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年人动眼神经麻痹37例
2013-09-15刘新英
杨 柳 刘新英 郝 佳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眼科,牡丹江,157011)
动眼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及神经内科的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而出现外斜视和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1]。我们在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对来我院就诊并治疗的74例患者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入组的74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对来我院就诊并治疗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7例;患者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52.36±5.36)岁;病程2d到3个月,平均病程为(1.63±1.75)个月。其中炎症感染所致患者7例,糖尿病并发症所致者17例,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所致者8例,头颅外伤所致者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患者年龄42~59岁,平均年龄(49.36±4.56)岁;病程1 d到2.5个月,平均病程为(1.45±1.87)个月。其中炎症感染所致患者8例,糖尿病并发症所致者15例,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所致者10例,头颅外伤所致者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单侧“上胞下垂”病的诊断标准制定如下:1)上胞下垂,两眼自然睁开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 mm,甚至遮盖瞳神,影响视觉,紧压眉弓部,上胞抬举困难。2)患者视物时,呈仰头,眉毛高耸,额部皱纹加深等特殊姿势。3)单侧上胞下垂者,可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目偏视,视一为二,瞳神散大。4)两侧上胞下垂,朝轻暮重,神疲乏力,劳累后加重。5)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所有入组的74例患者均给予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812,0.5 mg/片],1次1片,1日 3次。治疗组37例患者在给予西药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综合疗法: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成如下:人参15 g,白术15 g,黄芪50 g,升麻10 g,当归 12 g,枳实15 g,生姜15 g,大枣7 枚,柴胡12 g,僵蚕12 g,全蝎10 g,蜈蚣1 条,炙甘草10 g,茯苓20 g。肝肾不足者加杜仲15 g,菟丝子20 g;痰湿重者加藿香10 g,佩兰15 g,水煎服,每2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1.3.2 针灸取穴 针灸取穴以患眼局部为主,以补益脾肾之穴为辅,眼周局部穴位取患侧,余取双侧穴位。所取穴位如下:攒竹、阳白、瞳子髎、睛明、后溪(双侧)、申脉(双侧)、脾俞、关元、足三里。1)眼周穴位针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对针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眼局部的穴位选用规格为40 mm、直径0.35 mm的华佗牌针灸针,针尖向额中回方向平行刺入两针,深约1寸,采用捻转手法。捻转速度每分钟约200次左右,持续施术2~3 min。攒竹、阳白、瞳子髎向眼球方向斜刺约0.3寸。2)四肢穴位针刺方法:当对下肢及背部肌肉丰厚处针刺时,如后溪(双侧)、申脉(双侧)、脾俞、关元、足三里等几个穴位,应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规格为50 mm、直径0.35 mm常规直刺进针,待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觉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后溪(双侧)、申脉(双侧)、关元、足三里均采用补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 d,15 d为1个小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3)穴位注射:针刺结束后,在攒竹、阳白、瞳子髎、睛明四穴中,每次选取两穴,严格消毒后,予注射用甲钴胺0.5 mg×2支(福建金山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740)使用2 mL注射用水稀释后穴位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
2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疗效标准 参照《神经疾病针灸疗法》规定的标准[3]制定如下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显效:上眼睑下垂有明显改善,但仍然睁眼乏力,双侧眼裂轻度不对称,眼球运动基本正常,复视、斜视有明显好转;有效:上眼睑下垂有所改善,但上眼睑不能完全提起,双侧眼裂不等宽,眼球运动不灵活,复视、斜视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变。有效率等于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2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且治疗组的痊愈率(20/37,54.05%)明显高于对照组 (8/37,21.62%)。
3 讨论
动眼神经麻痹的直接原因为眼部肌肉肌麻痹。从脑干到眼眶的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4]。国内有学者对8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5~65岁,且该病的发生多有动脉瘤、糖尿病、脑血管病、炎症相关[5],并发现中年患者中发病原因以动脉瘤最常见,其次是脑血管病及糖尿病[6]。而炎症性则散发于各个年龄段,没有年龄段聚集现象。可能与中年人动脉瘤、糖尿病、脑血管病发病率偏高有关。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根据动眼神经麻痹疾病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上胞下垂”“目偏视”“睑废”等疾病的范畴。病机为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因此,在辨证用药和辨证选穴时当以益气养血为原则。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健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共奏升阳益气之功。针灸取眼周穴位疏通局部经络以治标。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可健运脾胃、调补肝肾补益气血合中药汤剂治疗以治其本。中药汤剂和穴位联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甲钴胺进行穴位注射[7],既有针刺的作用,又有药物营养神经的作用,从而加速眼肌功能的恢复,达到治愈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有效治疗中年人动眼神经麻痹,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1]Ciappetta P,Calaee A,D'Urso PI,et al.Endoscopic treatment of pituitary abscess:two case reports and literarare review[J].Neurosurg Rev,2008,31:237-24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9.
[3]吕少杰.神经疾病针灸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1.
[4]Kassis SZ,Jouanneau E,Tahon FB,et al.Recovery of third nerve palsy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J].World Neurosurg,2010,73:11 - 16.
[5]杜小鹏,汤亚男,卢丽萍.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特点[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71.
[6]杨薇,童绎.单侧动眼神经麻痹75例病因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8,18(4):221.
[7]郑士立.针刺配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0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