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

2013-09-12刘文杰胡义奎

实用老年医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二聚体

刘文杰 胡义奎

脑梗死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多数生命得到挽救的患者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目前有效的康复手段较少,而且效果不理想。脑电生物反馈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康复措施,主要用于骨科术后康复的患者,其在脑梗死康复治疗方面逐渐显示出不俗成效。本文旨在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以及对患者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26例,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标准。将入选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治疗组)共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62±10)岁;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共64例,男32例,女32例,年龄47~71岁,平均(61±11)岁。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清晨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检测方法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试剂盒系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定量检测试剂盒。所有患者入院时及2周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 0.1 g,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依达拉奉30 mg,2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采用珠海产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第1、2探头分别置于病灶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后,第3探头根据CT原病灶部位而异,置于头皮相应投影区,20 min/d,持续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并结合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自理;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主要症状、体征消失,生活基本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部分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描述正态分布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s)形式;检验差异显著性:计量资料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88.7%,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6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2组治疗2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变化±s)

表2 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D-二聚体(mg/L) NIHSS(分)治疗后D-二聚体(mg/L) NIHSS(分)治疗组(n=62) 0.82±0.23 17.34±5.65 0.54±0.21*# 6.48±3.96*#对照组(n=64) 0.77±0.21 17.41±5.23 0.71±0.23* 12.54±4.77*

3 讨论

脑梗死时脑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凝血因子被激活,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其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目前证明有效的溶栓时间仅为发病后3~4.5 h,受到我国经济医疗环境和医疗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在发病后4.5 h内获得最有效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康复治疗显得尤其重要[2]。目前有效的康复手段不多,而且效果不理想。

脑电生物反馈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康复措施,主要用于骨科术后康复的患者,其在脑梗死康复治疗方面逐渐显示出不俗成效。目前有研究显示脑电生物反馈可激发脑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产生一系列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作用,使缺血局部脑血流增加,脑循环改善,减轻脑损伤。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88.7%,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6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脑梗死急性期体内纤溶活性增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3-4]。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浆含量升高反映了体内纤溶活性的增强[5-6]。其机制可能是脑梗死病理过程中所造成的血管与组织细胞损伤,导致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引起纤溶酶活化,纤溶酶通过其亲和力强的赖氨酸结合部位与纤维蛋白结合,而导致酶促反应的纤溶过程,从而使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升高。我们的结果显示:2组治疗2周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入院时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电生物反馈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脑电生物反馈可下调D-dimer,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魏岗之,柏华.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与基础探索[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4):279-280.

[3]邓美英,李正仪,王晓琴,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意义[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511-513.

[4]Tohgi H,Kawashima M,Tamura K,st al.Coagulation-fibrinolysis abnormalities in acute and chronic phases of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embolism[J].Stroke,1990,21(12):1663-1667.

[5]蔡薇,陆永怡,陈群,等.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老年医学,2005,19(6):326-328.

[6]黄绮芳,王继光.老年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J]. 实用老年医学,2009,23(2):95-97.

猜你喜欢

脑电生物反馈二聚体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第五章 脑电地形图的临床中的应用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第五章 脑电地形图在临床中的应用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