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试剂浸种对红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3-09-12蔡子平王宏霞
蔡子平,王宏霞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肃省中药材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
红芪为多序岩黄芪 (Hedysarum polybotrysHand-Mazz)的干燥根[1],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项下,与黄芪同科异属,临床与黄芪通用,被列为上品[2-3]。药理研究证明,红芪有强心、利尿、降压、护肝、抗肾炎、提高免疫等作用[4-6]。因富含红芪多糖、人体外源性氨基酸及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能明显诱导多种免疫因子的生成,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同时具有抗肿瘤、衰老和炎症等多种作用[7]。红芪是甘肃地道中药材,在宕昌、武都、岷县、舟曲、临潭、漳县、西和、礼县、武山等地分布很广,是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主要药物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红芪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种子萌发率低,导致育苗成本较高,制约了红芪种植产业的发展。红芪的研究主要在药理药效、种植模式、规范化栽培等方面,而在种子萌发方面的研究较少见[8-9]。聚乙二醇、硝酸钾、赤霉素 (GA3)等药剂在蔬菜、牧草等作物的应用研究表明,药剂浸种可提高种子活力,促进种子萌发[10-16]。在红芪育苗中,提高红芪种子的发芽率成为降低育苗成本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因此,通过采用上述3种药剂对红芪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探讨其对红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红芪种子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提供,为2012年秋季武都米仓山采收,阴干脱粒后在4℃冰箱贮藏。
1.2 方法
1.2.1 浸种处理
选取饱满一致的红芪种子,先用40℃温汤浸种30 min,待冷却后,放入不同浓度的3种药剂中浸泡12 h,每处理100粒种子,重复3次,浸泡结束后沥干浸泡药剂,将种子置于铺有双层滤纸的培养皿中,然后将培养皿置于室温、自然光下进行发芽试验。聚乙二醇处理浓度为50,100,150和200 g·L-1;硝酸钾处理浓度为1,2,3和4 g·L-1;GA3处理浓度为50,200,400和600 mg·L-1。以温汤处理、清水常温浸种为对照,逐日统计发芽数。
1.2.2 种子发芽
发芽期间记录种子萌发数,以胚根长度≥1 mm为萌发标准,24 h后统计每日发芽数,12 d后统计种子发芽势,20 d后统计发芽率。
发芽势/%=12 d内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发芽率/%=20 d后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 ×100。
1.2.3 幼苗生长测定
25 d后,于每个培养皿中随机测定10株幼苗的苗高、苗鲜重、不定根数和主根长。
1.2.4 统计分析
采用DPS 6.55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乙二醇
由表1可知,聚乙二醇处理对红芪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影响不大,各处理与对照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聚乙二醇处理对红芪幼苗生长存在一定的影响。浓度为200 g·L-1时,能促进红芪幼苗根长的增长;200 g·L-1处理与对照和其余各处理间达均到显著差异;当浓度为150~200 g·L-1时,能显著促进幼苗苗高的增长。因此,生产中用200 g·L-1聚乙二醇浸种处理来提高幼苗生长期根长和苗高,可达到促苗壮苗的目的。
表1 聚乙二醇浓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硝酸钾
由表2可以看出,硝酸钾对红芪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和发芽率随之下降,当浓度达4 g·L-1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显著低于对照。但一定浓度的硝酸钾对红芪幼苗生长又存在促进作用,低浓度时对幼苗促进作用明显,浓度为1和2 g·L-1时,可显著提高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因此,建议在红芪苗期使用低浓度的硝酸钾促进幼苗的快速生长。
表2 硝酸钾浓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GA3
由表3可以看出,200~400 mg·L-1的GA3对红芪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400 mg·L-1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水平。GA3对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GA3处理后,红芪幼苗根长均高于对照,浓度为400和600 mg·L-1时,对幼苗根长和苗高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生产上可应用400 mg·L-1GA3处理红芪种子,对其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表3 GA3浓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对红芪种子萌发无影响,但浓度为200 g·L-1时,可显著提高幼苗的根长和苗高。硝酸钾对红芪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和发芽率随之下降;低浓度硝酸钾对红芪幼苗促进作用明显,浓度为1和2 g·L-1时,可显著提高幼苗的根长和苗高。GA3对红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00和600 mg·L-1时促进作用最显著。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
[2]金智生,汝亚琴.中药红芪的实验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4):52-56.
[3]李成义,张雅聪.红芪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9,22(12):559-560.
[4]权菊香.红芪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1992,8(2):178-180.
[5]陈彻,杨雅丽,楚惠媛.红芪总黄酮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中医药学报,2008,36(1):19-21.
[6]毛小娟,王军志,王凤连.红芪多糖和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J].中国药理学报,1989(6):307-310.
[7]余晓辉.复方红芪颗粒中红芪多糖提取工艺筛选 [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4):18.
[8]何淑玲.红芪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
[9]张鹏,潘水站,张杰,等.陇南红芪无公害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5(8):22-24.
[10]何家庆,黄训端,黎承姬,等.聚乙二醇对栝楼种子萌发的影响 [J].激光生物学报,2005(6):416-419.
[11]王文帆,梁素钰,刘滨凡,等.聚乙二醇对谷稗种子萌发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122-125.
[12]任秋萍,于守超,马桂花.聚乙二醇对鸡冠花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J].林业实用技术,2008(5):3-6.
[13]袁学军,刘建秀,张婷婷,等.硝酸钾对假俭草抗寒性和草绿期的影响 [J].草地学报,2007,15(4):363-370.
[14]李庆梅,孙玉玲.几种理化处理对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J].种子,2007(4):35-38.
[15]罗仓学,张冬梅.不同处理方法对苦荞种子萌发及芽菜黄酮含量的影响[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6):1-6.
[16]张亚娟,陈垣,高宏,等.种子处理及田间覆盖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 [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