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居民收入流动及其对长期不平等的影响——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

2013-09-16锋,黄

关键词:居民收入惯性城乡居民

罗 锋,黄 丽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一、引 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收入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普遍认为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稳定。然而,国外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当整个社会建立起了一种正常的收入流动机制,即如果前一期归属于低(高)收入群体的个体在下一个时期有机会进入高(低)收入人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年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高,也不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这种收入流动性的提高会使得长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明显下降。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流动具有什么特征和趋势?其对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究竟如何?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纵列数据的缺乏,国内对收入流动的研究近几年才刚刚兴起,但大部分是对收入流动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描述,例如尹恒等(2006)运用1995和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微观调查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整体上在下降,收入差距在扩大[1]。孙文凯等(2007)采用1986~2001年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的研究发现,农村收入流动性要高于城市,农民平均收入较高的省份流动性较大[2]。章奇等(2007)运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1987~2002年的长期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地位向上流动性在增加,而中等收入群体的向上流动性却在停滞[3]。王朝明、胡棋智(2009)运用1989~2004的CHNS①CHNS数据该数据库是由美国北卡罗那州立大学和中华预防科学医学院联合执行的调查,向全球免费公开,具体数据来源于http://www.cpc.unc.edu/projects/china/data/datasets.数据的研究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都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农村低收入群体缺乏变动,这导致收入流动性对农村居民福利的改善不如城市[4]。张立冬等(2009)运用CHNS1989~2006年的数据对我国农村收入流动进行的研究表明,农村收入流动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长期流动高于短期流动,该文进一步对影响收入流动的因素进行了分解[5]。周兴、王芳(2010)的研究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都较高,且长期流动高于短期流动[6]。只有少数学者对收入流动的长期不平等效应进行了分析,如王海港(2005)运用P指数,采用1989~1997年CHNS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进行的分析表明,虽然收入流动性对居民长期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在减弱,但从长期来看,收入流动性对缩小收入差距起到了明显作用[7]。周兴、王芳(2010)运用1989~2004年的CHNS数据探讨了收入流动与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较高的收入流动性有利于缓解长期收入不平等。

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对收入流动及其对长期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是由于数据集的不同导致结论差异较大,采用一致的数据对我国的收入流动性趋势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文采用1989~2009年的CHNS数据,运用收入转换矩阵、惯性率和P指数对转轨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及其对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研究方法②详细的方法可以参见王海港(2005)。

(1)收入流动性测度方法:收入转换矩阵和惯性率 收入流动从本质上反映了机会均等的程度,目前而言,收入转换矩阵是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Atkinson et al(1992)将收入转换矩阵定义为一个双随机矩阵:

公式中的Pij(x,y)表示个体在t期第i类的收入位置转向t+1期第j类收入位置的概率,m 是整个收入分布中所有个体的收入按照从低到高排列的等级数,它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定,由此可以形成不同的分位数,常见的分位数有五分位、十分位、二十分位等,该矩阵内所有元素都是取值为0到1之间的概率,由于是一个双随机矩阵,因而每行数值之和或者每列数值之和都等于1。根据收入转换矩阵,可以计算一系列的统计量,其中惯性率最为常用,具体计算方法就是将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元素之和加总后除以分位数(这里为5)的值,该值越大,表示上期处于某一收入水平的个体本期仍处于同一收入水平的可能性越大。

(2)收入流动降低长期收入不平等的测度方法:P指数 Fields and Ok(2002)对收入流动对长期不平等的影响定义为“收入流动作为长期收入平等器的累进性指标”,简称P 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2.数据处理

为分析方便,文章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

首先,采用匹配方法对每两个调查年间的样本进行匹配,具体样本情况详见表1。从表1可见,从时间趋势来看,农村和城镇样本的人均收入都有一个明显的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趋势,并且农村各年的平均收入都明显低于城市,各个时段的样本数最少有2 222个,最多有3 660个。从城乡分样本情况来看,各时段内的样本量最少有510个,最多达到2 685个。这表明观察值满足大样本的要求。

表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匹配样本情况表(1989-2009)

其次,采用5分位的方法将收入分布中的居民分成5等份,构成一个5分位矩阵,将收入最低的定位底层,收入最高的未顶层,中间阶层分别为第二、第三和第四层,在此基础上计算收入转换矩阵及相关统计量。

最后,为分析转轨过程收入流动对我国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将样本分成两个时期:1989~2000年和1997~2009年。分别采用单年、两年平均、三年平均、四年平均和五年平均数来计算P 指数。如1989~1991就是将1989和1991两年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其他年份的数据计算依此类推。

三、实证分析及讨论

1.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水平测度

首先,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对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测度①限于篇幅,本文没有报告收入转换矩阵的计算结果,如有需要请向作者索取。。在收入转换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出反应流动性的各阶层惯性率,具体计算结果详见表2。

表2 我国居民各时期的收入流动性水平(1989~2009)

总体来看,我国城乡居民在转轨时期的收入流动基本表现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全体居民来看,流动性最强的时期为1993~2004年,平均总惯性率为0.32,即该时期有68%的居民发生了收入流动。最缺乏流动的时期为2004~2006年,惯性率为0.36,即只有64%的居民发生了收入流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农村的收入流动快于城市。城市流动性最快的时期为1993~2000年,惯性率为0.33,即该时期有67%的居民发生了收入流动。最慢的时期为2004~2009年,惯性率为0.42,即只有58%的居民发生了收入流动,收入流动出现了固化趋势;农村居民收入流动在各个时期差异不大,最快的时期为2000~2004年,惯性率为0.29,最慢的时期为1991~1993和2004~2009年,惯性率都为0.33;从各时期居民收入向上与向下流动比来看,除1991~1993时期为0.95外,其他各个时期的比例都在1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收入向上流动的比例较大,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居民收入向上流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的收入向上流动与向下流动比波动更大,最低年份为1989~1991年,比率仅为0.93,最高年份为2004~2006年,比率为1.05。农村最低的年份为1989~1991年,比率为0.95,最高的年份为2000~2004年,比率为1.03。

从各阶层来看:顶层和底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较弱,并且有固化趋势。全体底层居民惯性率最高的年份为1989~1993和2006~2009年,为0.41,即只有59%居民的收入发生了向上流动,比率最低的年份为2000~2004年,为0.34,有66%的居民发生了收入流动。城市底层居民收入流动较弱,惯性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2006年,比率为0.53,即只有47%的居民发生了收入向上流动,即使比率最低的年份也有0.42(1997~2000年),即有58%的居民发生了收入流动。农村底层居民相对较好,除2000~2004年的惯性率为0.31,流动率较高外,其他年份的惯性率基本在0.35左右;与底层居民收入位置相对固化相比,顶层居民的收入则表现出更强的固化趋势。就全体居民而言,流动性最强的年份为1989~1991年,惯性率为0.45,此后流动性依次减弱,到2006~2009年,惯性率增加到0.53。城市顶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流动性最强的年份为1993~2000年,惯性率为0.43。在2000~2009年期间的惯性率都较高,达到0.55,这表示城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反而出现了固化趋势。对农村居民而言,顶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较弱,惯性率在0.44~0.49之间波动,较城市的波动率低;中间阶层的收入流动性较强,例如就全体中间阶层来看,整个考察期的惯性率在0.26~0.3之间,波动不大。城市的走势基本一致,流动性最快的时期为1991~2000年,惯性率基本在0.27左右,流动性最慢的时期为1989~1991和2004~2006年,惯性率为0.3。农村的流动性比城市快,波动率也较低,基本在0.23~0.25之间。第二层和第四层的居民收入流动性比第三层相对较弱,但比底层和顶层的收入流动要快,基本趋势与第三层相差不大。

那么,转轨时期较快的收入流动对我国长期的不平等产生了什么影响?

2.收入流动对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参照王海港(2005)的做法,首先计算各个时段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详见表3),在表3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个时段的P 指数,详见表4。

表3 中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一览表(1989~2009)

表4 各时期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收入的P 指数

总体来看,在考察期内,各个时期的收入流动作为收入平等器的作用都对收入不平等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转轨的第一阶段后期收入流动的平等器作用在减弱,而在转轨的第二阶段,收入流动减少不平等的作用则逐渐增强。但从影响度来看,改革前期收入流动对长期收入不平等的降低效应要远远高于改革后期。例如,以1989~2000的5年所计算的P指数为0.194,而1997~2009的5年期的P 指数仅为0.077,这说明在转轨的不同时期,前期的收入流动减少长期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明显比改革后期要大。从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来看,收入流动对不同区域的家庭收入差距影响差异较大,在较长时期内农村居民的P 指数逐年递增,说明收入流动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的降低效应在显著增强,而城市收入流动的平等器作用在改革前期有保持稳定的趋势,而在改革后期则表现为快速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农村的P 指数值也远大于城市。这说明,转轨时期的收入流动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其中对农村居民的改善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居民,原因可能是农村居民长期不受体制福利的庇护,市场化转轨改变了外部市场的机会结构,有助于促进农村居民积极进入市场,从而改善其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但是城市居民则由于享有多种的福利保障,这种福利性补贴抑制了城市居民积极进入市场寻找更多的促进其收入流动的机会(罗锋,2011)[8]。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促进收入流动是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文章运用收入转换矩阵、惯性率和P 指数对转轨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以及收入流动对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地位的互换程度在加剧。但是从各个阶层的流动来看,底层和顶层又相对固化,收入流动性较大主要是以中间收入阶层的互换为主,特别是以中间阶层的收入状况恶化为主,有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各个时期的收入流动都对收入不平等的降低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影响度来看,改革前期的影响度要远远高于改革后期;从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来看,农村收入流动对不平等的改善远远超过城市,农村居民的P 指数逐年递增,说明收入流动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平等效应显著增强。相反,城市收入流动的平等器作用在改革前期有保持稳定的趋势,而在改革后期则表现为快速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本文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如何改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促使顶层和底层能打破固化趋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应是我国未来社会政策的主要方向。在市场上,收入是能力的重要体现,而能力主要通过教育获得,所以通过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促进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流动,进而改善日益增长的不平等是我国当前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文章也发现,与农村相比,城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更应受到关注。尤其是顶层和底层的缺乏流动问题。这可能与城市人群的财产和相关资产较多,收入的代际间传递对收入固化的效果更大有关。其实,收入的代际间流动应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尹 恒,李 实,邓曲恒.中国城镇个人收入流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6,(10):30-43.

[2]孙文凯,路江涌,白重恩.中国农村收入流动分析[J].经济研究,2007,(8):43-57.

[3]章 奇,米建伟,黄季焜.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11):123-138.

[4]王朝明,胡棋智.中国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基于多种指标测度[J].管理世界,2008,(10):30-40.

[5]张立冬,李岳云,潘 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基于绝对收入流动性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2-37.

[6]周 兴,王 芳.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J].管理世界,2010,(5):65-74.

[7]王海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1):56-66.

[8]罗 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研究——基于经济转轨的理论视角[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惯性城乡居民
你真的了解惯性吗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冲破『惯性』 看惯性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无处不在的惯性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