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中有效心理的达成试验

2013-09-06洪素萍

化学教与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苯酚心理教学

洪素萍

(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江苏 南京 210019)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探究——如何让学生接受自主学习并落实到行动中,兵法曰“攻心为上”,我尝试从心理环境入手,发挥学生的内在驱动,达到有效投入。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环境是指在自主学习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要想达到有效心理,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充分挖掘展现演绎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尝试,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的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降低前课要求,激发内在驱动,克服等待心理,主动循序渐进

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只是靠抢记一些简单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到了高中发现化学越记点越多,越来越乱,学习极不适应。他们始终在等待,“你教我学”的模式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让他们自主学习,首先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行为上自然没法跟上。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往往成为空话。事实上,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思维构建、模型构建、知识迁移、综合分析等能力,不是靠简单的记忆。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不认真研读课本,埋头于习题堆里,求量不求质,收效极低。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

在高二第一学期,我们学习的是《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这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我不想开始就把他们吓跑,而是正确引导,逐渐渗透,教给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消除学习中的忧虑心理。我用了以下三部曲,循序推进。

第一步:初学阶段,前课要求很简单,只是让学生看看书,完成书后附带的习题,不给学生太多的思考问题,而是通过课堂的一些基础知识、概念讲解,借助于有机物结构模型变换同分异构体,让学生在宏观的、可见的、可操作的模型中体会有机物的变幻莫测和丰富多彩,形成强烈的探求欲望。借助于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让学生感觉有机物并不陌生,而是触手可及,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等到学习“烃的含氧衍生物”时,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借着这股东风,我就可以设计较高要求的自主学习目标了。以“框架性问题”作为支柱,即对主要或重要的教学内容,用对本节知识起到提纲挈领、引导教学路向的问题。例如:在“苯酚”的课前自主研习中,我给学生预设了以下问题,希望学生借助课本研读,查阅教辅,网络搜索,讨论交流等手段,完成这一新课的学习。

问题如下:

1.苯酚沾到试管中如何洗涤?

2.苯酚沾到皮肤上如何处理?

3.苯酚溶液能不能使石蕊变色?说明什么?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说明苯酚具有什么性质?

4.苯酚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或通入CO2有何现象?说明 HCl、H2CO3、C6H5-OH 的酸性强弱如何?

5.苯酚钠溶液中通人CO2的量多少对产物有何影响? 试分析 H2CO3、C6H5-OH、HCO3-的酸性强弱如何?

6.乙醇和苯酚分子中都有-OH,为什么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

7.苯酚的结构中有苯环和羟基,对比苯、甲苯、醇、苯酚性质的差异,有何启示?

8.不 用 任 何 试 剂 鉴 别 :C6H5-OH、C2H5-OH、NaOH、FeCl3、AgNO3、KSCN 六种溶液。

9.如何鉴别苯和苯酚?

10.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11.如何分离苯和苯酚?

12.设计处理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流程图。

13.通过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医院常用的“来苏水”的成分是什么。

14.调查家用药皂中一般都掺入了什么物质?并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紫红色)药皂中是否有苯酚存在。

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思维含量愈来愈高,学生欲罢不能。在课前学生就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课上我几乎没有费太多口舌,连演示实验都由学生抢着做了,而且还强调了注意事项,成效显著,学生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第三步:通过一两个月的连续试验,学生不再等待,甚至是迫不及待,主动探究蔚然成风。到“有机合成”阶段,学生在前课自主预习后,已经能各自设计问题,互相考查自主学习的情况,然后小组汇总,课上交流,肯定了自己和他人,思维产生了碰撞和交融,提升了信心。到此,学生在心理上完全接纳自主学习,从中得益匪浅。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的“有机模块”学习不但扎实有效,而且到将来高三复习时也不用费那么大劲。过去每到高三一轮复习时,对学生来说,有机就像是没学过一样,得重起炉灶,费时费力。相信,未来一年中我们的高三化学复习会因现在的自主学习而收获成效。

二、激发课堂心理,敢于捕捉问题,主动参与探讨,提升学习信心

艾森伯格等的习得性勤奋原理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境状态,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成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心理环境。尊重—真诚—理解,这是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也是师生情感的共鸣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我们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含糊其辞,草草收兵,不要有那种师道尊严的心理在作怪,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不是神,要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学生不会因此瞧不起老师,反而会感觉老师很诚实,他们也会诚实地待你的,这是一种亲近心理,这会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调控学生学习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能让学生解除心理戒备,轻松愉快地自主探究,效果自然良好。

诚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通过带动整体,提升个体。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技巧,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学法指导,给予心理调节,使学生有机会发现自我,提高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要让学生“会学”。我从不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我都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学好。当他们学习知识、回答问题,总结归纳时,都给予相应的激励。即使问题一时回答不了,我不会让他们难堪,多激励,多点拨。我会让他们一起探讨,拨开云雾见青天,而不是以为我硬塞给了他们答案。及时发现和尽可能多地找到他们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且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自然会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课堂参与心理被大大激发,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同时,教学双方都要能机智地捕捉课堂的生成性问题。老师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提出来了,老师事先也没有预设到这样的问题,还可能与新科技新发明有关系,可以大家课后分头查找资料,共同探讨,与学生共成长,甚至下次课上不是老师来解答,仍然让学生来解答,这就让学生养成二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有人说:最好的“学”是“教”。我们要努力让学生都能自己教自己,教别人,成为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的“教师式”学生。这绝不是一种愿景,它完全可以并且已经在相当多的教学场景中成为了现实。在这样一种场景中,我们的学生何惧之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原动力必然被激发,学习参与度、自信心会大大提升。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善不善于让学生去做。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完全可以很好地达成。

例如:在选修四“盐类水解”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设置多台阶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逐步消化,最终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而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自己设计了以下问题的探讨:

1.向 25mL0.1mol/LA 溶液中逐滴滴加 0.1mol/L的B溶液,作出下列实验中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曲线图,并分析各个阶段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组别 A B第一组 NaOH HCl第二组 NH3·H2O HCl第三组 NaOH CH3COOH第四组 CH3COOH NaOH第五组 HCl NH3·H2O

2.0.1mol/L 的下列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元素守恒、质子守恒)及浓度大小:

(1)CH3COONa (2)NH4Cl (3) Na2CO3或 Na2S

(4)NaHCO3或 NaHS (5) NaHSO3

(6)NaHSO4(7)(NH4)2CO3

3.浓度均为0.1mol/L的下列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元素守恒、质子守恒)及浓度大小:

(8) CH3COOH、CH3COONa;(9) HCN、NaCN;

(10) NH3·H2O、NH4Cl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全员参与,互帮互教,让学生现身说法,达成共识,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这些问题是历届学生纠缠不清,为之头疼不已的。但他们能够及时理清关系,高效提升,化腐朽为神奇,令我惊喜不已!

三、课后交流指导,调节期待心理,关注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改变目前的竞争现实,但我们绝不可以暗地里给学生贴标签,20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考,每年都有意外的惊喜。就在刚刚过去的小高考中,我班有位同学意外地取得4A的好成绩,让所有同学和老师都惊讶不已,一连在网上查了三遍成绩,却还有人不敢相信。因为在复习检测中他一直都成绩平平,偶尔会有一个A,考前的一个月左右,我找他聊天,了解他的复习情况,他觉得自己可能拿不到A,我只是鼓励他:拿不到A就拿B,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因为如此,他没有过多的心理压力,只是按照要求和意愿去复习,获得了最好的收益!

曾经有位老师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功利的目的,往往是通过非功利的手段而达成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一次考试的分数。自主学习是一个相对艰巨且漫长的历程,希望从早开始,从娃娃抓起,希望中国的教育有一个质的转机。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更要全面育人。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必须了如指掌,工作方法讲究策略。多多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对自己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勇于做自我批评,及时与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许多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是从心理素质教育中找到便捷可行、高效的方法的。何况我是班主任,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带动一个班级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其他任课老师修路搭桥,全面辐射,开花结果。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蜕变,我们尝试一点点地改进:从形式到内容,从课外到课内,从课本到教学案,从陪同到跟踪,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试图达到渐入佳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郑希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包春华.基于学生主动对话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J].化学教学,2013,(4)

[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

[5] 钱焕琦,刘云林.当代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8

猜你喜欢

苯酚心理教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心理感受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负载型催化剂(CuO/TUD-1,CuO/MCM-41)的制备及其在一步法氧化苯合成苯酚中的应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4-(2,4-二氟苯基)苯酚的合成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