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镇墓兽对奇幻角色造型设计的当代启示

2013-09-16宋蓓蓓潘晓燕

关键词:奇幻设计

宋蓓蓓,潘晓燕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近年来,随着现代动画与奇幻电影的兴起,其作品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成为吸引观众的首要元素。纵观国内相关影视、游戏设计、动画作品中的虚拟奇幻角色,其造型特征多出现趋同化倾向,造型元素的雷同和拼凑之感十分强烈,并缺少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典型性和根源性。在中国原创设计遭遇“瓶颈”困境之时,事实上,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回顾与研究可以看到,在欧美发展起来并风靡世界的3D奇幻电影中的角色造型,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亦可以找到当代创作的丰富源泉。

中国古代镇墓兽以其奇幻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强烈的神秘意味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们神化、灵动、奇异的形象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当今影视、动画中令人称奇的奇幻角色造型。中国古代镇墓兽对奇幻角色造型设计的可利用研究,可以为当代角色造型设计开辟新的创作思路,提供有中国民族特色、中国文化特征的艺术形象。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随葬器物。此种器物多为怪兽形象,采用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动物或动物与人的形象融合而成,其构思奇特、形象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它放置于墓中,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明器。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渐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期为木质、骨质以及漆器,后期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

一、中国古代镇墓兽的艺术特征

1.造型奇幻

中国古代镇墓兽多采用想象与现实世界的动物或动物与人的形象融合而成,造型十分奇幻。如战国时期的金怪兽(图1),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其整体似鹿状,但鹰嘴兽身,长耳竖立,头上有着夸张的双角,角分四叉,盘绕云环,并有兽类头像的装饰,整体造型充满着优美的神秘感。另一类是动物与人的形象结合,多为人面兽身,如昭陵长乐公主墓出土的人面镇墓兽(图2),如非兽身,简直就是一位纯情少女的模样。丰润的女性面庞、安定柔善的神情与兽身的结合,让人产生奇幻的想象。

图1 金怪兽(战国)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图2 白釉人面兽(唐)陕西礼泉县昭陵长乐公主墓出土

2.形象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巫术神话色彩

在中国古代,人们深信死后地下亡魂同人世间一样,会受到各种邪恶因素的侵害滋扰,为了保护墓室和亡灵的安宁,古人采取种种手段来庇护,如在墓室墙壁描绘辟邪的画像、雕刻祥瑞神兽、放置守卫俑等。镇墓兽是战国之后出现的守护墓葬的庇护神,它带有明显的驱邪思想。同时,相传周代出现了专职打鬼、驱魔的方相氏。《周礼》记载:“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象”;又说“方者,兴旭。相者,所以威厉鬼,驱罔像,方相欲以惊逐鬼魅。”所以有学者认为,在墓葬中放置镇墓兽的习俗,就是由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1]。镇墓兽由此被赋予了强烈的神秘意味和神话色彩。

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墓,故早期镇墓兽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一个重要内容,即楚巫文化。先秦时期的楚国是一个艺术高度发达的国度,文化神奇浪漫,如楚辞那样“惊采绝艳”。楚人多“信巫鬼,重淫祀”,崇尚多神崇拜。巫文化的发达离不开神话土壤的滋润。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与神话不仅同时并存,而且相互影响乃至于发生转换,事实上的确如此。神话是伴随着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产生的,多为关于主宰不同自然现象的鬼神故事。正是由于楚地神话的丰富,楚巫文化才得以长盛不衰。楚人崇拜飞禽走兽,认为龙、凤、虎、鹿、熊、蛇等动物具有人类所没有的通天地的本领,神话世界里的神灵展现了一个天神、地祗、人鬼各成系列又相互关联的世界,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原始神话、巫术礼仪成为镇墓兽的文化内核,它浓缩着、积淀着当时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3.材质、工艺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镇墓兽始见于战国楚墓,主要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历经多个朝代,所以镇墓兽的制作在材质和工艺上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从战国时期的漆器镇墓兽到唐代的唐三彩镇墓兽都很有特色。它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及其他工艺门类共同发展,在材质的使用及工艺手法上相互借鉴运用。早期镇墓兽以木质居多,髹漆并加以彩绘后为漆器。战国时期,漆器艺术的发展促成了漆器镇墓兽的出现。漆器镇墓兽是除楚墓以外其它战国墓中不多见的特殊之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后期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镇墓兽多采用陶质,出现了彩绘陶、釉陶等材质,唐三彩即是釉陶中的一类。

二、当今影视作品中的奇幻角色造型设计分析

1.对于“奇幻”的定义

“奇幻”一词最初来源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奇幻文学。现代“奇幻”实质上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是商业、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对当下世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近几年上映的风靡全球的经典奇幻电影作品,多由英国奇幻文学改编而成,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纳尼亚传奇》、《黑暗物质三部曲》等。在奇幻电影作品中,吸引影迷的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之外,奇特的、富有创意的角色设计也是吸引眼球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特效制作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们对视觉奇观的期待与要求越来越高,奇幻角色造型设计已经成为打造视觉奇观的一个重要创作元素。

奇幻角色之“奇幻”特征:一是角色造型充满大胆的想象与幻想成分;二是角色具有与现实规律不符的超自然的现象或能力。

2.奇幻角色造型设计的要点

第一,应具备必要的造型基础与技法,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艺术设计训练来达到。本文不作赘述。

第二,选择符合剧本情节的基本造型意象。角色造型设计,应首先符合剧本的基本氛围、文化背景及情节性的时间、环境等。其造型创意,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营造具有原创性的设计,并达到银幕下的心理共鸣,应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都已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系列的神秘原型,并以此来构建他们的角色形象。如在影片《纳尼亚传奇》中,半人半羊的汤玛斯先生、人身牛头的大将军,这些神奇的生物在古希腊和罗马神话里,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半人半羊,在罗马神话里,它是农牧神,在人们做恶梦时,它会在梦里和人说话;人身牛头,则出现在希腊神话里,传说它们生活在大迷宫里,专门捕食闯入迷宫里来的人。所有奇幻形象都是从这些基本意象演变而来的。

第三,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塑造角色。奇幻角色造型设计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运用联想、想象、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创造出一个个造型奇特、个性鲜明的角色。荣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执导、最佳视觉效果等诸多奖项的影片《阿凡达》中,男女主角的造型恐怕是最让我们过目不忘的——10英尺高的纳美人,蓝皮肤、黄眼睛、有着兽类的耳朵,长长的灵巧的尾巴,全身有土著风格符号化的装饰图案,给我们以新奇并带有强烈的异域风情的美感。影片《纳尼亚传奇》中,突出表现了忠诚的半人马战士,人的上身与马的结合,既有四蹄的奔跑性又有人类上肢的灵活性,其造型特征是典型的对既有形式的切割重组。在影片《诸神之战》中帮助男主角帕尔修斯的神兽飞骑,是有着羽翅的白色骏马,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造型十分优美、俊逸,强化了影片古典唯美的神话色彩。

第四,符号化的应用。符号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设计上的“符号化”是指运用艺术手段所提炼出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情感的形式符号。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鹤、蝙蝠的造型都是寓意吉祥的图形符号;如各种色彩也有其情感性,白色象征纯洁、安静,蓝色代表神秘、自然,金色是富贵与皇权的符号色彩等。符号化应用在角色创作中,对于塑造一个更为丰富、典型的角色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在影片《指环王》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灵”一族的角色设计,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那些帮助人类、善良正义的精灵都穿着飘逸发光的白衫,使其与影片中的其他神族、人类、矮人族、半兽人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二是他们都有着尖尖的耳部,这似乎是与人类的区别之处。在西方的魔幻片中,因为受上帝之说和希腊神话的影响,尖状的耳部也成为人与兽类结合或者处于两者之间如魔法师、精灵等物群的特殊符号。

第五,角色组合的造型关系。一个角色完整的造型设计包括了个体造型、服饰、色彩、动态之外,还应配合道具及附属物的设计等,以达到完整的形象。同时,一个影片中的多个角色在造型设计上也应考虑其相互的呼应与组合性。良好的造型关系使影视作品在视觉感受上更加完整统一,具有协调性。《阿凡达》中纳美族公主的整体造型——蓝皮肤、尖耳朵、眼睛发着荧光、身形矫健、手持弓箭,其弓箭道具十分符合人物健美灵巧的角色造型特征。同时,片中还设计了纳美族人的坐骑,有六条腿的长颈马、貌似翼龙的战士坐骑等,在色彩及造型上与人物角色较为协调,一如全片整体的基调瑰丽奇幻,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中国古代镇墓兽造型特征对当代奇幻角色设计的启示性研究

1.极具中国神化色彩的形式美样式

我们现在看到的镇墓兽大都是鹿角、鹰翅、狮身的奇异形象,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中国古人动物神灵崇拜的演化。古人把经过幻想、夸张、变形的镇墓兽形象放置在墓葬中,经过漫长的时间雕琢和历史沉积,逐渐演化成极具中国特色的被神化的形式美样式。

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镇墓兽基本造型进行分解,对其单独的造型元素深入分析,以此得出更清晰的形式符号轮廓。其造型元素分解如下:

(1)双头 镇墓兽基本造型有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双头样式出现在单头之后,数量较少。在楚墓如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墓、二号墓,所出镇墓兽皆为双头双身型。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木雕双头镇墓兽(图3),被认为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和壮观的一件。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的龙面,巨眼圆睁,长舌伸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鹿角杈桠横生,枝节盘错。通体髹黑漆后,再彩绘兽面纹、勾连云纹、几何形方块及菱形纹等,显得神秘而魔幻。

图3 木雕双头镇墓兽(战国)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

这类双头双身镇墓兽的整体造型体现出典型的中国符号化设计,如对称式抽象造型,局部写实的鹿角与龙面等。双头造型目前在奇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常见,但其细部的刻画与处理仍有可借鉴之处。

(2)角形装饰 中国古代镇墓兽另一个极具特征的造型元素是头上的角状。角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兽类样式有其不同的造型,如鹿角形、尖形高角及独角、双角等。

鹿角形十分常见,特别在楚式镇墓兽中。楚人非常刻意地塑造了硕大的“鹿角”(图1、图3),可见古人借用“鹿角”之功能以达到镇恶驱邪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古时楚人崇鹿,鹿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对于鹿角的象征功能,萧兵先生有过专文论述,可概括为:第一,鹿角象征着力量与权威,因石器时代的“权杖”或“指挥棒”常以鹿角制成;第二,鹿角是勇武雄健的标志,因鹿角尖锐,是鹿战斗时的武器;第三,鹿角是速度与耐力的标志,鹿一向以奔跑迅疾著称;第四,鹿角还代表着生命的循环与回归,因其能够“脱落——再生”;第五,鹿角是萨满(辽契丹人信仰的一种宗教)登天的天梯,可帮助人神交通。可见鹿角在人们眼中是很美好的事物,并具有诸多象征及符号意义,其衍生出的各种鹿角形式代表了神性、自然与美好等寓意。另有一类尖形高角,如现藏于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加蓝人面镇墓兽。它的头顶生有一只高耸的尖形高角,并附有多支小尖角,加之器身体形硕大,人面兽身,表情威猛,极具震慑力。角形装饰是中国古代镇墓兽一个十分明显及特别的造型元素,它可以为奇幻角色整体造型与气质增加许多特殊的意蕴。

(3)兽面或人面 镇墓兽的形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除了底座之外,面部变化最大,基本可划分为模糊型、兽面型和近人型三种。顾峰先生的《镇墓俑兽形制演变析》一文,将镇墓俑兽的形制变化分为“人形”与“兽形”两条线,认为先秦楚墓的镇墓兽与后代是一脉相承的,进而沿着这两条线考察从先秦至隋唐,每个时期都有其演变特征。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著作《中国古代镇墓神物》中,将历代镇墓神物分为纯粹兽形、人兽同体、神人同形三个层次。可见除去早期的面目不清,兽面与人面是镇墓兽面部设计的主调。

在唐代墓葬中,镇墓兽常常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墓门,早期称为“魌头”(这种成对出现的镇墓兽往往在造型和色彩设计上有一定的呼应性)。“魌头”多是蹲踞姿态,即采用兽面与人面两种基本造型。

人面与兽身的结合更富奇幻色彩,特别是有一类以西域胡人面貌为造型的镇墓兽,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这件人面兽身镇墓兽(图4)是一副胡人面相,头戴西域帽盔,留着络腮胡,神情生动自然,其身貌似豹状,有蹄足。它似乎是来自于远古时代王室陵墓的守卫战士,其人面与兽身的结合充满了奇异的色彩。

(4)羽翼 镇墓兽又一重要的造型特征是兽体肩部生翼,使其形象更加飘逸奇幻。带翼的虎、鹿、羊等有翼神兽这一艺术主题在中国是很古老的一个风俗现象。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即出现过有关有翼神兽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大量有翼神兽的青铜器和装饰纹样;汉代还出现了与人物造型结合的“羽人”铜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有翼神兽形象主要是在我国春秋战国或更早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间接地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狮形与翼的结合。

图4 人面兽身镇墓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大约从盛唐开始,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镇墓兽就开始肩生双翼。可以说,在唐人眼中,翼的塑造无形之中增加了镇墓兽镇墓驱邪的法力,同时也使得镇墓兽的神秘奇幻气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有学者也认为,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极为兴盛,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政治局面的安定统一,使唐代充满了蓬勃飞腾的生机,因此,包括镇墓兽在内的种种振翅而飞的翼兽又是“盛唐社会蓬勃生机的象征,也表达了墓主人对生前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2]。

在西安郊区唐墓中出土的三彩双角双翼蹲兽,两翼有明显的弯刀形羽翅,这是唐代镇墓兽翼形的主流。再如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巨角双翼三彩兽(图5),形象更加夸张与威武,向外伸展的华丽羽翼似乎直接取自于鸟类的翅膀。另外,其肩部的装饰除双翼外,还有鬃毛或羽状纹饰的处理,呈现多样化。如有的镇墓兽装饰锥状竖毛,环绕于背后,增添镇墓兽的威严感;有的装饰向上伸展的鬣鬃,呈自然飘动状,更显现神兽生动奇幻的造型特征。

图5 巨角双翼三彩兽 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

2.形式符号的切割与重构

形式符号的切割与重构是镇墓兽的造型设计中非常明显的手法之一,如人面与兽身的结合、各种动物局部形象的组合等。这一造型手法,在我国远古文化中亦可追溯到渊源。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是这样,《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很多神人也是这样,包括出现很晚的所谓开天辟地的“盘古”,也依然沿袭这种“人首蛇身”说[3]。

发掘于西安韦曲一带的唐代王士通墓,出土了一座踞坐在墓门口的人面兽身镇墓兽,只有20厘米高、10多厘米宽,彩绘依然鲜艳,下身是兽身,头面却俨然是一副古代常人的嘴脸,表情和善,面带笑意,甚为稀奇罕见。这种人面与兽身的结合在镇墓兽的造型中典型切割了人的特征与表情,也是对当时的人和现实生活的反映。

兽类镇墓兽的造型大多采用多个动物造型形式的切割重组,并表现得狰狞凶猛,整体上一般运用鹿角、鹰翅、狮面或龙首等形式符号。可以说,由此形成的镇墓兽是一种多功能的陵墓卫士。如唐代镇墓兽中多出现“狮形”、“狮面”与羽翅相结合的形象。狮子是外来动物,在汉代之前中国并没有狮子,佛教文化中认为狮子是维护佛法的一种神兽,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人们对狮形逐渐推崇,使狮子具有了辟除邪恶的神力和灵性。狮面镇墓兽的双翼大多外形酷似鹰翅。唐代工匠大约是这般想象:将狮子与鹰的形象结合起来,塑造出既有鹰的敏锐迅疾,又有狮的威武强壮的镇墓兽,用具备这两种优势的“神兽”镇墓,定能震慑鬼怪、确保墓葬安然无恙了。由此,我们看到,这类镇墓兽的局部切割具有契合于古人镇墓功能思想的内涵。

这种形式符号的切割与重构方法,即把某种物象最具个性、最具威慑力或最具灵性的部份加以切割,然后根据“优势集中”的原则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具神力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神物”。在奇幻角色设计中,这种集中了各种优势的“神物”,往往具备一些特异的功能,这些功能与角色造型多有必然的联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一是进行局部形象的切割与重组,关键在于对角色功能与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应选取、切割最具个性的形式符号;三是在重构组合过程中,应遵循艺术造型的规律原则,进行巧妙的融合与变形,不能硬性拼凑。

3.材质与色彩的设计手法

在材质与色彩的设计上,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遗留下更多的表现手法。古代镇墓兽的材质运用和施彩工艺,对当代奇幻角色造型设计都有可利用的启示价值。特别是漆艺法、唐三彩施彩法及“金”的使用等。

(1)漆艺法 漆艺法来源于我国古老的漆器工艺。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漆器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同时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光彩夺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是中国一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漆器镇墓兽是楚墓随葬品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明器。先秦的漆器,出土最多的是楚国,因“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西部有连片成林的漆树生长,是当时产漆最多的地方。”[4]南方又多嘉木,楚国的木器制造也很发达,凡是精品一概髹漆和施以彩绘,而上乘的漆木器一般都是雕塑和漆绘的高度结合。有赖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漆艺镇墓兽被制造及广泛流行。中国漆器艺术历经各代不断发展,在色彩上除了常见的朱、黑二色,更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漆以作画;在技法上,现代漆艺继承并发展了多种工艺技法,如描金、填漆、螺钿、金银平脱、堆漆、斑漆、戗金、堆红等,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中国漆艺优美的花纹,精致的装饰,光彩照人而又不失古韵的特殊色泽,是一类明显且特殊的中国元素,其在造型表面产生的装饰效果,对当代奇幻角色造型设计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唐三彩施彩法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扩散流淌,浓淡变化、互相浸润,产生斑驳淋漓、自然协调的色彩效果,显现出丰富绚烂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镇墓兽,主要集中于盛唐时期的河南与陕西两地。整体而论,河南地区镇墓兽造型风格较稳定,以黄、白、绿三色为主调,三彩釉色装饰多偏点状与长条式流动,作部位装饰;陕西地区强调动态变化,釉色实验性强,重色混搭,多见色彩混合的绚丽效果。

河南洛阳龙门东山唐墓出土镇墓兽,胸腹部施以红、褐、绿等点状色釉,点状釉彩的装饰方法,带有洛阳唐三彩的明显特征。屈突季礼墓出土镇墓兽,胸部以白、绿色大点纹釉装饰,延伸至腹部、翅膀;张思忠墓之镇墓兽,胸腹部为不规则白点状,间有黄、绿、褐条流纹,腹部则为长条流釉;程最墓中的镇墓兽则是周身饰有红、白、黑色粉彩,身上有四、五块黄色釉斑,属于综合式彩饰[5]。

陕西章怀太子墓出土三彩镇墓兽多使用褐色系釉,通体以釉彩流落交融布色。鲜于庭诲墓之镇墓兽,人面镇墓兽以褐、绿、白彩釉笔绘胸部V 字型线条,兽面镇墓兽面部及部分鬃毛着蓝釉,任由色釉流淌,以笔刷涂色为主,笔刷随意。陕西地区釉彩技法呈现多变的特点,无章法中常见特殊效果,多以重色混合,因此色彩浓烈、有时近浊,不似河南地区以点状与间次滴流之法[6]。另有一类较少见的钴釉蓝彩镇墓兽,如现藏于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加蓝人面镇墓兽,头部和部分胸口、前肢为白色,身体主要呈赭色,绿色着其翅膀、尾部,在胸口处施有珍贵稀有的钴釉蓝彩,为一般三彩器所罕见。色彩有别于一般唐三彩作品利用铅釉流动性任颜色下淌的表现法,而是较为精准地为各部位上色,使之有精致和谐的色调。

可见,唐三彩赋彩手法多变,其色彩丰富并具地域与时代特征。这一极具中国特色和典型样式的装饰手法可为当代奇幻角色设计的色彩表现方面提供思路。同时,唐三彩的一些常见装饰技巧,如塑贴、模压、画花等,也可为奇幻角色造型设计所运用。唐代镇墓兽,多见于翅膀处装饰突出的塑贴花草纹或以模压卷云纹,胸前刻画团花纹等,这些装饰样式和手法在奇幻角色造型的表皮、肤质、肌理设计上都可以被借鉴。

(3)“金”的使用“金”的使用,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一直有其使用的传统和特殊地位。金色是皇家使用的色彩。在唐初的青绿山水画中,常用泥金色勾勒山石、树木的轮廓,配合工整的画风,显现宫廷绘画的富丽堂皇。金材质的使用也十分贵重,如金线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皇室及贵族服饰上,熠熠生辉的服饰纹绣,保证了服饰质量的耐久性,也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了那些朝代曾有的辉煌。镇墓兽制作中的描金与贴金手法,在彩绘的基础上,更彰显镇墓兽的华美异彩。

彩绘陶镇墓兽是在已烧制好的器表上进行彩绘,通常以白彩打底,再以红、黑、蓝、绿、褐色随类赋彩,如身躯及口腔内涂红彩,脸部涂粉红彩,再用黑彩描绘毛发五官等,同时配以描金与局部贴金箔的方法点缀,使之更为华丽闪耀,此方式主要呈现在隋至中唐时期。唐太宗妃韦贵妃墓之人面双头镇墓兽,贴金部位较多,通体黄褐色(似金),朱红色的翅扇,华美异常。康文通墓出土之三彩镇墓兽,其釉上有彩绘描金,头部施粉彩,是为彩绘、三彩与贴金手法皆用之例。宁夏史道洛夫妇墓之彩绘描金镇墓兽,为唐初期少见的精致典范,人面前胸以细笔分层勾勒花纹线条,以深色中心向外设色,身躯以黑墨勾勒飘动的长毛,通体描金[7]。

“金”色彩与“金”材质,结合镇墓兽的造型特点,可以为奇幻角色造型设计更增添华美、神秘的光彩。同时“金”也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金”的使用对于塑造有中国民族性的艺术形象有其代表意义。

四、结束语

中国古代镇墓兽的造型特征对于当今影视、动画、游戏作品中的虚拟奇幻角色设计的意义,是建立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将可利用的设计启示理念归纳为:极具中国神化色彩的形式美样式(即双头、角形装饰、人面或兽面、羽翼等形式元素);形式符号的切割与重构;材质与色彩的设计手法。

我们从中国古代镇墓兽联想至当代奇幻角色造型设计,在两者之间寻找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奇幻的造型符号,进行设计上的引用、比对、结合、创新与重生。镇墓兽是中国古代民间艺人用艺术创作留给后人的一种纪念品,一个个神秘奇幻的造型寄托了人们对生的无限向往。中国古代镇墓兽虽然被埋藏在黑暗的墓葬中历经数年,但当它们穿越了时光隧道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必将显现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1]韩建武.镇墓兽考[J].华夏文化,1999,(3):57.

[2]刘风君.隋唐陵墓石线雕画内容与艺术风格[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3.

[4]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02.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

[6]萧妤伦.隋唐镇墓兽流变与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7.

猜你喜欢

奇幻设计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奇幻水世界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奇幻塔罗岛之十二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奇幻塔罗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