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美国西部牛仔的历史形象

2013-09-16徐一卯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西部牛仔

徐一卯

摘 要:由于文学著作和影视作品对西部牛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将浪漫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神秘主义融入了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西部牛仔的生活有着太多的快意恩仇、伸张正义、喝酒调情。事实上,西部牛仔只是19世纪60—90年代美国西部牧区的雇佣劳工,他们生活得也远没有文艺作品中那样潇洒。西部牛仔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牛仔的日常生活仍需进一步探究,从而尽可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牛仔形象。

关键词:西部;牧牛业;牛仔;历史形象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10-03

独特的环境孕育独特的精神,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群。美国开发西部之时,正值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上升时期,世界诸强国都在通过发展完善本国的各项制度,整合国内各种资源和势力来推动国力的提升。西进运动,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为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犹如火箭推助器一般的作用,为美国人民大展拳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西进运动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893年,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边疆学派的创始人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宣读《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论文,系统阐述了西部在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他把边疆的消失看成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这种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扩张,因为征服自然以及新的地域已成为美国人的“天定命运”[1]。

一、19世纪中期美国西部的畜牧业大发展

1783年《巴黎条约》签订,联邦政府建立之时,美国领土只限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进入19世纪之后,美国政府就开始了购土拓疆:通过购买、武装颠覆等手段使领土跨过密西西比河及路易斯安那地区并最终达到太平洋沿岸。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为美国采矿业和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立法,鼓励东部的百姓到西部从事垦荒、采矿等一系列开发活动。继1862年颁布“宅地法”之后,联邦政府针对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情况,又接连推动国会通过了“育林法”(1873)和“荒地法”(1877)。然而,由于普通百姓个人的财力、物力极为有限,无法进行大片荒地的开垦、灌溉和耕种,所以,西部的大部分土地都落入了有钱的大农场主、大牧场主和大公司手中。据相关资料显示,根据“荒地法“登记的土地达914.0517万亩,而发了地契的只有267.4695万亩。其中3/4的申请人因无力灌溉,在三年期满前就放弃了购买的土地。[2]

1521年墨西哥地区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之后,西班牙的肉牛品种逐渐在此落地生根。17世纪末,墨西哥牧民把牧区扩大到德克萨斯全境。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逐渐移居至德克萨斯沿海地区,尤其是1845年德克萨斯并入美国之后,迅速吸引了大批美国人来此经营牧牛业。美国人带来的牛和当地的墨西哥牛杂交产生了新的肉牛品种——德克萨斯长角牛。这种牛毛色斑纹特别,性情温顺,善找水源,牛角可以抵御猛兽,比较适合长途贩运和远途放牧。此外,长角牛觅食的本领和消化功能都很强,在无草可食的地方,它们可以抬起前蹄,搭在树上,吃枝叶或浆果,甚至连灌木根和仙人掌都可以嚼碎、消化[3]。而且,德克萨斯地区的养牛训牛技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十分成熟。到1860年,德克萨斯牧区的牧牛量已增长到300~400万头[4]。

美国内战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大大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则意味着对肉制品需求的增加。同时,欧洲市场对美国牛肉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860—1890年它向西欧出口的肉类和动物制品的贸易额由150万美元上升到1 730万美元[5]。

二、西部牛仔的理想与现实

19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长期掠夺式畜牧导致西部牧区灾害频发,各个牧场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牧牛方式,改散养为圈养。此外,从事牧牛业的业主数量不断增多,牧牛数量持续增加,压缩了牧牛行业的利润空间。所以,西南部的牧场主纷纷裁员,许多牛仔另谋他职,草原上矫健的身影也越来越少见到。牛仔时代结束了,但牛仔精神却深深地根植于美利坚民族的心底。随着文学、电影等大众传媒的发展,牛仔文化逐渐广为传播。牛仔们独特的服装、语言、歌谣、娱乐方式经过世人的演绎,成为牛仔文化的重要内容。牛仔们奋进、开拓的精神及相关的传奇故事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元素,激励着一代代美国人。英国历史学家哈里·艾伦曾说道:“半个世纪以来,牛仔的传奇吸引了千百万人。它投合了人们的心意并且一直是这样。由于它有像戏剧和小说那样固有的价值,有使人产生共鸣的那种野外风味,所以对老老少少都有的吸引力,具有一种永恒的时代性。”[6]素有“牛仔总统”之称的西奥多·罗斯福对牛仔的评价十分中肯:“牛仔在牧区里度过了他一生的岁月,干着他毕生的事业。牛仔能从容、坚忍、刚毅地面对死亡,具有勇敢、好客、耐劳和冒险精神,是美利坚民族不屈的先驱者。”[7]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在其主编的《牛仔生活——重建美国神话》一书中提到:“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为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它,简直太难了。什么猿人、太空人、枪手、还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时,可哪一个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给压下去。”[8]

“在好莱坞生产的全部影片中,几乎有1/4是与牛仔有关的西部片。”[9]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影视文艺作品对大众起了不小的误导作用。美国学者拉蒙·F.亚当斯曾有过一段客观的评论:“在美国的舞台上,或许没有哪个人物会像牛仔一样引起大众的兴趣和好奇。牛仔的辉煌是短暂的……几乎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然而,对于成百上千个美国人而言,他已经演变成为冒险和刺激的化身。人们只要浏览一下报摊、影视节目预告,就会明白牛仔对于我们的文明所产生的力量。遗憾的是,影视屏幕和书刊里有关他浪漫的神话淡化了真相,使一般读者往往对他究竟是何种人物、他如何生活和工作全然不知。”[10]

比如,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好莱坞拍摄的大量“西部片”中,位于长途赶运终点的牛镇,简直成了牛仔们放浪纵欲的渊薮[11]。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雷·A·比林顿断然否认电影和小说中极力宣扬的“一切靠武力解决”的神话。他指出:“在所有牛镇只有3人由于犯罪而被处死,其中没有牛仔……经历了长途赶运的艰辛的牛仔们,在到达目的地后决非超凡脱俗的圣人,但是,他们从未陷入传说中的那种浮华的罪恶之宫。”[12]

理想中的牛仔形象与现实相差太多,因为理想中的形象寄托了人们渴望自由、公平、正义的心理需求,而文艺作品恰恰迎合了大众的这种心态,所以,真实的历史往往显得比较冰冷。

三、真正的西部牛仔

在大多数人眼里,美国西部牛仔极富传奇色彩和神秘色彩,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在文艺作品中,牛仔通常都是头戴宽沿高顶毡帽、腰挎左轮手枪、腰缠子弹带、穿着适合长时间骑马的牛仔裤或皮裤,足蹬一双带有马刺的高筒皮套靴、颈部围着一块方巾、骑着快马风驰电掣、形象彪悍而洒脱,从内向外都散发着雄性的气息。然而,文艺作品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牛仔的荧幕形象并不是其真实的历史形象,牛仔的生活也远没有那么浪漫传奇。

首先,从名称上讲,“cowboy”并非一直是西部牛仔的英文称呼,“在各州他们同样地以‘cowpuncher或‘puncher出现,而‘punching就是放牧的公认术语。在俄勒冈州,他们还经常被称作‘baquero、‘buckaroo、‘buckhara或者‘buckayro,这些都是西班牙语‘vaquero或‘boyero的变形,而且都被约定俗成地称为‘bucker。在怀俄明州,他们更多地被称为‘rider。”[13]

其次,从人员构成上讲,叛变的士兵、黑人奴隶、白人奴隶、印第安人、墨西哥人是西部牛仔的最初来源。而且,牛仔并非像影视作品中那样几乎全是白人,黑人也占相当比重。“在3.5万名踏上牛道的牛仔中,有5000多名是黑人,”[14],约占总数量的1/7。他们大多是逃亡的黑人奴隶,或是为了躲避东部种族歧视而来到西部的,然而西部的生活也并不安逸,甚至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历史学家肯尼斯·W·波特经过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很多黑人牛仔像白人牛仔一样被雇佣,但是在一个牧场或一个赶牛队里,他们干得都是最艰苦的工作,只有极少数人能升到工头或赶牛老板的地位。在牧场里,黑人和墨西哥人经常被指派为看马人,照料那些不马上使用的备用骑乘马。而看马人的工作是牧场里最低下的工作。”[15]总之,在西部牛仔群体中,有白人,也有黑人、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数量虽少,但不让须眉);有青壮年人,也有上了年纪的人和未成年人;有为了几美元而挣扎的穷汉,也有白手起家的富人;有乡下的穷苦小伙,也有想讨口饭吃的城里青年。一般意义上,“标准的牛仔是17~18岁的青年男子汉。”[16]

最后,从日常生活上讲,牛仔们鲜有影视作品中的美女、美酒与无穷无尽的争斗,相反,辛劳的汗水和牛群踏起的烟尘才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放下平常的牧牛、赶拢及细小琐碎的事务暂且不论,下面仅以运输牛群为例,就可见牛仔生活之艰辛。

此外,他们并不是枪不离身。毕竟,牛仔是工人不是枪手或猎人。“弗兰克·S·哈斯汀在《S·M·S牧场的故事》中称,他在该牧场生活了17年,从未见过一个牛仔佩带过手枪。只有牧牛队总是配备一支不论是任何型号的枪。”[12]

每天,天蒙蒙亮牛仔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牛仔的饮食、营养不足而且单调,主要是豆子、猪肉干和咖啡。“1882年,‘T5牧场从堪萨斯边界城镇雇了奥利弗·纳尔逊当厨师。他的厨房就在牛仔的工棚里。纳尔逊为牛仔们做的第一顿饭只有面包、咸肉、加面粉的肉汁和一杯糖水。他用车拉回牧场的食品包括20磅达勒姆公牛肉、几小盒糖果、100磅糖、一盒重160磅的生咖啡、500磅咸肉、20包面粉、200磅豆子、50磅苹果干、一盒苏打和一包盐。”[18]平常伙食就已非常单调了,驱赶牛群的日子里,吃得就更加粗糙了。

诚如美国历史学家比林顿在其名著《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一书中写道:“好莱坞影片以及电视屏幕上的形态优雅的英雄,与在开阔牧场的全盛时期为照管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们毫无相似之处。”[12]尽管如此,富有冒险精神,崇尚自由生活的年轻人仍然对西部牛仔生活充满期待。“正是想象上把这种牛仔生活过分理想化、浪漫化与东部把人变成机器、毁灭民主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是包括富家子弟在内的青年人把牛仔视为他们实现‘美国梦的最好选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西部牧区去寻找独立、自主和冒险的生活。”[19]可以说,去西部当牛仔寄托着人们既要吃饭又要自由的生活愿景。

四、结语

美利坚的民族精神奠基于随“五月花”号而来的清教徒精神,这和牛仔精神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开拓进取,摆脱传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可以说,牛仔精神,是清教徒精神的良好继承。也许,清教徒的形象对东方人来说相对模糊,但是,当我们一提到西部牛仔,那筚路蓝缕和彪悍坚忍的开拓者形象一下子就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西部牛仔作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的西部劳工,不仅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而且对美国大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了美利坚民族的文化内涵,是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卓越代表。

作为美国社会重要的文化符号,西部牛仔在小说、电影中的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牛仔形象有着很大不同:枯燥乏味的牧牛工作代替了浪漫刺激的游侠生活,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代替了酒肉穿肠的洒脱人生。但是,永远不变的只有那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不屈品格。

参考文献:

[1]赵志辉.美国西部牛仔神话的历史探讨[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57-62.

[2]Marion Clawson. The Land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8.

[3]周钢.美国“牧畜王国”的兴起及其发展[J].史学月刊,1995,(5):82-89.

[4]T. R. Fehrenbach. Lone Star: A History of Texas and the Texans [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91.

[5]Ernest S. Osgood. The Day of the Cattlema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6]杨生茂.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Theodore Roosevelt. Ranch Life in the Far West [M]. Flagstaff, Northland Press, 1985.

[8]William W. Savage (Ed.). Cowboy Life: Reconstructing an American Myth [M].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7.

[9]Laurence I. Seidman. Once in the Saddle: The Cowboys Frontier, 1866—1896 [M].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73.

[10]Ramon F. Adams. The Best of the American Cowboy [M].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57.

[11]李青.略论美国历史上的牛仔与牛仔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9-92.

[12]Ray A. Billington. Western Expans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Frontier [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74.

[13]Phillip A. Rollins. The Cowboy, His Characteristics, His Equipment, and His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M]. New York, Skyhorse Publishing, 2007.

[14]Phillip Durham, Everett L. Jones. The Negro Cowboy [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3.

[15]Kenneth W. Porter. Negro Labor in the Western Cattle Industry [J].labor History,1969,(10).

[16]雷·A·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下册[M].韩维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7]Walter P. Webb. The Great Plains [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1.

[18]David Dary. Cowboy Culture, A Saga of Five Centuries [M].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1989.

[19]周钢.美国西部牧区拓荒的牛仔和牧羊人[J].史学月刊,2004,(7): 100-111.

猜你喜欢

西部牛仔
混搭牛仔风
彩色牛仔
新意牛仔
西部市级公共图书馆“两标准一规范”应用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不穿牛仔时髦面谈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
挑出电影看牛仔
基于转型时期的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