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梦概念的理解

2013-08-15赵吕生

天中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

赵吕生,刘 源

(1.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2.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国梦经习近平主席在正式场合反复谈及以后,迅速成为当前中国家喻户晓的名词,也变成一个热门话语概念。笔者认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这一言简意赅的历史接力棒是梦境又是现实。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为现代化提供条件和摸索现代化之行中的愿景积淀,更是航行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之桅杆初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尺与方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探时期,中国梦以隐形线索藏于党的理论路线纲领中,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风正扬帆中,中国梦则以显性逻辑呈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中。

一、中国梦是梦境: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行准备、起锚中的愿景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为现代化做准备,继而摸索现代化之行的应有之义。这时期中共理论路线纲领中包含着建设富强国家,造福广大民众,复兴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这愿景有着历史关联性,以隐形线索存于不同阶段。

(一) 为迈向现代化中国做准备时的憧憬

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历史地承担了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在与各种错误倾向和路线政策的坚决斗争中,经过反复理论实践摸索,才迎来了新中国。物质富足、人民幸福、生活美满基础上民族复兴的憧憬,因面临着革命的迫切任务和战争的主要矛盾,深深隐藏于无数革命者的火热胸怀里。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共早期重要革命领导人方志敏,在英勇就义前,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中国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是无限的,废置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不但是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令人称羡;其实中国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1]13,“把美丽的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1]21,是他内心的夙愿。“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1]22,这样一幅图景,描绘了中共无数革命先辈们含笑九泉的愿望与广大中国民众的憧憬。

(二) 现代化之行摸索时的中国梦愿景

在新制度基础上,中共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非常薄弱,实践探索也十分不足。在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也在情理之中,实属历史之必然。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86−87三大外交方针,作出出兵朝鲜,支援越南战争,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等重大决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3]441的战略,等等,竭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与良好的周边环境。毛泽东首先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率先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础上,毛泽东经过耐心细致的调研,写出了充满理性光辉的《论十大关系》,其要旨“就是两条腿走路,农、轻、重三者并举”[3]78。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当时中国工业、农业等部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在全面完成“一五计划”基础上,党在制定“二五计划”时,客观规划了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值与指标。后来全党逐步形成了“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2]479的共识。毛泽东提出的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振兴的良好愿望。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毛泽东倡导改革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反对贪污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努力营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局面。在文化领域,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与此同时,中共强调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4]216。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认识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斗争一定能够胜利,一定会创造出美好自然与美好社会交融的新世界。

(三) 现代化之途中的中国梦搁浅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赫鲁晓夫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再加上中苏关系逐渐全面破裂,国内形势呈现出新的复杂状况。毛泽东个人过于诗情画意,想利用革命战争年代激发的群众热情建设社会主义,严重轻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搞“大跃进”,赶超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上,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以革命促进生产;在文化领域,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经济上,长时间忽视人民群众个人的眼前物质利益,缺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战略考虑与长远关注。总之,由于个人崇拜思想登峰造极,教条主义迷信盛行,党和国家理论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都彻底背离了原来探索的正确轨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143。全国人民热衷于搞阶级斗争,除了农业生产仍在进行外,工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活动都几乎是时停时续,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原则受到极大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基本人权与自由难以得到保证,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出现诸多矛盾与问题。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形成鲜明反差,中国经济整体上进一步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度搁浅。“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5]300。

二、中国梦曙光初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处女航”

(一) 现代化航线的全面修正

在时代主题发生根本转变,世界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变化的国际背景下,在国内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随后,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党和人民的深刻共识。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163大胆地试,大胆地创,改革开放有领导、有秩序、有原则地铺展开来。在承认商品经济合理合法性前提下,党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进一步作出以国家宏观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政策。当经济改革面临体制性约束时,邓小平要求党和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373,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突破了把市场与计划等同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观念束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邓小平开始思考以废除国家领导人终身制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领导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恢复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政治色彩,“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7]293。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168。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含了民主、人权、自由、公平与正义等价值理念和追求。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确立下来,政治文明被提升到党的基本路线高度。党在文化领域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291。教育有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科学有个为谁服务的问题,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毛泽东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制度、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街道小区、城镇居委会和农村集体管理措施,转变企业办社会的观念与模式,打破劳动用工、城镇福利分房制度与做法,同时综合考虑与平衡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耗费、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把外延式发展方式转变为内涵式增长模式,在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二) 驶向中国梦现代化之航中的灿烂风景

中共领导下的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的改革开放政策与实践,极大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改变了人民的利益分配格局,深刻调整了整个社会结构,根本变革了具体制度、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从而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国防外交和祖国统一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外汇储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值跃居世界前列,并且连续多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某些领域的科技水平达到当今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及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和突显,中国人民在境外的尊严与身份日益提高与显著,中华民族的声望与荣誉日益提升并获得较普遍认同,中国顺利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中国人民携手跨入新世纪前,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比1990年翻一番的总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了小康,国家比起过去富了、强大了,人民的幸福感比原来提升了,民族复兴的旭日曙光初现。

(三) 现代化航程中的荆棘与险滩

从改革开放起航到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确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客观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问题有些是深层次的,有些是表面化的;有些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有些属于体制机制方面的;有长期积累的,也有短期突显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经济倾向于发展速度,轻视质量与效益,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十分科学,停留于传统的产业结构与落后的粗放式增长模式,缺少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某些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管理机制改革滞后,高效、廉洁、法治政府还未形成,行政不作为,行政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还比较严重。文化颓废、道德滑坡、伦理丧失、诚信稀缺和正义不在、心理失衡、价值观扭曲、社会冷漠等问题还相对比较普遍。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破坏、频发的自然灾害等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上述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影响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大业。

三、中国梦是现实展示: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人类来到崭新而充满变数的21世纪,谋求普遍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和谐世界,是时代的最强音。同时,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与较量日趋激烈而隐蔽,意识形态问题更加扑朔迷离。值此之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乘风破浪驶过一个又一个险滩,进入平稳快速的航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方向和步骤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中共十八大重新强调,从现在起再用七八年时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等以上发展水平,完成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当前,党和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十八大为生态文明校正的方向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建设和谐中国、富强中国、法治中国和文明中国。

21世纪的前十多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原有成就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建设都迈上了新台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当下一天生产的财富就相当于1952的全年,成为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升级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呈现出新面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并日趋成熟,工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经济增长方式日益科学化,科技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逐渐提高。国家经济总体强大了,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分配格局也在逐步调整中,越来越趋向合理化。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平稳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得到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渐取得共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在先进典型身上得到体现和发扬。在以人为本原则下,社会管理方面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和应对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惠农政策,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消除了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现象,向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居有其所在靠近。提高了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并完善了相关法律体系,加大了科技投入环保的力度,加强了生态问题方面的国际交流,普通公民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意识比过去普遍增强。

成绩的取得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中国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仍然旺盛,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各领域各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生态问题更为凸显。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恩格斯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结果又消除了。”[8]383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人与自然的统一在每一时代都是随着社会或慢或快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实现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中国梦,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1]方志敏.可爱的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文集: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在各种现代化方案中选择我们的制度
台湾军队现代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