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呼麦的地域特色研究
2013-09-16关阳美
关阳美
摘 要:“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一个人的嗓音可以同时发出高低不同的两种声音。近年来,蒙古族的“呼麦”引起了众多民族音乐爱好者和国内外研究者的大力关注和兴趣。一种艺术形式在当地生根发芽,必有属于具有当地的艺术特色,呼麦亦是如此。
关键词:呼麦;地域特色;蒙古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56-02
一、呼麦
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以地理环境为舞台进行的,特定的地域环境产生特定的地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标志或是符号,如中国的国粹“京剧”、日本的“歌舞伎”等。而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当属长调、呼麦。本文阐释蒙古族呼麦的地域特色。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在蒙古语中,指“喉”,因此,呼麦也被称作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个人能同时发出二声部声音,低声部音色低沉、高声部音色清亮。呼麦是蒙古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音乐文化遗产之一,是蒙古族原生态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自然景观下的呼麦
自然景观是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域综合体。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同样也对音乐给予各种各样的影响。可以说,大自然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源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产生亦是如此。
位于阿尔泰山脉东麓的蒙古国克布多省琴达牧尼苏木被称为呼麦的故乡,那里雪山巍巍、湖泊明镜、河流清澈、草原平坦,景色迷人。独特的自然风貌,为人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创作素材。正是在这种自然景观的熏陶之下,经过牧民和艺人的创造,诞生了呼麦这种多声部的演唱艺术形式。有这样一个传说:“阿尔泰山中有一条名叫咿滨河的河流,这条河有一个瀑布,河水流经这个瀑布时要穿过一个岩洞,会发出非常美妙的笛哨声,古代蒙古人于是就模仿这个笛哨声创造了现在的这个呼麦艺术。这个传说是有一定可信性。因为自然界的水流或气流如果穿过豁口或洞眼时确实会发出近似于呼麦哨音的鸣声。生活在阿尔泰山周围的人们很可能是根据或模仿那美丽壮观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中的某种声音创造出呼麦艺术。细听这种声音,有时能听到除了最基础的一个声音以外的微弱的另一个或数个声音。但这种声音大部分是属于噪音而不是乐音,偶尔也能发出较美的具有固定音高,近似乐音的声音。这种现象被牧人或猎人所注意到,并开始琢磨如何用自己的发声器官来模仿这种声音,由此创造了呼麦艺术也未可知。这一点也能说明它的产生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1]
三、呼麦的地域概况
1.呼麦的流传与发展
在我国,呼麦这种演唱艺术形式主要在我国的新疆阿尔泰山南麓的蒙古族地区流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境内地区对呼麦采取了挖掘、引进等措施,逐渐出现了演唱呼麦的歌手。除了我国,在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蒙古族的居住区,呼麦也以某种传承模式、表现形态分布并且流传。
呼麦有高音呼麦和低音呼麦之分。历史上,蒙古族人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由于在喇嘛诵经和战歌中多使用低音呼麦,因此,低音呼麦一直是呼麦的主流。而由于高音呼麦它的音色高声部尖亮,在历史上曾经长时期内不被人们所接受,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只在民间有些许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高音呼麦在蒙古国成为衡量是否是呼麦的主要标准。因此,20世纪80年代从蒙古国引入我国呼麦为高音呼麦。带有“哨音”的高音呼麦从蒙古国传入内蒙古地区,并开始逐渐流行。至此,具有浓郁蒙古民族特色的呼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今,呼麦已经搬上舞台,成为一门靓丽的舞台艺术。
2.地域与呼麦之间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产生是以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音乐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构成方面,自然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单独产生。呼麦的发声方法及其演唱风格与它所处的地域条件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造就了呼麦奇特的发声方法、声音特色。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当地人们在呼麦唱法的演绎上,产生地区性的区别。目前,呼麦集中分布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蒙古国以及中国境内,名称上虽有所差异,但基本保持一致。如表1。
从此表中我们看到,首先呼麦分布于图瓦、蒙古、中国境内。在图瓦全境的人都唱呼麦,在蒙古国只有科布多省唱,在中国境内的新疆、西藏、内蒙古地区演唱呼麦。三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由当地蒙古族人演唱呼麦。地理位置分布基本都很靠近蒙古国西部地区。三地地理位置相邻,环境相似。在历史上这些地区主要为唐奴乌梁海地区以及科布多办事大臣辖区。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风俗,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蒙古人民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呼麦的流传地区集中于此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呼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图瓦地区被称作“呼麦”;蒙古国与中国则拥有两种称呼,分别为“呼麦”和“潮尔”。在演唱者方面,图瓦与蒙古国以男呼麦歌手为主,在中国境内的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除了男呼麦歌手以外,现今也有了女呼麦歌手。这种在称呼和演唱者方面的差异,极有可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当今中国的呼麦由外蒙古传入,称呼上与外蒙古保持一致,也是必然的。而图瓦由于受到国家政治等方面的限制,与蒙古和中国的交流较少,因此,保留并逐渐形成了图瓦本地的呼麦特色。可见,呼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到了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
四、呼麦地域特色的初步分析——从通辽地区的呼麦谈起
现在的通辽市是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圣主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领地。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科尔沁蒙古人创造出了灿烂的科尔沁文化。科尔沁叙事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科尔沁叙事民歌最大的特点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经过民间艺人加工而成,产生了大量以人名命名的民歌,著名的有《达那巴拉》、《哲德尔娜娜》、《白虎哥哥》等等。而在历史上,呼麦是否曾经在这个区域流传,依笔者目前所见之资料,还不能给予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目前,有明确报道的,是2010年9月曾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后又赴蒙古国学习呼麦的那日苏来到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任教。在此,那日苏首开呼麦培训班,开始在通辽培养呼麦选手。其演奏形式则主要以多人呼麦为主。
通辽市的另一位呼麦演唱选手为通辽市民族歌舞团的演员金花。大学毕业后不久,金花在一次文艺演出中听到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女呼麦手文丽的呼麦表演后,便一直魂牵梦萦着低亢而苍凉的呼麦[3]。此时,那日苏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开设的呼麦培训班,吸引了金花,她利用上班之余的时光成为了呼麦培训班的一名“旁听生”。在那日苏的精心教导下,经过半个月的学习,金花终于完整地唱出了第一首呼麦歌曲。自此,她成为通辽市民族歌舞团的一名专业呼麦演员。演唱的曲目目前以艺术加工之后的呼麦为主,还有不少作品来自蒙古国。金花就指出“呼麦与长调、马头琴被称之为草原三宝,可早前呼麦在内蒙古草原消失一百多年,濒临失传。我们现在演唱的呼麦曲目都不是原生态的,甚至不少作品是蒙古国的。”可见,呼麦传入通辽地区是近几年的事情,呼麦作品的地域特色并不显著,所演唱的曲目仍然以演唱既有作品为主,科尔沁地区的色彩并不浓厚。金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她指出“科尔沁草原是科尔沁民歌的摇篮,流传在通辽的蒙古族民歌有上千首,把科尔沁民歌改编成呼麦曲目,唱我们科尔沁草原自己的呼麦作品,这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打算。”[3]由此可以看出,通辽地区的呼麦与本地流传的叙事民歌相结合,是通辽地区呼麦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通辽呼麦今后形成自己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通辽地区呼麦发展概况的简要描述和简短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呼麦的地域特色,首先应该体现在其原生态的特质上,一个融入了当地居民生活色彩的呼麦作品,与当地的区域文化充分融合的呼麦作品,是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作品,它代表的就是这个地区的特点。以叙事民歌为背景,通过呼麦的演唱方法来再现这一艺术形式,就是具有“科尔沁民歌式的呼麦”。这就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呼麦。在这些地方,呼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对于呼麦的后引入区通辽而言,受到引入时间长短、演唱人员的来源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形成其显著的地域特征。在现代,以舞台艺术呈现的呼麦,其地域特色的显示,对呼麦演员的依赖则是第一位的。演唱者依据本地区的特色,创作带有当地地区特色的呼麦作品,也是他们对于呼麦这一门艺术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格日勒图.呼麦艺术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2).
[2]南飞雁.喉音演唱与呼麦[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3]金花:通辽地区唯一的专业女呼麦手[EB/OL]http://www.tongliaowang.com/yule/content/2012-11/30/content_326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