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构建探析

2013-09-06陶陶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体系

陶陶

(山西财经大学 华商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健全,注重新生适应性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将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提升思想素养起到积极作用。现如今,各高校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在新生适应性教育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构建并完善一个系统、科学的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对新生进行阶段性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高校在每学年初开展的一项 “常规工作”,名目各异的校纪校规培训会、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专业指导讲座等活动均是这一工作的具体体现,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显现出诸多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形式单一

大一新生是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群体,刚经历过高考又对大学生活抱有幻想,其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往往是既自信又自卑,既孤独又恋群,既好奇又厌学,既热情又敏感。传统的强制性“我教你学”、“我要求你配合”模式已显得不合时宜。“左耳进右耳出”、甚至教育内容无法进入耳朵的现象就难免发生。[1]据调查,当前国内高校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开展校纪校规学习会,组织各类专业性讲座、集中放映电教片、印发宣传资料等,一成不变甚至是敷衍了事,未能与信息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教育形式古板单一,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内容系统性缺乏

当前,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是学校概况、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的学习与介绍几方面。首先,模式传统,形式化严重。沿袭以往固有的新生教育内容,既没有与时俱进,又不能开拓创新,更加不能充分考虑到新生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与实效性差。其次,实践效果不佳。如何进行适应性教育,怎样进行适应性教育,往往是由基层学生干部依据自身工作经验或积极程度自行决定,任意性严重,重视度不够,缺乏全方位的系统性内容体系。

(三)资源整合不足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是影响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应该是组织有序、施教认真、长期持续、步骤紧凑的系统过程和教育活动。然而,目前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存在脱节的现象。[1]一方面,在人员分配上,适应性教育人员参与的随机性强而且教育要素间分工不明确,教育目标不统一,导致各教育要素间彼此合作不协调,力没有往一处使,犹如一盘散沙,事倍功半,从而教育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上,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系统的人员在组织开展,学校没有制定统一的适应性教育基本实施方案,没有安排专门的牵头部门,校方各个层级间缺乏相互沟通、支持与配合,各个行政学院间也互不干涉,各自领会、各自为营,导致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更多的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

(四)理论研究较少

据调查,当今各高校在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时,主要着眼于具体事物的处理,就事论事的同时忽略了一些具有全局性、导向性、深层性、战略性的问题,对具体情况的相关规律缺乏抽象与把握,没有注重理论品质的挖掘,没有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重大理论成果。另外,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内容并根据相应结果来反映学界对于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关注情况:笔者用 “新生适应性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全方位检索,共有98条结果;用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有3条记录。由此可见,在 “新生适应性教育”特别是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构建”这一问题上,学术界研究较少,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新需求。

(五)教育效果不佳

教育效果不佳、教育未落到实处是当前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给广大师生带来的普遍印象。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当前国内各高校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教育实践中混淆 “新生入学教育”与 “新生适应性教育”二者概念。学生不能明确界定二者的区别,甚至将二者等同看待,是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未落到实处的最直接体现。实际上,二者区别明显,“新生入学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专业等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教育时间集中于入学前几个月,而 “新生适应性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教育时间弹性大。

第二,当前高校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的力度不够,主要实践手段如给新生印发宣传资料、对新生进行强制性理论教育、象征性开展师生经验交流研讨会等,实践时间短,形式化严重,最终导致新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体系构建

针对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具有周期性、系统性、科学性的适应性教育体系 (见表1)。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指录取结束至新生报到前这一时期,学校可以通过邮寄宣传教育材料、创建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等方式,将教育时机前移,这有利于让新生提前做好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必要准备。

一方面,校方应建立力量强大、组织完善、统一有序的 “指挥——执行”体系,该体系由学校党团委、校教务部门统筹领导,要求各个相关部门配合并监督,自上而下地进行人员培训,最后交予各学院贯彻实施。

另一方面,校方统一于开学前向新生邮寄学校宣传资料,并且开通专门的新生交流网络,将新生需要知悉的材料公布在网页上,网站内容应涉及学校简史、报到导航、专业设置、学习方法介绍、心理问题解决策略、在线答疑等内容,提示同学浏览学习。开通热线电话,全面而多渠道地为新生服务,从而达到在新生报到前进行适应性教育的目的。

表1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是大一整个学年,通过集中教育与持续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会议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思想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教育活动等多元化的教育手段,紧密围绕学生需要,精心设计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

1、集中教育与持续分散教育相结合方式[2]

事实证明,绝大部分新生并未能在开学初期就完全适应角色的转换,尤其是在心理上无法顺利实现过渡,这就与学校企图在开学前几周就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传统相矛盾,一系列由于新生适应性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新生适应性教育周期应拓展为整个大一学年。只有坚持短期集中教育与持续分散教育相结合,才能更持续、更全面、更有效地为新生提供帮助。

2、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手段[3]

新生多是90后的一代,这一代人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反对教条,崇拜新潮。面对这样特殊的群体,传统的教育手段,如照本宣科、硬性教学等都表现出无能为力,只有开创新的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才能更好的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例如,举行报告会、交流会、等政治类活动;开展演练、调查等实践类活动;策划演出、竞赛等娱乐类活动;倡导写心得、谈理想等思想类活动;组织班级文化展示、班级学风建设等文化类活动等,使新生适应性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3、科学、系统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

科学、系统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使得新生适应性教育目标规范化、具体化,是全面实现新生适应性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要求以学生具体需要为核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个性、把握共性。只有设计出科学、系统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才能确保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才能提升教育活动的规格质量。

(1)军训教育。军训是每个大学新生大学生活的开篇环节。开展新生军训活动对于增强新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牢固树立国防意识,培育民族精神,锻炼意志和毅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4]

(2)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其教育应全面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5]迎合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高度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指引青年怀抱更远大的理想信念,保持更坚定的政治意识与民族意识,树立更积极地价值取向,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3)校史校情教育。每所高校的校史校情是该校最重要的软实力,即核心竞争力。高校的校史校情主要包括办学历史、办学思想,校风、学风和教风几方面。[6]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及其言行。校方可以组织一系列活动向学生展示校园文化,例如、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召开主题演讲、举办校史校情知识赛等,用深厚的校园文化感染新生,加深新生对母校的认识,增强新生的归属感。

(4)校纪校规教育。校纪校规是符合学校教学原则,维护学校教学秩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与道德品质的一套强制性规约。校方应在新生入学时,就引导其共同学习并遵守校纪校规,让学生意识到校规校纪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保障学生安全的有效手段,遵守校规校纪应成为学生的习惯而不是负担。[7]

(5)安全知识教育。安全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为避免出现各类安全事故,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强调 “安全知识”是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必不可少的内容。强调“安全知识”可以有多种方式,笔者建议,应通过一个个生动翔实且具有震撼效果的案例,将大学校园中日益凸显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以及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的现状向学生阐述,深度剖析事故发生的各方面原因。结合教育篇宣传、文本资料宣传、口头宣传教育等方式介绍大学生身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着重强调针对不同安全隐患采取的预防措施。

(6)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对过去的高中生活感到留恋,另一方面,他们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在全新的环境中,他们离开了父母亲人的照料,遇见新的老师同学,面临不同的生活模式。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他们不知所措,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8]

(7)健康知识教育。据统计,每年秋季入学后11至12月份,是各种传播性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危害大学生健康的常见疾病主要有麻疹、风疹、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常见病的相关原理以及预防或治疗措施,提醒同学们注意个人卫生,从而减少疾病给新生带来学业、心理、经济上的负担。[9]

(8)专业学习教育。专业学习是绝大多数新生最渴望了解也最困惑的问题,各学院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或交流会等形式着重进行对新生的专业学习教育。教育内容可涉及专业特色、社会定位、就业前景、人才培养计划、师资科研力量、课程设计与学分分布等信息,旨在使新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发展方向、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新生往往无法清楚规划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容易产生恐惧感并感到焦虑无助。针对这种现状,学院相关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对新生实施职业意识启蒙,并指导其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切实解决新生的困惑,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应激烈的求职竞争,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

(三)反馈阶段

反馈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第一学期,通过辅导员摸查、问卷调查、个别谈心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大学生活面面谈,全方位掌握新生适应性情况,弥补不足、总结经验和理论研究。

1、辅导员摸查

一方面,以宿舍为单位,建立 “辅导员——宿舍长”摸查小组;另一方面,通过与校方心理咨询中心联合设计调查问卷并展开调查,对大一整个学年的适应性教育成效进行全方位摸查,找出问题,分析成因,逐个解决。

2、个别谈心

对于一些仍然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学生,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主题、把握时机、选好场合、确定方式,开展个别谈心,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训练:如对于一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开展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驾驭生活的能力;对于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给予尽可能多的关心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集中讨论

通过摸查、谈心,辅导员对前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在科学的反馈机制及调研制度指导下,定期召开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会对 “适应性教育成效”进行讨论并改进,以期为进一步完善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提供宝贵意见。

三、改革后的预想效果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周期性、系统性、科学性,完善了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克服了在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过程中显现出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系统性缺乏、资源整合不足、教育效果不佳等弊端。

(一)创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笔者尝试突破高校传统的 “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构建”思路,提出将 “新生适应性教育时间前后延伸”的理念,规划出 “录取结束——大二学年第一学期”的生命周期,丰富并提升了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了 “分阶段——多途径”的教育形式,与信息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克服了当前教育形式古板单一的弊端,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配合。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体系科学、内容系统。在充分考虑新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将军训教育、理性信念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九大方面内容,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融入对大学新生的教育中,使得适应性教育的目标得以规范化、具体化,确保了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提升了教育活动的规格质量

(二)健全完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管理体制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构建有赖于高校各层级之间的密切合作和联系。体系中资源整合、贯彻执行、实践反馈等环节的完成程度如何,收效如何,取决于高校层级工作链的运行模式。团结紧密、组织有序、施行有法的高校层级执行体系对新生适应性教育所带来的成效有正面催化作用。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建成与完善也促进了高校体制的健全以及人员优化。首先,体系突出高校各层级间的职能联系,增强其整体性与凝聚力,有利于高校和谐;其次,体系的长期施行使各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工作内容更加具体,有利于对工作人员进行准确职能定位,合理分工,避免管理体系人员冗杂,工作重复,劳动力浪费等弊端;再次,借鉴体系的实践经验,可促进一系列的高校其他方面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积极推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执行

针对当前高校在新生适应性教育效果不佳的情况,笔者将教育时间前移,在准备阶段就建立力量强大、组织完善、统一有序的 “指挥——执行”体系,该体系由学校党团委、校教务部门统筹领导,经过科学研究、制订统一基本实施方案,各学院 (系)党总支依托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并在教育实践中调动新生的参与性,使新生适应性教育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积极推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执行。

同时,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会的形式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研讨工作方法的平台,也为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多种形式积极听取来自基层学生工作系统的意见,在掌握新生适应性教育开展动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完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论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是笔者在近几年参与校方新生适应性教育实践及参与省级课题 《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经验中,针对新生入学时所产生的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形成的。它能够及时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引导和预防,有效帮助高校管理者解决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该体系在施行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适应性教育的时间前后延伸为由录取结束至大二学年第一学期,生命周期较长,这就需要能保证始终吸引学生及工作人员的注意,避免其产生懈怠心理需;又如,当今大学生多为90后,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相对复杂,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强,对适应性教育体系接受程度各异,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避免其产生抵触心理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深入探讨,对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进一步修订及完善,在施行过程中规避其风险。

[1]林细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 [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毛敏.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 [J].文教资料,2010(7):165.

[3]张永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研究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215.

[4]王霞娟.凸显时代特征 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12.

[5]孙小垒.当代中国发展观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李昌祖.高校校史校情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 [J].思想教育研究,2010(6):87-88.

[7]许璐璐.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法制教育的思考 [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62-63.

[8]陈俊松.大学独生子女新生的心理冲突与适应期教育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67.

[9]潘宏.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大学新生逆境心理探析 [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233.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体系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重获新生 庇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