对他的“教育无目的论”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无目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18-02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他提出“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学校的发展应与社会联系起来,而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从做中学。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教育是经验的不断增长,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乃至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概述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通常我们所说的目的一般是与结果联系着的,但在到达我们所谓的目的之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往往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我们所不能预料到的情况,这时外部的目的,也就是我们所欲先设定的长远目的因不能按照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在复杂的情景中遇到在按照目的行动时,发现被忽略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修正原来的目的对原来的目的进行增减。但由于我们所制定的目的是固定的缺乏灵活性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杜威说:“目的所包含的意思是有秩序的、安排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秩序就是循序地完成一个过程。”由此可见,目的是行动中的一部分,他的教学目的实际上就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与此不相关的外在的。同时也给活动指出方向,这种目的不是单纯旁观者毫无根据的期望,而是影响为达到这个结局所争取的各个步骤。杜威强调外在的目的之所以是静止的是由于我们通常只重视目的本身,忽视了活动也就是学习的意义。将活动的过程看作是获得某种特别东西的手段,使活动的过程变得无意义。外部的目的将目的和手段分离开来,将活动内的目的看作是一种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价值,每一个阶段他都有实现他目的的经验。他的延缓的目标,也就是目的,只是使他的活动能够继续下去的前景,重要的不是我们达到了什么目的,而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经验的积累。
因此,他认为强加给儿童的外在目的违背了真正目的的内涵,这种目的是固定呆板的,它从外面指挥命令儿童的行动,并不能激发智慧和主动性。这种目的脱离现实生活,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没有区别。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的过程。他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达到成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手段。
二、“教育无目的论”的合理性
杜威所强调的教育过程的目的是儿童在参与过程中自身认识和内省的结果。儿童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由他们选择他们所要达到是奋斗目标,重视受教育者在活动中的切实感觉,尊重儿童。教育就是不断的生长,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无目的论,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目的,实质追求的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发展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受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并不是工具,将教育内容看作是培养个人生活的智慧,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美国曾引起多次的争议,美国学者霍恩认为单讲“教育即生长”还不够,因为生长有好有坏,应为生长“建立一个正确的标准”。杜威对此在《经验与教育》中做了非正式的答复,杜威也承认人的生长有不同的方向,“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老练的强盗、恶棍或腐化不堪的政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教育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在于这种方向的生长,一般来说,是促进还是阻碍生长……只有当按照特殊方向的发展有助于生长时,才符合教育及生长的标准。”因为,生长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目的,这种内在的目的是具有方向性的,每一个目的的完成都是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的,指引着活动向前发展。它们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同时是具有实验性的,它在行动中受到检验,改变不符合学生目前经验状况,从而获得不断的发展。“一个合理的目的,他的价值在于我们能用它来改变环境。合理的目的是应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由此,杜威说这个标准就是“更多的生长”。
祁尔德说:“那是很清楚的,当杜威讲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时,他未曾认为儿童负责决定教育的目的,人为生长会自动找到它的归趋”。理由是教育的过程和儿童的本能都没办法确定教育的归宿。随后又有学者指出总体的生长或一般的成长是模糊的概念,难以付之教育实施。对此杜威以“远期的结果”解围,但这又容易让人误会这种远期的结果就是教育目的了。事实上,杜威的心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所强调的是过程当中的目的,他理想中的人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发展个人能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他所纠正的不过是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的教育目的,并非完全地否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要符合学生需要,才能发挥力量,它是含有理性因素的,不是盲目的。
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几个特征
1.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本能和获得的习惯)。教育目的应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要求,不应以成人的成就定为固有的目的,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
2.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这个目的必须能够解放和组织学生的能力所要的环境,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能够检验、矫正和发挥这个目的。
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这里的一般目的只是一些预期的未来的观点,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应是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而不是外部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能拓展人们的视野,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
三、“教育无目的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现代的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的设定通常受社会总的要求而设定,很少考虑到儿童的需要。长期忽视儿童往往会导致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他们不再是“能动的人”,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并非反对教育目的,而是反对一些不合理的目的,外在的目的。杜威强调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过程内的目的不是否定社会性的目的,因为社会性的要求与儿童的需求不总是相对抗的。他不是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他的民主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为社会进步服务。他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反对直接的说教更加重视学生的自身经验的增长,强调直接经验。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的增长都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成并提高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变化,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这种教育的特性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合理的教育目的既要考虑人们对教育的精神追求,又要兼顾现实需要。理想的目的表达的是人们对应然教育的一种愿望或意向,是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表达。他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己应教什么,怎样教,更加应把他们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要学什么?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关注学生自身经验的增长,对于我国现代教育重视应试,较少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情况也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有些人理解的彻底的无目的,具有盲目性。相反他的教育是有目的的,具有理性的性质。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的教育理论是进步的。诚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其价值在于追求自身的价值强调活动本身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8.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513-516.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霍恩.教育之民主哲学[M].上海: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1932.
[6]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