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外交的“实践智慧”——王逸舟的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两部曲评介
2013-09-07■李滨/文
■ 李 滨/文
【作者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际政治经济学)首席专家】
什么是“实践智慧”(phronesis),通俗地说,就是不受“本本”约束,不按“经验”办事,依据变化的形势,遵循责任伦理原则,引导人们行为时把正义、智慧和适当性统一起来的知识。它强调审慎而变通地行事,但不失之原则;与“科学化知识”(episteme)引导人们机械复制不同,它强调情形不同下的变通;与“技术化知识”(techne)引导人们只追求结果而不顾道义不同,它注重坚守道义中的审慎。
“实践智慧”既适用于个人交往,也适用于国家的外交。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实践智慧”,或给人以严肃僵硬的刻板印象,让人敬而远之;或给人以功利圆滑的世故形象,让人畏而避之。国家在外交中缺乏“实践智慧”,或生硬而无法沟通,缺少灵活与妥协,常常在国际舞台上做“NO先生”(如前苏联);或精于现时利益盘算,多变而骑墙,在国际关系史中留下“不贞的妻子”污名(历史上的意大利)。
在当下,中国如何结合自己的国情国力,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现实,促进自己的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目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而且全面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但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世界大国。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国际关系史上的挑战旧秩序的新兴大国(如历史上的德国与日本),也不同于传统的力求变革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社会主义大国(如苏联);它既是国际经济体制内的参与者,又是世界政治体制中的“他者”。这种全新而又复杂的身份,往往面临着多种挑战,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如何主动积极地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话语和环境,不论从确定国家对外的大战略,还是在处理具体国际事件技巧上,中国都急需“实践智慧”。
近年来,北京大学王逸舟教授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探讨中国“创造性介入”世界事务的著作(《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就是探索中国当下外交“实践智慧”的新作。书名《创造性介入》揭示了两本书所体现的探索“实践智慧”的特色,正如作者在两本书引言所说的,研究中国创造性介入,目的之一是“拒绝成为习惯思想和做法的囚徒”,研究的路径是“遵循‘实践第一’的哲学”。
如果说《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创造性介入第一部)更多地分析总结中国外交官在具体应对国际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智慧”(八个案例),引导人们应用“实践智慧”,创造性地思考对中国关系重大的四个重要议题(台海中程构架、中日美关系、南海问题和中非关系问题),那么《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创造性介入第二部),更多的是探索宏观战略性的中国外交的“实践智慧”,即怎样扮演好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之角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角色变化的历史为线索,着重分析了中国经历改革开放后,成为世界新兴大国所面临的七种挑战,强调了创造性应对这些挑战的迫切性。并且以中非关系切入点,作者分析总结了中国对非外交中已经展示出来的“实践智慧”;同时根据非洲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作者提出了加强中非关系的新思路、新举措。这些新思想、新举措无不体现出“实践智慧”的特点。最后,该书以欧洲人如何塑造全球角色为蓝本,通过借鉴其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如何应用现有的软硬实力,结合变化的国际局势,创造性地塑造自己的国际话语,扮演好全球大国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新观点、新思路。虽然,这些观点与思路只是一些探索,但这种探索无疑体现了“实践智慧”的要义。
无须讳言,当下中国的外交面临着不少批评与指责,其实,目前任何一个大国的外交都会受到来自内部的基于“科学化知识”和“技术化知识”的批判。这是一个开放而民主社会的特点。从政者要有听“刺耳话”的雅量、从容与自信;另一方面,批评者应该善用民主的权利,使自己的批评理性、中肯与专业,成为建设性的批评者。王逸舟教授的《创造性介入》两部曲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它在肯定中国外交具有的“实践智慧”的同时,也在探索进一步挖掘中国外交“实践智慧”的空间。因此,这两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外交的人去认真地读一读,使我们对中国外交的认识更全面和理性。
最后,期待着王逸舟教授在创造性介入第三部中为中国外交挖掘出更多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