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与内涵解析
2013-09-14张光跃
张光跃,张 萌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因此,高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和内涵就是在巩固示范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职教理念,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和类型来发展,横向上专业建设要向产业和行业链融通、拓展,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国际接轨;纵向上要逐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类型发展,构建高职-技术本科-专业技术学位的通道和接口,解决学生升学和自身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形成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轴驱动的职业教育形态结构。
一、专业发展与产业行业链融通和拓展
(一)课程体系与专业体系的改革融入产业和行业链
在相当一段时间,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跟不上产业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依据已有的专业目录进行招生,习惯于“供给导向”,忽视“需求导向”,不知如何将专业发展与产业、行业发展对接,并按行业和产业的需求定制、特制不同的专业培养计划,这是当前专业改革和发展难以形成突破的关键所在。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兴产业不断兴起,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或改造传统专业,转变过去单一为个别行业、专门地域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路,使专业建设积极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接轨,主动将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融入到产业和行业链中。当前,专业改革和创新的原动力是:开设区域内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所认同的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专业,增加与高新技术相关度较高的专业门类,并加强这些专业的建设,积极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型服务业培养学生,面向整个产业界和行业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如图1所示,按一定逻辑与联系所形成的课程组合就构成专业,不同课程的组合构成学业,将高职的学业与专业相互融通并与不同的行业链对接,使专业建设和发展最终融入到整个产业界。[1]
图1
(二)拓展专业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
拓展专业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就要改变过去以个别行业为背景的专业建设模式,要根据不同行业链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首先开发出各个专业方向共享的基础能力课程平台,其课程包含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项目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不同形式,学生学完基础平台规定的课程后,根据市场和行业需求,将专业课程进行组合和增减设置不同的专业拓展方向。以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过去其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主要以数控机床为教学载体,针对数控机床学习数控原理、数控编程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数控机床的维修,对数控技术理解狭义,教学内容单一。现在要对该专业进行内涵与外延的拓展,首先,将数控技术从狭义的机床应用外延到广义的机械坐标轴数字伺服控制技术,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应用向其他领域和不同行业的数控设备应用方向发展;其次,建立好以数控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数控技术与PLC、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数字控制技术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台,以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为实施后续专门方向的数控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在搭建数控技术基础能力平台基础上,可以根据区域产业调整、不同行业和产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及学生就业愿望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并根据这些专业方向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教学设计。
二、专业改革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步
(一)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改变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其实质就是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应用到生产领域,所创造出一些新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改变直接影响高职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高职在专业设置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重庆为例,重庆近几年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布局,在原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上,改造升级为轨道交通、大型输变电及装备、新能源汽车、特种船舶、国防军工、结算类金融和创新型金融、网络服务、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作为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应从传统的制造行业转向更广泛的行业链和产业面发展,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模具制造、轨道交通、建筑工程、IT信息技术、电子仪表、电力装备、印刷、造船、制药、环保成套装备和军事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适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按照这样的思路对高职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提升专业的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动态掌握社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主动将专业改革和建设融入地方产业链,在更多的领域里推广专业技术应用,这样专业发展就变活了,毕业生就业面也扩大了。
(二)专业设置的动态性和前瞻性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高职专业建设作为其关联和随动系统,也应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一方面,定期研究地方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集群规划,加强与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及早收集新职业、新岗位、新工艺、新技术等需求信息,努力减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紧紧围绕产业和行业链的变化设置相应专业;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对产业和行业的需求反应一般滞后于现实社会,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就必须适度超前发展,也就是在专业设置上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能科学地预测未来专业发展走向、技术发展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主动把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提前为专业建设作出反应。
三、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
(一)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职业能力
掌握国内国际领先的应用技术,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必由之路。专业建设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职教技术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先进成熟,出现过剩现象,急于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合作、互利互惠,引进国外优质的资源。如:引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引进日本FANUC和德国西门子数控技术和技术标准、德国汽车职业培训与认证、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国际劳工组织SYB创业培训项目等国际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体系;引进国外知名的职业院校和世界500强企业,[2]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鉴定及职业教学科研,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同步接触到国际、国内的领先技术,培养“学做一体”、以企业为家、团队合作、注重细节、工作严谨等国外企业要求的核心职业能力。运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提升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弥补学院实训建设资金、设备不足的短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新技术,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二)引导专业改革方向,与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接轨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也是世界劳务输出的大国,全球500强企业已遍布国内各地,我国大型国企及民企也纷纷走出国门,许多经济运行将与国际接轨,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也要与国际接轨以提高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开展的一些培训大多是基于厂商产品技术体系的认证培训,主要围绕自身相关产品的技能与专业背景进行培训。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种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按国际和各国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要基于职业角色,保证课程的全面性和先进性,譬如:澳大利亚TAFE证书、英国的NVQ证书、德国的AHK技师证书等都是国际比较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拥有这些证书可以到国内、外的跨国公司和证书签发国家就业。引进国际证书认证标准及鉴定规范,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与国际标准和国际规范接口的问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技能型人才,引导专业改革向国际靠拢。对于国际上出现的新技术和新职业岗位如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投资经纪以及涉外秘书等岗位的培训和认证要积极引入,以便与国际资格认证培训接轨。
四、专业技术教育与毕业生发展空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高职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不仅要成为产业和行业链高技能人才的输送源,也要成为这些行业应用技术人才的生产源,生产一线的紧缺人才不仅是高技能人才,也包括大量的技术工程师或技术师。[3]随着国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活动日益复杂化,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将会大量装备自动化设备,将会需求更多的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当前,社会上出现许多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岗位,如:飞行驾驶员、外科手术师、生产工程师以及对企业高、精、尖设备操作和维护的操作工程师,这类人才仍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仅仅掌握高技能是无法胜任这些岗位的,必须有更高的技术和良好的文化知识才能满足要求。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人才主要通过企业培养和自然成长方式获得,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高职学生虽有专升本的路子,但不是解决他们继续教育的合理办法,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应建立与高职教育在性质上相同而层次更高的教育,这就是技术本科教育。[4]如图2所示,有了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高职生的上升发展通道可以通过两条路线实现,同时也打通了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对接,增强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
图2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失去其终结性一面,而向人生全部生涯延伸,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空间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专业设置上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能科学预测未来专业发展、技术发展对职业岗位要求以及人才需求变化的周期性规律,适度超前发展,提前为专业建设作出反应。具体来讲就是:一是强化普通文化课程学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职业专业课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5]在职业教育中强化普通文化课程学习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建立专业学习的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应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通过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夯实基础,满足学生跨专业“专升本”或进入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学习的需要;三是构建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类型和层次体系,鼓励示范、骨干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应用技术本科专业,扩大高职毕业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比率,从高职中遴选一批条件优秀的学院升格为技术本科或技术应用学院,打通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通道。
五、专业带头人与专业可持续发展
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改革中作用举足轻重,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策划者,专业市场信息的捕捉者,也是专业教学的组织、实施者。[6]专业带头人应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前瞻的策划能力,科学地预测区域经济和产业调整和专业未来的走向,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规律,能带领专业团队协调工作,在行业和企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本专业发展遇到困难和专业变革调整时,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与团队一道适时开发出适应市场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专业。譬如,现在国内制造业普遍面临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的困境,企业为了生存,一是尽可能采用新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来代替人力生产,二是改革管理模式,如:将生产管理由过去的个人计件工资制(只能保证个别工序的产品质量)改为以生产单元计件工资制(即每条生产线严格按计划完成班产,保证产品每个工序的质量)。面对就业市场这些变化,作为专业带头人就要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培养与之相应的职业能力、增加相应的实训手段等措施来应对。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主要是通过专业教研室来实施,一个教研室同时负责多个专业的建设和教学运行,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使教研室逐步演化成一级行政机构,教研室主任自身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来考虑专业发展和建设。许多专业虽设有专业带头人,但专业带头人不是一级行政组织负责人,对专业建设和改革起不到实质的作用,这种机制不利于优秀专业带头人培养和作用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建设的引领的作用,建立稳定的专业带头人培养机制,每个专业应设一个专业带头人,由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的研究和建设,教研室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专业带头人的选拔通过竞争上岗,年度考核,形成梯队,学院在使用上要放心、大胆,赋予其权力、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使专业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六、专业学历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双轴驱动
职业技术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专业学历教育、短期教育和培训教育,有单一性教育和多学科教育,学习时间有全日制、业余制及短期培训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培训教育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和强化,是对学习者职前、职后、转岗培训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搭建一个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专业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应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学习社会(Leaning Society)。所谓学习社会,就是实现自我的学习贯穿于每个人终身的社会。职业培训已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活、事业、劳动、创造及人生融为一体。高职院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教育,形成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轴驱动的局面。一方面,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社会时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学习,另一方面,行业和职业的演变和改造,新的行业需要大量能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并训练有素的劳动者。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必须转变办学思想,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开展非学历职业技术培训,利用现有专业资源开办职业培训,投资小,见效快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和布局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学历教育为主,培训教育为辅,使两者相互贯通,构建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一体化的高职教育形态结构。从我国现今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来看,比较偏重于学生的就业,而从终身教育观点来看,学生走出校门仅仅完成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为一次就业,而要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学习”提供必要基础和创造持续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现代职业培训观既是一种以职业为中心的生活教育观,又是一种以合理人生为宗旨,满足人的个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广义职业教育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开展职业教育,才是人类教育的本质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规划中,要充分利用专业现有的教育资源,配合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政府购买的社会培训产品,如: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城乡统筹的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建筑行业惠农转移培训工程、大学生再就业培训工程、助推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工程以及库区移民技能培训工程等,将培训教育做大、做强、形成品牌,与学历教育各分秋色。
[1][6]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4):84 -86.
[2]渝委.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2012,11.
[3]俞仲文.职教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的大旗[M].中国青年报,2011-4-18.
[4]石伟平,等.试论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5 -9.
[5]徐国庆.论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0,(03):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