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冶铁技术“西来说”辨正
2013-09-12王鹏
王 鹏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在中国历史上,海洋是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历朝历代都把注意力集中于陆路,西部地区因此成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著名的丝绸之路等就是由此而出现。但是和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相比,对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却是相当滞后。基于此,本文尝试对西部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探索,从新疆、青海以及西藏的部分考古成果入手,对中原冶铁技术的“西来说”进行辨正,以求教于方家。
一
中国冶铁技术史研究发端于 1921年张鸿钊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中国铜器铁器时代沿革考》。张先生认为,汉代西域诸国使用铁器是汉族的传授,要晚于中原地区[1]。近年来,新疆地区的考古发现不断改写着我国冶铁史的故旧陈说,如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出土铁器 7件,经测定为西周初期[2];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出土较多铁器,经测定为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3]。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集中到西部,逐渐形成中原冶铁技术“西来说”。
唐际根通过新疆和中原出土铁器的对比,认为中原地区的冶铁技术很可能由新疆经河西走廊传入[4];安志敏通过对新疆青铜文化的探讨,认为最初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是由新疆作为中介传入黄河流域[5];赵化成也主张我国冶铁术可能源于西亚、中亚(包括新疆地区),经由甘肃、宁夏传入内地[6];陈戈也认为早期铁器来自于中西亚地区[7];孙危认为吐火罗人东迁,将冶铁技术由中西亚经新疆、河西走廊,最后传到中国北部[8]。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在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件铁器,经测定为公元前14世纪左右[9]。为何在冶铁技术经由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途中出土如此之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从临潭的地理位置上看,它处于洮河上游的拐弯处,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另外,陈建立对一些地区的铁器和冶铁遗物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青海湟中的数据和磨沟铁器不相上下[10]122。鉴于此,中原冶铁技术“西来说”需重新辨正。
二
人类最先使用的铁是陨铁,是由铁镍合金组成,在此之后,逐渐进入人工冶铁阶段。目前为止,中原地区发现的早期人工冶铁制品中,最早的是在河南三门峡上岭村出土的 3件西周晚期人工冶铁制品,另有陕西韩城梁带村及山西天马―曲村出土的人工冶铁制品(见表1)。
表1中选取的地域为我们传统认识上的豫西晋南一带。可见,在西周晚期华夏民族就有了人工冶炼制品,就懂得了人工冶铁,这就比传统认为的中国出现铁器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提早了300年。
表1 中原地区西周―春秋中期人工冶铁制品统计表
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发展,新疆地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早期铁器,使得学者把目光集中于中国西北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现就新疆出土的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人工冶炼制品做一简单爬梳(见表2)。
表2 新疆地区西周―春秋中期人工冶铁制品统计表
对比表 1和表 2,首先在时间上,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为西周晚期,西周段内只有一处。而新疆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可以早到西周早期,西周范围内大致有6处。其次在数量上,中原地区出土早期人工冶铁制品数量少,一个墓地只有两三件出土。而新疆地区出土数量特别多,一个墓地就能出土7件铁器。这说明新疆地区的人工冶铁技术早于中原地区。又因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铜柄铁刃匕首,在公元前 1500年以后,美索不达米亚、安那托利亚和埃及出土的人工冶炼制品逐渐增多[9],说明西亚、中亚的人工冶铁技术又早于新疆地区。因此,关于中原地区冶铁技术“西来说”是有道理的。
三
2008年在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件铁器,经测定为公元前14世纪左右,大致相当于商朝中期。这两件铁器的惊人发现,超过了目前所知的任何一个地区,把我国人工冶铁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三四百年。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从临潭的地理位置来考察,它处于洮河上游的拐弯处,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历来就是青藏高原与中原以及西南地区交往的重要通道。所以,对青海地区的考察是解决这一疑惑的关键。
先秦时期,昆仑山南麓之玉就由青海境内经洮河流域输往中原[22];近年在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的含有砷的铜器也值得关注,宗日遗址出土砷铜器物的年代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和新疆东部的天山北路遗址略早一些[23]。这说明可能青海地区也是铜器传往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通道。青海玉器和铜器的研究为我们解释临潭磨沟铁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原地区的铁器很可能还有一条像玉器和铜器相似的传播路线,即经由黄河上游河湟地区传向中原。
由于青海地区考古工作的局限,目前所知铁器的出土很是有限。1983年在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出土残铁刀[24];1987年在湟源县的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中出土一把铁刀[25];陈建立对中原、湖南、湖北、甘青和新疆等关键地区发现和出土的铁器和冶铁遗物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测得青海湟中的数据为距今2995±35年[10]122。虽然青海的铁器出土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目前出土的铁器还有待于分析研究,但是毕竟还是找到了黄河上游关于早期人工冶铁的蛛丝马迹。根据目前的证据,青海湟中的冶铁数据年代和临潭磨沟铁器不相上下,都要早于新疆地区。由此,关于中原冶铁技术西来的路径,我们可以做出推断:可能冶铁技术的西来路线并不单是从西亚和中亚经由新疆、河西走廊传向中原,应该还有一条,即由河湟地区通过洮河流域向中原传播,而且这条传播路线明显要早。
四
根据新疆的冶铁技术是外来传入,大致也可以推断河湟地区的冶铁技术不是起源于本地。至迟自公元前第2千纪早期,在恒河平原中部地区已开始使用铁,且印度冶铁技术可能是独立起源的[9]。印度和西藏毗邻,中间虽有高山阻隔,但历史证明自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阻挡两地的交往,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就是最好的佐证。从考古证据来看,广汉三星堆中曾出土大量的齿贝,据生物学家考证,这类齿贝仅产于印、缅温暖的海域,可见至少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印度与蜀之间已可辗转相通,有间接的贸易交换[26]27,这种间接的交往也许就是以青藏高原为媒介,通过藏彝走廊通向古蜀地。再者,我们知道在印度境内有着广泛分布的细石器[27]110,1976年在藏北申扎、双湖一带以及阿里地区,又发现了旧石器和大批细石器[28]7,这说明印度很早和西藏地区就有某种联系。在西藏卡若文化的磨制石器中,最具特点的是一种长宽比值很大的条形斧和条形锛,其剖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这种石斧和石锛在青海民和县核桃庄马厂类型遗址中都有发现[29]152,说明西藏和河湟地区也有密切交往。根据以上的勾勒,大致可以推断出印度的冶铁技术通过西藏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及甘肃洮河流域是可能的。
[1]张鸿钊.中国铜器铁器时代沿革考[J].科学杂志,1921(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7(11).
[4]唐际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J].考古,1993(6).
[5]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J].考古,1996(12).
[6]赵化成.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族属管见[J].考古与文物,1997(1).
[7]陈戈.新疆: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J].中国文化遗产,2007(1).
[8]孙危.中国早期冶铁相关问题小考[J].考古与文物,2009(1).
[9]陈建立,毛瑞林,王辉,等.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铁器与中国冶铁技术起源[J].文物,2012(8).
[10]陈建立.中国冶铁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新探索[G]//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科技研究·第七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韩汝玢,姜涛,王保林.虢国墓出土铁刃铜器的鉴定与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S).
[12]陈建立,杨军昌,孙秉君,等.梁带村遗址M27出土铜铁复合器的制作技术[J].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2009(9).
[13]韩汝玢.天马―曲村遗址出土铁器的鉴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S).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1(8).
[15]国家文物局.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和静哈布其罕I号墓地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1999(1).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一号墓地[J].考古学报,1988(1).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二号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90(6).
[19]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帕米尔高原古墓[J].考古学报,1981(2).
[20]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和静县拜勒其尔石围墓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1999(3―4).
[22]李健胜.三代时期昆仑玉输往中原的路径与方式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6(2).
[23]徐建炜,梅建军,格桑本,等.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J].西域研究,2010(2).
[24]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5(5).
[25]高东陆,许淑珍.青海湟源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11).
[26]邓廷良.丝路文化·西南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7]安志敏.东亚考古论集[M].香港: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28]沈褔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9]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