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提升新中两国双边关系合作——专访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

2013-09-07本刊总编王金根

当代世界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新中双边合作两国

■ 本刊总编 王金根

总编:中国与新加坡是睦邻友好的国家, 建交23年来,中新关系发展势头强劲,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请您谈谈对中新关系发展的总体评价?

张副总理:新中关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1990年正式建交之前。重要里程碑包括时任总理李光耀先生于1976年访华及邓小平先生于1978年对新加坡进行历史性访问。如今,新中两国关系牢固且多方位发展,高层交往频繁,经济合作强劲,人文交往密切。双方领导互访频繁,李显龙总理于2013年8月访华,并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他们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提升两国关系。我也参加了2013年9月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并与李克强总理就加深双边合作进行讨论。我期待中国常务副总理张高丽先生今年年底访问新加坡与我共同主持第十届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oint Council for Bilateral Cooperation,JCBC)。此外,双边经济合作强劲,2012年双边贸易总额超过5000亿人民币,十年来增长了三倍。新加坡也是中国2012年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新中两国双边合作的主要特征是:与时俱进,考虑到双方的情况和利益上的变化。随着中国发展现代化工业、招商引资的潮流,两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区。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步入成熟期,正通过新中苏州工业园开发公司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江苏、安徽等地的现代工业园区。明年,我们将庆祝苏州工业园成立20周年。天津生态城是两国政府第二个旗舰合作项目。2013年恰逢生态城成立五周年。在中国更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两国政府于2007年启动天津生态城项目,并希望它能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项目的可复制典范。习近平主席2013年5月访问天津生态城时也强调了同样的观点。

除此之外,两国也启动了以企业牵头、政府支持模式的发展合作项目,如广州知识城、四川创新科技园、吉林食品区和南京生态岛等。这些项目侧重于基础设施开发及治理软件的发展。培养人力资源仍是双边合作的重点。至今,中国已派四万余位官员到新加坡接受培训。每年,新加坡也派不少官员访问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趋势。这种交流不仅能促进相互学习,也加深两国官员之间的了解和联系。此外,金融合作是双边合作的新亮点。2013年,新加坡被指定为人民币岸外清算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重要的步骤。新加坡愿意在适合中国的步伐下,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社会管理也是两国合作的新领域。随着两国社会的发展,新中面临许多相似的挑战。这也是一个双方可交换经验的领域。

我觉得双边关系的前景是光明的,我们也有加强合作、提升关系的空间。即将到来的JCBC会议是实现这共同目标的好机会。

总编:中新两国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如您所说,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和挑战。请您进一步介绍一下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行的政策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您认为中新两国之间可以在哪些领域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发展经验?

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南宁会见前来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

张副总理:在满足人民期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新中两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同中国,新加坡也在进行经济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及包容性的发展,造福人民。新加坡是一个很开放的小经济体,与全球市场紧紧相连。我们对于提高人民教育水平做了重大投资,也不断提升经济,从而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我们重视居者有其屋,为的是让人民对国家有归属感。我们也为人民提供了核心的公共服务,包括优良的医疗保健系统。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民对国家的期望和愿景,启动了为期一年的“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 基 于 对 话的反馈,李显龙总理在2013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提出了新的国家发展方向,以求维持社会公平公正。我们将协助人民提高收入,以及确保房价适中。我们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提供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让人民更安心。我们将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确保各个社会阶层背景的新加坡人,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中国也处于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社会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中国正努力提升并调整经济结构,应对收入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及经济问题。尽管新中两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面临着许多相同的挑战。我们可以在这些领域里开展交流,相互借鉴应对挑战的方法。首先,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身为小国,新加坡开放型的经济体易受全球经济趋势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改造经济体系,持之以恒争先锋,继续与世界接轨。其次, 随着两国的经济发展,人民要求更好、更实惠的公共服务。城市化必给公交系统和环境资源增加压力。在这些领域里,我们可学习彼此的经验、借鉴最佳克服挑战的方式。再有,双方可分享管理社会多元化和促进和谐方面的经验。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文化的国家。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促进不同种族和宗教和谐,确保社会稳定。最后,双方也能分享新媒体对政治管理的影响。在新媒体的时代里,政府需更有效地处理公众关注的问题。

我深信中国新一届的领导人有能力克服未来的挑战。新加坡也很乐于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总编:自2002年起,中国与新加坡共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联委会),联委会是两国最高层的合作项目,旨在推动两国各领域合作并对中新合作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规划。联委会第十次会议即将在新加坡召开,您怎样评价这些年联委会取得的工作成就?对联委会在中新关系未来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何期待?

张副总理:2013年是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oint Council for Bilateral Cooperation,JCBC)成立十周年,是新中关系进展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欢迎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张高丽先生担任JCBC的新任中方主席。这充分表达了两国对双边关系的一贯重视。JCBC于2004年成立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过去十年里,JCBC一直在经济、金融、科学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社会管理等双边合作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成果包括第五届JCBC上宣布的新中自贸协定及第九届JCBC上推出新中自贸协定下加强金融服务合作的决定。

放眼未来,我们应当根据两国的发展需求提升合作,跟上时代的变化。庆祝JCBC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也应当及时总结迄今取得的成果,讨论提升双边关系的新思路。在这方面,我们正与中方洽谈,初步的想法包括加深金融,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及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JCBC召开期间,我们也将继续召开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的新中联合协调理事会会议, 为这两项合作项目确定未来发展趋向。

总编: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50多年来,带领新加坡多次渡过经济危机和国际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发展困境,奠定了该党在新加坡的核心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同为执政党,中新党际交往随着中新关系的深入健康发展,为配合推动国家关系发展也在不断丰富交往内涵,创新交往形式。作为人民行动党第一助理秘书长,您认为加强两党之间的交往合作对促进中新关系有何重要作用?对进一步加强两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何建议和设想?

张副总理:党际交流是新中两国全面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双方执政党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观点,加深相互了解的平台,也为两国年轻领导人提供互相认识的机会。尽管新中两国在国土面积、人口和政治制度上有差距,但我们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例如,双方正在努力探索及实践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和谐共融的平衡点。此外,我们在努力满足年轻人需求和愿望的同时,也得顾虑老龄人口的需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和中国共产党的互动,包括我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共同主持的新中领导人论坛。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就治理及领导国家经验进行交流。我们两党代表团,包括青年团和妇女团在内,还定期开展互访活动,包括观察新加坡的议员接见选民活动。

作为人民行动党的第一助理秘书长,我期待加强人民行动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和交流,以便双方能分享应对这些挑战的经验。政党之间的交往与人文交流有着互补的关系,有助于为加深两国相互理解奠定基础。

总编:2013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超越双边范畴,成为东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地区稳定繁荣的重要支柱。新加坡是东盟创始成员国之一,请您谈一谈东盟在地区组织及国际上发挥的作用。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至今,双方的关系取得很大的进展。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您如何看待东盟—中国关系的发展前景?您认为现在的东盟—中国关系在哪些方面面临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张副总理:自1991年东盟与中国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关系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及突破。2003年,中国是东盟所有对话伙伴中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是东盟第一个对外自贸协定,也是中国第一个区域性的自贸协定。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是东盟四大战略伙伴关系之一。双方在多个领域里合作频繁。经济合作更是取得了卓越成效。过去十年里,中国—东盟贸易额增长了近八倍。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此外,东盟与中国在医疗卫生、文化、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

我们很高兴双方正在努力深化关系,也欢迎中国提出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建议。这有助于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同时,中新自贸协定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有效的开创者。我们也期待中新自贸协定的升级。我们赞成中国对东盟共同体建设的支持,包括对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下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更加一体化的东盟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竞争力、为中国及东盟创造更多增强商业互动的机会、促进人文交流、教育、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创意产业、媒体服务等领域合作。中国—东盟合作道路上充满共赢的机会。同时,双方也要有建设性地管理双边关系中的一些挑战。中国—东盟关系是多方位的,不能让任何一个问题主导双边关系。南海问题就是一个例子。2013年9月15日,双方在苏州举行的中国—东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上启动了南海行为准则的正式磋商。这体现了中国—东盟的关系愈发成熟,有能力在棘手的问题上开展合作。

展望未来,我期盼中国—东盟关系继续蓬勃发展,中国继续支持一个团结的东盟在开放及包容性的区域框架内的核心位置。东盟可为中美等大国提供和平而中立的交流平台。未来十年,新加坡将和中国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

猜你喜欢

新中双边合作两国
凤凰涅槃,“新中”重生
中越跨境旅游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升级路径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双边的视角
“一带一路”激发中小银行发展新活力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春秋时期公族与士夫之族的互补性——以鲁、晋两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