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毕业生状态焦虑、心理一致感及其应对方式的关系

2013-09-14肖钟萍胡朋利雷园媛张仲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效应系数

肖钟萍,胡朋利,奚 桃,雷园媛,张仲明

(西南大学 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一、大学毕业生心理状态焦虑及心理一致感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密切关注的人群。究其原因之一是大学毕业生正处于人生选择的重要转折期,由于分配形式的改变,大学毕业生工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残酷。在这短暂、高紧张度、充满曲折变化的时段,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杨黎(2007)的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环境应激因素远远高于低年级,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重灾群体。大学毕业生最典型、最普遍、也最具有杀伤力是焦虑问题,通常表现为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和言行[1]。索红霞(2006)的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应激事件比较多,其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他人[2]。孙卓(2011)发现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焦虑状况严重,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焦虑[3]。焦虑(anxiety)是一种负性消极情绪,是一种强烈的苦恼和受挫的个人感觉和体验。spielberger把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人处于某一情景或时段时产生的短暂、强度多变的心理状态。特质焦虑是相对稳定的,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或习惯[4]。从已有的关于大学毕业生的焦虑研究来看,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表现为状态焦虑。樊永兵等(2011)的研究证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通常表现为状态焦虑,而不是特质焦虑[5]。状态焦虑对大学毕业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状态焦虑使大学毕业生的生活无序。其次,状态焦虑使大学毕业生的认知出现混乱,可能对找工作等诸多重大决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另外,状态焦虑使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经常处于心虚、自卑、消极的心态中。更严重的是这三者的交织使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段出现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容易导致一些危机事件的发生,如自杀等。

一些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是缓解状态焦虑的良好策略。倪海、蔡蓉(2011)发现,社会支持和状态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6]。张兰君等(2005)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的焦虑程度[7]。潘欣等(2011)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改善负性情绪[8]。但已有的研究者严重忽略了心理一致感在缓解大学毕业生状态焦虑中的作用。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SOC)是个体总体上感受到的一种普遍、持久且动态的自信倾向(Vilela& Allison,2010)[9],是缓冲生活压力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Sumikawa Tsuno&Yamazaki,2007)[10]。心理一致感使个体拥有压力抗拒资源,从而对心理健康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Feldt,Leskinen,Kinnunen,& Ruoppila,2003)[11]。临床领域研究发现,心理一致感对严重疾病的症状表现及心理适应是一种保护性因素(Floyd et al.,2003)[12]。心理一致感包括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易控制性(manageability)和有意义性(meaningfulness)等三个成分。相关的研究早已经证实了心理一致感在缓解负性情绪方面的显著作用。如Motzer(1996)发现,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在压力事件后具有较低的挫折感[13]。这表明心理一致感对焦虑具有积极正向的调节作用,心理一致感高的个体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负性情绪的出现。

心理一致感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影响个体应对状态焦虑的方式。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存在明显的相关,在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中发挥着中介调节效应。刘俊升、周颖(2006)的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4]。Catarina Nahlén,Fredrik Saboonchi(2010)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如求助和问题解决;而低心理一致感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和自责[15]。

二、状态焦虑、心理一致感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

从已有的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心理一致感、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但是缺乏对三者关系的直接研究。同时,心理一致感可能在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进一步而言,心理一致感在不同的应对方式中存在着怎样不同的中介效应?这些问题既不清楚,也缺乏相应的研究进行考察检验。因此,为了深入探讨状态焦虑、心理一致感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状态焦虑量表、心理一致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调节焦虑、维护心理健康、更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新方式。

(一)研究方法

从重庆几所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随机抽取310人,剔除有明显反应偏向的被试21人,最终获得有效被试289人,有效回收率93%,其中男生89人,女生20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2—23岁。研究工具其一为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由Antonovsky编制,包蕾萍、刘俊升等人修订。本量表由13个选项构成,采用利克特7点计分方式,从1(没有)到7(经常),可能的分数范围从13到91。该量表包括可理解性、可控制性、意义性三个分量表。修订结果显示,soc—13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系数为0.78。其二为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它是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的分量表,由Spielberger等人编制,1988年被译为中文。主要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系数为0.78。其三为应对方式量表(简短版,BC)。该量表由28个项目构成,包括四种应对方式,分别是问题焦点、逃避解决、社会支持和情感聚集。在本研究中各自的信度分别是(cronbach系数):问题焦点,α =0.70;逃避解决,α =0.61;社会支持,α =0.82;情感聚集,α =0.72。这四种应对方式中,问题焦点、社会支持和情感聚集都是积极应对方式,逃避解决是消极应对方式。数据结果采用spss18.0、amoss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

1.心理一致感、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心理一致感、状态焦虑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心理一致感和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这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越低;从心理一致感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来看,心理一致感与问题焦点(p<0.01)、情感聚集(p <0.01)和社会支持(p <0.05)都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心理一致感越高,被试越倾向于选择问题焦点、情感聚集和社会支持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心理一致感与逃避解决呈显著负相关(p<0.01),这说明心理一致感越低,被试越倾向于采用逃避解决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应对方式和状态焦虑的相关来看,问题焦点、社会支持、情感聚集与焦虑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这表明越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被试的焦虑水平越低。逃避解决与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这表明越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被试的焦虑水平越高。

表1 心理一致感、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2.心理一致感在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从文献研究可以看到,应对方式通过心理一致感对状态焦虑产生调节作用。为了检验应对方式、状态焦虑的关系是否以心理一致感为中介,分别以四种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1)心理一致感在社会支持、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路径分析结果见图1,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2所示。从图1可知,社会支持到状态焦虑的路径系数不显著,社会支持到心理一致感的路径系数为.16,心理一致感到状态焦虑的路径系数为-0.64。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为.64×.16/(.64×.16+.06)=66%。

表2 心理一致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状态焦虑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标

表2列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本研究采用的模型拟合指数优度指标主要有:拟合优度CMIN检验(CMIN/DF)、标准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RFI)、增值拟合指数(I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一般认为,良好的拟合标准为CMIN/DF<5(当样本容量很大,该值会有增大的倾向)。NFI、IFI和TLI的数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1效果越好。RMSEA低于.08表示好的拟合,低于.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低于.01表示极度好的拟合[16]。各项数据显示,符合拟合指数界值标准,模型可以接受。

(2)心理一致感在情感聚焦和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路径分析结果见图2,从图2可知,情感聚焦到状态焦虑的路径系数为-.26,情感聚焦到心理一致感的路径系数为.53,心理一致感到状态焦虑的路径系数为-0.51。各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各项拟合指数较好。因此,中介效应模型可以接受。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为.51 × .53/.(51 × .53+.26)=59%。

表3 心理一致感与情感聚集应对方式、状态焦虑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标

(3)心理一致感在问题焦点应对方式和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路径分析结果见图3,从图3可知,问题焦点到状态焦虑的路径系数为-.21,问题焦点到心理一致感的路径系数为.41,心理一致感到状态焦虑的路径系数为-0.56。各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由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各项拟合指数较好。因此,中介效应模型可以接受。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为.56 × .41/(.56 ×.41+.21)=53%。

表4 心理一致感与问题焦点应对方式、状态焦虑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标

(4)心理一致感在逃避解决应对方式和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路径分析结果见上图4,从图4可知,逃避解决到状态焦虑的路径系数为0.24,逃避解决应对方式到心理一致感的路径系数为-0.60,心理一致感到逃避解决应对方式的路径系数为-0.50。各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由表5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各项拟合指数较好。因此,中介效应模型可以接受。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为.50×.60/(.50×.60+.24)=56%。

表5 心理一致感与逃避解决应对方式、状态焦虑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标

(三)讨论

1.大学毕业生心理一致感、状态焦虑、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大学毕业生心理一致感、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首先,相关分析表明心理一致感与状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即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一致感越高,其状态焦虑就越少。可能的原因是心理一致感作为一种弹性心理品质,其可理解性、可控制性和意义性可以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心理调节能力。其次,心理一致感和问题焦点应对方式、情感聚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解决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心理一致感水平影响了应对方式的使用,心理一致感越高,更倾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一致感越低,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刘俊升、周颖(2006)的研究结果即心理一致感与问题解决、求助两种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而与退避应对方式呈负相关[14]。第三,状态焦虑与问题焦点、社会支持和情感聚集均呈显著负相关,与逃避解决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状态焦虑水平越高,大学生越倾向于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状态焦虑水平越低,越倾向于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刘霞、陶沙(2005)等研究结果相一致。刘霞、陶沙(2005)研究发现:应对方式是焦虑产生的有效预测因素,当个体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时,状态焦虑越少;当个体使用消极应对方式时,状态焦虑越多[17]。究其原因,可能是积极应对方式能够改变主观认识,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改善个体情绪。消极应对方式容易使人缺乏动力、回避问题、不自信,因此容易导致焦虑。

2.心理一致感在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上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理论基础之一是中介模型,这一模型假设,有一个中介变量(心理一致感)在自变量(应对方式)和因变量(状态焦虑)之间发挥着作用。我们将4种应对方式分别作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心理一致感在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这与周颖、李滢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周颖、李滢(2010)研究发现心理一致感在负性生活事件发挥着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18]。但是就本研究而言,心理一致感在状态焦虑和各种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心理一致感在情感聚集、问题焦点、逃避应对等三种方式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心理一致感在社会支持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则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为什么心理一致感在情感聚集、问题焦点和逃避解决等三种方式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心理一致感在社会支持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则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呢?可能的解释:社会支持主要是来自外界的资源,在应对焦虑时,需要通过一个内化机制过程,才能发挥显著功能,也许心理一致感就是这个内化机制之一,因此心理一致才可能在社会支持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而情感聚集、问题焦点以及逃避解决都是个体内在的资源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一致感在其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发挥一部分中介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直接影响状态焦虑。但其本质原因究竟如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也是我们未来继续研究的课题。

该研究启示我们,要使大学毕业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降低毕业时段的焦虑情绪,可以通过提高心理一致感的方式进行。对毕业生的心理一致感进行训练,提高可控制感、可理解感和意义感,这也许是一种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方法。

[1]杨黎.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分析及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2007,(33):141 -142.

[2]索红霞.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8):34.

[3]孙卓.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的调查研究[J].牡丹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129 -131.

[4]唐海波,邝春霞.焦虑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176 -199.

[5]樊永兵,陈宏.自我概念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影响和应对措施[J].出国与就业,2011,(13):43.

[6]倪海,蔡蓉.大学毕业生的状态焦虑与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12,7(3):204-206.

[7]张兰君,李涛.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379.

[8]潘欣,康杰,李胜豪.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547 -556.

[9]Vilela Allis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sense of coherence in predicting survival among Brazilian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Oral oncology,2010,46(7):531 - 535.

[10]Sumikawa Tsuno Yamazaki.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nse of Coherence(SOC)and related psychosocial factors among urban versus rural residents in Japa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43(3):449 -461.

[11]E Leskinen U Kinnunen Ruoppila.The stability of sense of coherence:comparing two age groups in a 5-year followup stud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2003,35(5):1151-1165.

[12]Floyd.Sense of coherence:relationships with distress,quality of life,and medication use in lung cancer patients[J].Journal of psychomatic Research,2003,55(2):164.

[13]Sandra Underhill Motzer Barbara Stewart.Sense of coherence as a predictor of quality of life in person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urviving cardiac arrest[J].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19(4):287 -298.

[14]刘俊升,周颖,包蕾萍,桑标.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5):1107—1110.

[15]Catarina Nahlén Fredrik Saboonchi.Coping,sense of coherence and the dimensions of affect in patients with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2010,(9):118 -125.

[16]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17]刘霞,陶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5 ,37(5):637-649.

[18]周颖,李滢,刘俊升.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压力应对中的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10,33(2):429-432.

猜你喜欢

毕业生效应系数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过年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