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募穴为主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2013-09-08刁永红刘文娟吕美珍
刁永红,刘文娟,马 华,吕美珍
(1.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山东莱阳 265200;2.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莱阳 265200)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结合处以上的结石,病变在肝脏内,手术治疗易导致结石残留,严重者失去手术机会。长期结石与炎症刺激易诱发肝胆管癌,多次手术治疗易出现肝萎缩,故肝内胆管结石需及早干预治疗。笔者近年来运用电针募穴为主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8岁;好发年龄为50~60岁;男24例,女28例。均经彩超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衡性对比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
①泥沙样结石,排除胆红素结石等非泥沙样结石者;②排除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者,以及晕针者;③排除伴发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呼吸、肝肾功能异常者,贫血症患者;④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排除依从性差的病人。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法 每天午餐时(即12时)加服脂肪餐,午餐定量且同一标准,脂餐采用去骨猪蹄200 g,炖烂喝汤食肉。
1.3.2 对照组 口服熊去氧胆酸片(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0501)150 mg/次,3次/天;中午脂餐后3个小时加服33%硫酸镁溶液30 ml,为硫酸镁粉(河南华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0301)33 g加100 ml凉开水配成溶液。2周为1个疗程。
1.3.3 治疗组 于脂餐后2个小时进行电针治疗,取穴日月(右)、期门(右)、支沟、阳陵泉。针具为华佗牌不锈钢针,规格0.40 mm×5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日月、期门平刺,应根据患者胖瘦,勿针刺过深伤及内脏,应沿着肋缘,避免刺及骨膜及肋间神经;支沟、阳陵泉穴直刺。采用G6805-AⅡ脉冲式电针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生产),电压恒定,频率3 Hz,连续波,输出调节指针为2,每15 min增加输出电量0.5,治疗60 min。起针后加服33%硫酸镁溶液30 ml。2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留取结石 嘱病人坚持每次淘洗大便,留取结石标本,自然风干,装瓶标记。
1.4.2 彩超 应用美国GE LOGIC-7彩超仪,1个疗程(2周)后做空腹彩超检查,了解结石排出量。
1.4.3 疗效标准 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计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常规》[1],痊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征阴性,B超检查结石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超检查结石直径、数量减少70%;有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B超检查结石直径、数量减少小于70%,大于30%;无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结石直径、数量减少小于30%。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排石率比较
治疗组排石28例,排石率达93.3%,明显优于对照组(63.7%),两组比较 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石率比较 例(%)
2.2 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优于对照组63.7%,两组疗效比较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的排出有赖于胆汁分泌量和胆道流体力学改变,电针募穴可改善胆道内环境,改善胆道壁血液循环,促进胆道壁炎症水肿消退,增加胆汁分泌,借助肝脏外的期门和日月穴位,因电针产生的振动,促使结石溶解、松动、下移,从而排出结石,通过奥迪氏括约肌进入肠道,从大便中淘洗出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机制复杂,跟胆汁淤积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胆汁分泌入肠排泄,受肝气的控制、调节。肝之疏泄有度,则胆汁分泌如常,助脂类饮食的消化;胆汁郁滞,肝失疏泄,日久则易成结石,结石阻塞、胆汁淤积则影响肝之疏泄。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能够募集本脏气血。期门、日月分别是肝经和胆经的募穴。胆募日月、肝募期门穴成对配穴,均采用泻法,具有舒肝行气、利胆排石之功;因“合治内府”,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为脏腑经气所入之处,具有利胆通腑作用,正如明·李梴《医学入门》所言:“胁痛只须阳陵泉。”故重泻阳陵泉以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调节胆系舒缩功能,畅通排石之道;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五腧穴之一),具有通利三焦及泻下通便功效,使热退湿除胆通,胆汁循于常道。阳陵泉、支沟两穴配对合用增强利胆解痉、通下排石作用,根据“通则不痛”的机理,结石排出则胁痛消失。
临床实践中发现,应用电针募穴为主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不仅取效迅捷、疗效显著,而且可以避免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产生的诸多潜在危险,因而具有不可取代的良好的推广前景[2]。
[1] 张云萍.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常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265-268
[2] 陈少宗,郭珊珊,郭振丽.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取穴现状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