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与教材内容的整合研究——以陇南农村小学第一学段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为例
2013-09-14张永权
张永权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美术教材是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目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1]美术教材是美术新课程改革中,在《美术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种参考书,是美术教学中充当基本资源和工具的教科书,而不是唯一的范本、教本。美术教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只是起“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是美术教学活动赖以实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切入口。美术教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方面,是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根据美术教材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要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能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利用文化资源,参与文化传承,对学生的个性形成能起潜移默化作用。在新课程中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要求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教材整合能力。当学校教育以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标准时,教材内容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依赖,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更谈不上具备教材开发与整合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但对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内容都没进行过过多的整合尝试。
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地区农村小学第一学段所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以下全文简称为“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内容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人美版《美术》教材教学内容在农村小学使用具有不适应性,依据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美术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兴趣、家庭教育经费投入、学生全面发展观等诸因素,进行教材内容整合,试图构建最适合甘肃陇南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教材内容新模式,具有必要性。
二、美术教材实践情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陇南农村小学第一学段人美版《美术》教材实践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为68%,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其中调查项目中不足68人次的作为个别现象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表1 陇南农村小学人美版《美术》教材教学实践情况调查
?
根据调查内容中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的数据统计进行分析:1.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在农村小学施教过程中,其中有51%的教材内容受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欢迎与认可,美术课题在编写方面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符合当地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2.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在农村小学施教过程中,有19%的教材内容编写不适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再根据访谈总结,美术教师认为其不合适的原因有:(1)教师在教学的实际中,无法顺利地把课题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2)学生实际的生活环境与课题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3)当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能使课题顺利开展;(4)教师自身对教材的运用能力限制了他的教育教学水平。3.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在农村小学施教过程中,有19%的教材内容编写不适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有待修改。依据美术教师提出的修改建议和意见归纳如下:(1)修改学生学具准备有困难的课题;(2)调整与当地气候不吻合的课题教学流程安排;(3)更改与学生生活实际差距较大的课题。
通过以上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在农村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的地方。由于美术新课程正在逐步试行,再者我国地域辽阔、学校众多、城乡差距明显,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三、美术教材不具适应性的原因
根据对调查结果和现行美术教材内容的分析,总结美术教材不适应农村小学教学的原因如下:
1.人美版《美术》教材的编写主旨是针对大中城市小学教学使用,所以教材编写本身对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不适应性。2.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对人美版《美术》教材具有不适应性,具体的教学环境与课题设计意图之间存在矛盾。3.农村小学现有专职美术教师太少,大部分兼职教师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对跨专业教学存在抵触情绪。4.美术教师脱离不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只会“教”课本,不会“用”教材,在短时期内难以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5.美术新课程培训模式单一,覆盖面过小,大多数专、兼职美术教师还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美术新课程培训,不理解美术教材编写的内涵,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6.美术教育教学设备匮乏,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不足。7.学生家长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不足,对孩子学习美术的支持程度不够。8.受地域条件限制,学生学具准备存在很大困难。
四、美术教材内容整合的总体思路
教材编写的原则在美术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精髓有两点:一是要有时代感;二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于教材内容的整合,以施良方先生所提出的关于课程内容组织的三条问题线索为理论基础:一是纵向与横向的组织问题;二是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问题;三是直线式与螺旋式的问题。[2]另外,在教材的具体编写时要遵循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所以,遵循相关的原则和理念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教材内容的整合,以及大不变小调整的宗旨进行,具体思路和理由是:1.保持原有教材内容的框架不变,适当进行调整。因为,从调查结果得出,原教材中51%的内容是适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只有19%的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2.删减部分不适应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教材内容,增加适应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具适应性。3.修改部分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4.适当增加根据当地实际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5.依据当地的地域和气候特点,对原有部分教材内容的时间安排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6.每册教材内容的安排依照单课的形式呈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课课有全新的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延续。
五、美术教材内容整合的教学实验
2006年3月至5月依据本课题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对教材内容整合的具体思路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课题节选人美版《美术》教材一年级第2册,第10课《介绍我喜欢的玩具》;人美版《美术》教材二年级第3册,第14课《小扇子》。实验地点定在徽县泥阳小学、武都贡院小学等两所小学。具体由徽县泥阳小学兼职美术教师郭向雷、武都贡院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翟友江负责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验,课题实验组织者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美术课教学实验计划》(略),本人为教学实验组织者制定了《美术课实验工作流程表》(见表2),同时参与了教学实验的全过程并作了详尽的实验记录。
表2 小学美术课实验工作流程表
实验一:人美版《美术》教材一年级第2册,第10课《介绍我喜欢的玩具》,原课题要求:我的玩具好看又好玩,拿给大家一起来分享。作业提示:(1)请你介绍自己的玩具怎样玩或讲一讲你和玩具的故事。(2)说一说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的外形和颜色有什么特点?注:原教材课程流程安排时间为5月份,实验时间定在5月份。问题提出:《介绍我喜欢的玩具》一课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但该课缺少学生动手参与的设计环节。内容修改:《自制我喜欢的小玩具》修改要求:说说你见过那些好看又好玩的玩具,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作业提示:(1)利用废旧物品设计或自制玩具。(2)说一说你设计或自制玩具的功用,它的外形和颜色有什么特点?
对比组:在武都贡院小学一年级二班进行试验,全班学生57人,教学时间为2006年5月24日(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授课教师:翟友江,按原课题设计意图施教。
实验组:在武都贡院小学一年级一班进行试验,全班学生56人,教学时间为2006年5月25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课,授课教师:翟友江,按修改课题设计意图施教。
实验结果(见表3、4)表明:实验组学生参与课堂人数率为96.4%,对比组为70.1%;实验组学生自制成型玩具人数率为53.6%,对比组为10.5%;实验组学生设计不同形状玩具人数率为83.9%,对比组为38.6%;实验组学生参与课堂、自制成型玩具和设计不同形状玩具人数率及其它各项指标百分比明显大于对比组学生。
表3 对比组教学结果统计表
表4 实验组教学结果统计表
实验二:人美版《美术》教材二年级第3册,第14课《小扇子》,原课题要求:你知道哪些不同的扇子?用哪些材料能做出漂亮的小扇子呢?给大家说一说。作业提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做一把既漂亮又和别人不同的小扇子?注:原教材的课程流程安排时间为12月份进行,实验时间定在5月份。问题提出:扇子是夏季的日常用品,课程流程安排时间为冬季。内容修改:《与众不同的小扇子》课程流程安排时间为夏季(6月份),修改课要求:你知道哪些不同的扇子?用哪些材料能做出漂亮的小扇子呢?给大家说一说。作业提示:(1)从家中自带一把小扇子作为参考资料;(2)请同学们设计或制作一把与众不同的小扇子。(3)用自制的小扇子表演扇子舞。
对比组:在徽县泥阳小学二年级一班进行,全班学生54人,教学时间为2006年3月7日(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授课教师:郭向雷,按原课题设计意图施教。
实验组:在徽县泥阳小学二年级三班进行试验,全班学生52人,教学时间为2006年5月17日(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授课教师:郭向雷,按修改课题设计意图施教。
实验结果(见表5、6)表明:实验组学生参与课堂人数率为100%,对比组为96.3%;实验组学生自带学具扇子人数率为100%,对比组为13%;实验组学生设计不同形状扇子人数率为78.8%,对比组为33.3%;实验组学生自制成型扇子人数率为84.6%,对比组为18.5%;实验组学生表演舞蹈人数率为92.3%,对比组为3.7%;实验组学生参与课堂、具有创造和设计能力人数率以及其它各项指标百分比明显大于对比组学生。
表5 对比组教学结果统计表
表6 实验组教学结果统计表
由于时间关系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没有进行更多的实验。从表面上看以上两个实验过程只是个体现象,但实验过程是真实的,实验结果是成功的,对整合教材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继续进行。从总体上来说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对美术教材在农村小学施教中的适应性研究具有必要性。
这里所探讨的教材内容整合只是一种思路,能否适合甘肃陇南地区的每一所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还需要身处一线的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教学实践后还须做具体的整合,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继续研究,以至精益求精,让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材紧随时代步伐,为生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不懈的努力。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3.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5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