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毕生书写人民航空的历史记新中国空军创始人之一、航空先驱王弼
2013-09-12晓钟
文/图 晓钟
我党着手空军的建设和准备,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认识到军事工作的重要性不久就开始了的。当时我军的武装力量没有条件从实践上建立空军,即使红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了真正的飞机,因为战事环境的残酷,我军力量的弱小,飞机也不可能长久地保存,不得不废弃,而更为实际的是做着人才和航空理论教育上的准备。王弼就是我党最早从事航空事业培养的火种之一,在他的奋斗下,先是培育了几十人的航空幼苗,依靠他们创办了我党第一所航校,这样才从实践意义上开始了建设党的航空事业的创业。因此,了解王弼的一生就是在阅读我党创建空军的历史。
王弼的早期照片
投身大革命选定奋斗方向
1899年8月3日,王弼出生于江西省永修县三角圩流岭王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穷秀才,农忙下地干活,农闲在本村开馆教书,是个典型的耕读人家。王弼自幼聪敏好学,开始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家境贫寒,一度辍学,后在伯伯叔叔帮助下,父亲又卖掉两亩薄田,勉强供他重新读书。1918年考取永修县立高级小学,半年后,考取江西省立南昌第一师范学校。
“五四”运动期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了南昌的学生运动,向群众宣传反帝爱国思想,贴标语、撒传单,参加游行示威,与深受新文化思想影响的进步同学学习马列理论、相互研讨学问。1923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乡含英小学当老师,并同时在搬运工人、铁路工人、店员和作坊工人中办工人夜校,进行革命宣传。同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后受党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王弼是当时江西省委选派的五名学员之一,和向警予、王稼祥、傅钟、李卓然、伍修权、张琴秋等我党早期著名革命青年一起由水路取道海参崴,再转火车赴莫斯科,于1925年10月到1927年9月参加了两年俄语、马列理论、革命发展史、东西方革命运动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学等课程的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认识到军事斗争的重要性。然而国民党叛变革命,堵死了在国内黄埔军校、广东航校培养军事人才的道路,于是,决定在中国留苏学生中挑选一部分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转学军事,要求凡愿意学习步、骑、炮、工兵和海军、空军的同志,可以自己选择专业。王弼从小就立志为祖国强大奋斗,选择了空军,遂于1927年9月转入列宁格勒空军地勤学校学习航空机务。1929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科夫苏联空军第20纵队,历任上尉机械师、准校工程师,后又被分配到飞行航校修理厂任副科长和少校总检验师。1933年9月,与常乾坤一同考入苏联空军最高学府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工程系,学习飞机、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一开始由于数理基础差,学习很吃力,但他不畏困难,顽强钻研,埋头苦读,不但成绩不断提高,而且超过了许多苏联同学。终于以优异成绩完成了5年课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王弼和常乾坤报国心切,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提出回国参加抗日的请求,得到中央同意,在没来得及参加毕业典礼的情况下,于1938年9月离开莫斯科回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根据党的指示留在新疆工作。
发展航空的火种
抗战初期,新疆督办盛世才出于政治投机的需要,对外采取反帝亲苏的政策,对内邀请我党派干部到新疆工作。党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决定利用盛世才的航空设备和国共合作的局面,派人到新疆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培养我党航空人才,为创建自己的空军打下基础。1938年从西路军抽调25人,从延安调来18人加入航空队。党组织拟派刚从苏联回国的王弼、常乾坤到航空队担任教授,但由于盛世才的反对未能实现。于是决定二同志留在中共驻新疆办事处,为我党在航空队学习的同志业余补习功课。这批同志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们有高度的思想觉悟,但文化知识基础不高,王、常二人对培养这些航空人员高度负责,他们克服新疆反动当局的阻挠,亲自翻译、编辑、油印教材讲义,为他们补课讲授飞机和发动机原理等课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编写了《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仪器学》等许多航空理论书籍,对他们的学习帮助很大。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党中央从战略出发,决定组建机械工程学校,为我军技术兵种建设准备干部。同年11月,王弼、常乾坤等奉召回到延安。调回延安仅半个月,他们便向党中央呈报了建设中国空军的建议。他们的意见受到党中央的重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他们。毛主席肯定地说:“热爱发展航空事业意见是好的,但要有决心和耐心。”并风趣地对王弼说:“我国历史上也有个王弼,和你同名同姓,他是个文人,你是武将,你这个武的要争取胜过文的。”
1941年1月,党中央正式批准成立军委航空工程学校,王弼任校长,常乾坤任教务主任,校址选在安塞城西侯家门一所学校的旧址,教、学员共有100多人。还抽调了一批原学过航空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组成高级班,并兼任文化教员。学校开设了航空基本原理、航空机械知识和政治、文化、俄语等课程。不久,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因无法得到苏联航空器材和技术方面的援助,办航校计划中止,工程学校并入抗大三分校缩编为工程队,王弼任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工程科主任,负责工程队的教育工作。后抗大三分校撤销,成立延安军事学院,王弼任工程系主任兼工程大队长。1943年军事学院与抗大总校合并,工程队编入俄文学校,王弼任俄文学校秘书长兼教员。王弼在组织机构多次变化的情况下,对落实党中央关于培养、储备航空干部表现出很强的事业心,做了大量工作。在延安物质生活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除坚持教学,还带领大家开荒种地、纺线烧炭,其中的许多学员后来成为我军诸兵种合成建设中的重要骨干,为我空军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1943年11月至抗战胜利,王弼任中革军委作战部空军组组长、高级参谋。空军组的任务之一,就是广泛调查和搜集各条战线上的航空人才,组织航空干部队伍,迎接新的任务。他还兼任延安飞机场建筑工程处处长,组织设计施工队伍修建机场。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没有水泥和筑路机械,王弼依靠党的领导,发动延安军民,用车推肩挑运砂石,以滚动巨石代替压路机,严格检查质量,凡不合格一律返工,终于将一条长2000米,宽30米的砂石三合土跑道扩建成功。搞航空,在许多人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时候,王弼以扎扎实实地行动将宝贵的航空火种点燃、扩展,为以后这些航空火种在全国的燎原做出了含辛茹苦的奋斗。
王弼的学习照
王弼在苏联留学时便成了家,爱人是苏联人,生有子女,回国时由于国内环境险恶,家庭暂时分开。卫国战争爆发后,王弼与苏联夫人和子女彻底失去了联系。朱总司令对王弼的个人问题很关心,和夫人康克清撮合将刘少奇的侄女杨光介绍给王弼。1945年3月王弼和杨光结婚,刘少奇、朱德等参加了他们的婚礼,毛泽东写了“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碍人们前进的,只要奋斗,加以坚持,困难就赶跑了。”的赠词表示祝贺。
1946年在新疆航空队学习航空的红军干部回到延安合影
培育幼苗的园丁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利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在我国东北的航空设施,建立一所航空学校,培养我党的航空人才。8月30日,在延安主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召见王弼,指出:“东北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基地,估计该地航空器材很多,这是我党着手创办航空事业的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党中央决定派一批懂航空的人员去东北,先摸清航空方面的情况,接收航空器材和人员,为创办航校作准备。”不久,我党经过十几年积蓄的30多名懂航空的干部,分三批先后奔赴东北,执行创办航空学校的艰巨任务。王弼被任命为航空干部队队长,9月2日率第一批人员飞张家口,不料飞机在张家口着陆时发生故障,无法修复,他留下来担任晋察冀张家口航空站站长。1946年初,才带领一批干部赶向东北。很快他与常乾坤率领的人员在辽宁阜新汇合,又带领一部分同志去北满搜集器材、查看机场。在1946年5月之前的短短几个月里,他们踏遍东北30余个城市的70多个机场,搜集各类飞机120余架,发动机200余台,仪表200多箱,油料数百桶。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常乾坤被任命为校长,王弼被任命为政治委员。
因战局关系,航校不久即转移,落户在王弼事先勘察的最好机场——牡丹江机场。11月,最终迁至东安(今密山市)机场。在敌人封锁下建设航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不少飞机都是缺翅膀少腿,只能东找一个机壳,西找一只轮胎,东拼西凑,修理代用。在王弼带领下,航校迅速建立了机械厂、材料厂、修理厂,到1948年已有各种修好和待修的日式飞机93架,发动机193台,为学校进行训练创造了条件。
办航校,人才是第一位的,王弼十分珍惜人才。航校成立后,接收了日本侵华空军在东北的一个飞行部队,加上其他日籍航空技术人员,共344人。校党委没有按战俘对待他们,技术上尊崇他们为老师,让他们享受留用人员的待遇,政治部还设立了“日工科”,专门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在飞行训练和机务修理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王弼还领导成立了航校机械技术研究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学习技术研究疑难问题。他还亲自编写《航空发动机学》,担任技术课教员。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努力下,学校共编写教材31种。1948年7月,随着航校学员的逐渐增多和日式飞机的逐渐破旧,航空器材一时接济不上,他组织一部分技术力量,经过理论分析计算和材料准备,在哈尔滨试制了“八一”式101号滑翔机并试飞成功,为培养大批飞行预备人员创造了条件。东北航校从创建到1949年,共培养出各类航空技术干部560名,其中飞行员126名,领航员24名以及机械员、气象员、通信员、仪表员,为新中国空军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空军参战的指战员,大都出自东北航校学员,其中包括击落敌机9架的空军英雄王海,击落敌机4架的张积慧,击落击伤敌机7架的刘玉堤等。
筹建人民空军
东北老航校冰天雪地中维修飞机
东北老航校大门
航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饱含了王弼的大量心血。1949年3月,中央电令航校领导赴西柏坡作专题汇报,常乾坤、王弼代表航校党委向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领导汇报了航校建设情况。毛主席听完汇报后赞扬说:“很好,了不起,了不起!过去在延安办不到的事情,今天办到了,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做了准备工作,培养了一些种子。”
会后,中央成立了军委航空局,常乾坤被任命为局长,王弼被任命为政治委员。航空局先后接收国民党在大陆各地的飞机30架,发动机268台,汽油13684桶,汽车71辆和大量军用物资,还接收了飞机修理厂、配件厂、降落伞厂,通信器材厂,和数千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其中大多数参加了人民空军的建设。航空局还先后接收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43个机场,并组织力量抢修机场设施和跑道,逐步开辟了北平—上海,北平—武汉等10多条民航航线。
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机身
军民协力用石碾子滚压飞机跑道
1949年5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北平南苑机场,并对我华北、华中等地进行骚扰。8月王弼奉命在航空局组建作战飞行中队,下辖三个分队,驻北平南苑机场,担负战斗值勤,保卫北平的安全和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后来飞行中队增添了飞行、机务、通信人员和设备,成立了航空运输队。开国大典时,飞行中队还担负了受阅任务,以17架的飞机编队和航校飞机一起飞越天安门广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49年7月,中央决定正式建立空军,指定刘亚楼负责,王弼和吕黎平参与,落实筹组工作。7月20日,毛主席接见了刘亚楼、王弼、吕黎平等,决定派他们赴苏谈判,商谈苏联帮助我国建立空军和其他航空事业。王弼是航空工程专家,业务精通,情况熟悉,在培训空、地勤人员比例,开办航校数目、规模、布局、器材、设备购置以及有关航空理论教育等问题上,对谈判方案的拟订提出了关键性重要意见。临行前毛主席为他们赴苏践行,高兴地举杯预祝他们胜利完成任务,“为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干杯!”到达莫斯科后,他们与正在那里访问的刘少奇、王稼祥汇合,与苏联武装力量部进行了第一轮会谈。经过三次谈判,苏联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援助中国建设空军的计划,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1949年11月,空军成立,王弼被任命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空军工程部部长,1951年改任空军副司令员。在空军的政治建设和机务部队的建设上做了大量打基础的工作,直接参加了组建新的航校和部队以及组织支援抗美援朝的工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林彪、聂荣臻在福建漳州红军缴获的的第二架飞机旁留影
航空工业的奠基石
20世纪50年代初期,空军开展了一场反对机务干部争夺第二把交椅的大批判,作为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工程部部长,王弼成为批判的重点,因此,岗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2年1月,他转业到地方,到新成立的航空工业局担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从职务上看,吃亏了许多,但王弼不计个人得失,听从组织安排,对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和强大从未放弃追求的脚步。王弼长期从事航校教育,到航空局后,领导注重发挥他的特长,仍然分工他负责航空教育。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办一所航空大学是应当的,需要的”指示,他将分散在全国各大专院校的十三个航空系进行合并调整,分别组成独立的北京、西安、南京三座航空学院,培养各种航空工业的高级人才。为了使人才配套,王弼积极倡议筹建新的航空中专,经过几次调整,航空工业在全国各地办了15所航空中等专业学校,这些中专生两年后学成成为工厂技术员的重要来源,“文化大革命”前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除了培养技术人才外,王弼认为航空工业的工人也应具备较高文化和技术水平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航空产品。他倡导各工厂结合自己的建设和发展开办技工学校,“文化大革命”前培养了毕业生6万余名。1957年5月,《人民日报》以《穷学校能培养出好学生》为题报道了西安航空技校勤俭办学的经验,当时该校勤俭办学是全国教育界的一面红旗,受到毛主席的表扬。这一典型的树立是在王弼深入各地检查教育工作中发现的,事后他又及时指导学校总结经验大力推广,对当时中专、技校办学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马拉飞机
修理厂工人在油灯下修理飞机零配件
毛主席给空军成立题词
王弼曾分管过降落伞工厂的工作。建国初,新中国的降落伞生产几乎是白手起家。航空工业局在降落伞的试制上曾遇到过挫折,由于对降落伞生产技术的复杂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大批量生产110型救生伞中,产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工厂被迫停工。1955年初,部里决定降落伞厂由王弼直接领导。他率工作组亲自下厂,亲赴上海解决特纺材料的生产与供货问题,还帮助工厂制订保证生产质量的措施。这大大鼓舞了全厂职工的信心,发挥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当年底,试造几年的110型伞和112型伞,经试放鉴定,双双获得成功,很快定型投产。降落伞厂的创建和发展,因王弼的正确指导,奠定了我国生产航空降落伞的基础。
开国大典空中阅兵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5年110型救生伞
王弼对事业执着专一,作风深入细致。但是由于战争年代在苏联学习长达12年之久,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已融入俄罗斯文化之中,回国后又长期在总部机关工作,基层工作经验不多,对党内路线斗争和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了解较少,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耿直、坦诚,比较简单。在创建航校时,因为工作常常与常乾坤不分场合的争论,有时还互拍桌子,即使翻译俄语教材也能争得面红耳赤。但他们的互相批评,从来都是摆在桌面上,没有个人恩怨,争论完了就过去了,事后仍然保持纯洁的革命情谊。王弼离开空军后,在朝鲜前线带兵出征的常乾坤闻讯给王弼写了一封长信,表示对他的离去的惋惜,希望他能重新回到空军。1973年常乾坤因食道癌去世,为了不让王弼过度悲伤,常乾坤家人对王弼封锁了一年多消息。后来王弼得知实情后,将常乾坤的夫人和孩子约到自己家中,埋怨他们为什么不让他和常乾坤见上最后一面,还当着两家人的面失声痛哭。
配备110型救生伞的伞降兵
1956年建成的沈阳401业余工学院
1956年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毕业生合影
1959年建成的南昌长江航校
1964年,王弼因患肺癌做了手术治疗。出院后,以乐观的态度照样坚持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虽受到打击迫害,又年过七旬,但对当时工厂混乱的局面和飞机在空中频发的事故痛心疾首,为提高航空产品的质量,他到许多基层单位进行调查,和一些老同志探讨原因,登记现象,记录数据,提出措施。1976年3月11日,在经过将近一年调查后向党中央和国防工办写出了“发展航空科研与工业,研制高性能飞机”的建议书。1977年5月,当国防工业领导看望他时,他还专门询问“建议书”报给党中央、毛主席、叶副主席了没有?他表示:“我虽年老,但我愿尽我最大的努力和你们一起,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病中,他还坚持收听电台的自学英语广播,别人觉得不可理解,他说:“我要用英语来看些欧美的航空资料,这样也好为我们自己的航空事业服务呀!”直到1977年8月31日停止呼吸,他为振兴我国航空事业还在不停地奔波、苦干、实干。
王弼参加革命50多年,从事航空事业40年,他早期授业的学生,以后很多人成为新中国空军、民航、航空部、航天部、国防体育的栋梁之材。他以自己的勤恳耕耘和埋头苦干为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实干家”,被尊崇为开辟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