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研究的神经科学进展
2013-09-07刘童九唐志文刘耀中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000
■ 刘童九 唐志文 刘耀中(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0)
引言
当前神经脑成像研究,为解释和解决大脑神经机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贡献在神经心理学,神经管理学,神经经济学,神经营销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神经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为解释和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提供了神经学的解释(Ochsner & Lieberman,2001),同样,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和重要的研究范式。也就是组织行为学与神经科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称之为组织神经科学,通过神经科学提供更加客观数据,准确的解释组织行为学中的各种现象。经过神经科学正以其优势盛行与当前的管理学科研究中,但是其范式和技术的局限性,在解释的过程中也更加谨慎。
通过国外的文献研究不难看出,当代的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已经将神经科学纳入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其很多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外顶级的期刊中。神经科学只是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一个补充,并不能取代传统的研究范式。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也不能忽视,这是组织行为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成熟的方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仍然基于传统的研究范式中,通过神经科学有助于探讨和研究认知、态度、行为、决策的深层机制,因此国内研究不能忽视这一研究趋势。国内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应该深入到神经科学领域中来,通过神经科学的范式,获得更加精确,清晰明了的结论。通过神经科学我们可以验证当前的理论假设,建立新的理论假设。从组织行为神经学这一角度,增加我们结论的和理论的统一性,这是因为神经科学能通过行为识别普通的神经过程。
组织行为学中最优的解释框架和研究范式莫过于神经科学,为当前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人类的大脑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保持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神经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很多的都形成了自动机制(Lieberman,2007; Telzer &Berkman et al,2010)。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几个具体有利于未来研究的例子,神经科学观为当前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极具意义的作用。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为中国组织行为学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尽一点绵薄之力。
组织变革的神经阻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革新,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和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组织在面对新的环境与政策中不断变革。组织变革是指运用科学和相关的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沟通渠道、角色设定、企业文化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绩效。
但在组织变革中常常以失败告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组织变革中要打破个体对变革的阻抗,在变革中往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通常,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改变更乐于现状。即使员工知道变革的好处,同时也表示很支持变革,但是其行为都大相迳庭。这种原因可能是来自于复杂的态度系统及与行为相关的因素。
神经科学研究认为对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和情绪进行恰当的辨别十分重要(Cunningham,Zelazo, Packer,& Van Bavel,2007)。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是指以前的经验和已有的态度积累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在个体意识水平上这种痕迹对人们的影响是无法直接觉知的、快速的、不需要意识的,而它有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的情感取向、认知和行为的表现。相反,外显态度则是基于无意思的、缓慢的、慎重的反应。在一般的研究过程中,对态度采用的研究范式是自陈式个体报告,因此就无法测量真实的态度。态度的表达往往是人们的自我报告,例如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因考虑到各种社会期许、社会规范和环境等因素,未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态度。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是外显态度,显然这不是个体真实态度的表达,那么其结论和解释就受到怀疑。
有些研究者认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在态度表达过程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Gawronski & Bodenhausen,2006)。然研究发现,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分开的,内隐态度在态度的表达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神经基础不同导致的。刘俊生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研究发现,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相比在表达过程中,自动化及意识加工阶段,调用较少的认知资源对情绪刺激进行深入加工。也就是说,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神经基础存在差异。
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外显态度是内隐态度的出发点,此外,态度的表达是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整合(Cunningham et al., 2007;Gawronski& Bodenhausen, 2006)。通常内隐态度的改变是神经元长期连接的过程,深植于内隐记忆中,因而若要改变内隐态度,就要使用与当前刺激不一致的行为,时间相对也要更久。外显态度的改变相对就容易一些,因为外显态度的产生是基于推理过程的,通过细致的分析过程、扩展信仰系统、社会规范及广泛的背景信息的最终表达(Cunningham et al.,2007;Bodenhausen & Todd, 2010)。
在态度的表达过程中,往往始于内隐态度,结束于外显态度,在长期的组织变革中管理者可能会在短期内的改变中犯一些错误,但是经过长期的变革刺激其内隐态度的神经机制也会发生转变,因而内隐态度也会发生转变,同时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最终组织变革才能成功。
组织氛围的镜像神经机制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好像自己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一样,看见别人踢球,就感觉自己浑身是力气;看到别人抽烟,自己就蠢蠢欲动。那么这种潜移默化来自哪里呢?神经科学帮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脑中的镜像细胞起了作用。在脑中神经网络通常用来储存特定的记忆,而镜像神经元负责编码和储存这些特定的行为信息。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大脑对社会现象的自适应过程(Goleman,2006)。
李佐拉根据颅磁刺激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研究发现人类的镜像神经元,其中一部分位于大脑的布罗卡区(控制语言动作和语言理解的区域)。他进一步指出,人类正是凭借着镜像神经元系统,来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意图,进而与他人交流。科勒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视听镜像神经元,具有分辨不同动作的能力,特别是动作同时具有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时候,镜像神经元对其分辨率达到了97%,这有利于通过观察别人进行学习。
因此,在组行为学中,可以从神经科学角度整合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象,促进组织行为学研究。特别是镜像神经元对非语言交流、隐式协调等广泛的社会职能的支持,使人类能模拟行为、意图甚至是他人的心理状态(Rizzolatti & Craighero,2004;Rizzolatti & Fabbri-Destro,2008)。
镜像神经元在相互依存的团队中,能够提供两种理解组织氛围形成的方式(Kuenzi &Schminke,2009)。当团队成员相互交往时,员工的镜像神经元就能感知对方的行动、身体语言和微表情,从而更加容易融入到组织中。这种能力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角色界定和协调默契的形成。
工作拖延的神经机制
拖延是人类行为中常见的缺点之一,拖延指的是推迟行动,对当前的目标和信息没有及时的采取行动。神经科学的研究为人们了解为什么目标导向容易产生拖延的解释(Reddish, Jensen, & Johnson,2008)。
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两套决策系统,分别是基于计划的决策系统和基于习惯的决策系统,人类具有计划和执行长期目标的能力来源于基于计划的决策系统。前额叶皮层是计划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想目标导向时起到了关键作用(Miller, 2000)。计划决策系统的能力在于模拟多种行动方案的过程和预测结果,对所有现行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优的可执行方案。
与此相反的是基于习惯的决策系统,其工作机制完全不同于基于计划的决策系统,对即将执行的行动没有进行分析评估,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自动的加工和匹配。大脑的目标导向系统取决于稳定的身体和心理状态(Camerer, Lowenstein,& Prelec, 2005),焦虑、疼痛和消极情绪都会影响其正常功能。奖励和积极情绪产生的舒服感集中于前运动神经区。基于习惯的决策系统可以做出快速的行动,而基于计划的决策系统主要负责制定理性目标。
要想实现目标就要打破原有的习惯和稳定的反应,最后建立新的习惯。神经决策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来克服这一缺点。首先,解决问题就要打破当前的状态,从而促使其有意识的执行计划。其次,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容易评估,否则可能导致组织冻结。最后对满意的行为要及时奖励,使其产生愉悦感,从而个体想要恢复和还原原有的习惯就会被大脑拒绝。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决策环境,原有的习惯系统就能被新的取代。通过上述方式,人们对拖延的偏爱就能被克服,最终从跟不上消除它。一旦计划系统的依赖性被消除,雇员就会更加积极的实现组织当前的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从当前组织行为学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可以看到一个新兴的神经科学研究取向。实验研究的出现和发展使组织行为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的行为,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为探究组织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向给我们研究组织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上文只是相关的几个例子,其实神经科学的研究贡献还有很多。OB研究者应该积极的学习神经科学方式,挖掘潜在的研究方向,提供科学的解释。OB研究者应该把神经科学作为另一个工具箱去探究本领域里的问题,补充当前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
1.Bechara , A. Risky business : Emotion , decision2making , and addiction.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 2003,19(1)
2.Camerer, C., Lowenstein, G., &Prelec, D. (2005). Neuroeconomics: How neuroscience can inform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3, 9-64
3.Camerer, Colin and Ernst Fehr (2006),"When Does 'Economic Man' Dominate Social Behavior?" Science, 311 (5767)
4.Crano, W. D., & Prislin, R. (2006).Attitudes and persuas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345-374
5.Cunningham, W. A., Zelazo, P. D.,Packer, D. J., & Van Bavel, J. J. (2007). The iterative reprocessing model: A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attitudes and evaluation. Social Cognition, 25, 736-760
6.Gawronski, B., & Bodenhausen, G.V. (2006). Associative and propositional processes in evalu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 change. Psychological Bulle tin, 132, 692-731
7.Goleman, D. (2006). Social intelligence: The new 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 New York: Bantam Books
8.Hsu, Ming, Meghana Bhatt, Ralph Adolphs, Daniel Tranel, andColin Camerer(2005), "Neural Systems Responding to Degreesof Uncertainty in Human Decision Making," Science, 310(5754), 1680-1683
9.Kuenzi, M., & Schminke, M. (2009).Piecing fragments into a lens: A review,critique, and proposed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organizational work climate literature.Journal of Management, 35,63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