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优秀运动员参赛节奏的选择与控制

2013-09-06高玉花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竞技状态竞技次数

高玉花

目前各类各样的体育竞赛越来越多,运动员参赛的机会与选择越来越丰富,运动员参赛问题成为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和体育生涯的重要因素。有些运动员自己尽可能参加所有比赛,有些运动员被迫参加国际国内单项协会指定的所有比赛,也有些运动员热衷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参加资金较高的比赛,出现了优秀运动员一般赛事揽金、重要赛事失利的现象,也存在“以赛代练”对“以赛带练”的误读。那么,运动员如何选择参赛?每个阶段参加比赛的次数、密度、等级、强度和目标等都有什么要求以适应当今运动成绩极值化、专项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竞技体育?笔者试图作以下解读。

1 参赛节奏概念的界定

节奏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1]现在节奏被应用于各领域,延伸到人们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指行为进程中,影响人们工作强度和行为表现的各个因素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参赛节奏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参加比赛的频率,包括运动员一定时间内参加比赛的次数、密度、强度和目标等。

2 赛事分析

2.1 各运动项目比赛设置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成绩值极化特点,目前各单项的比赛越来越多。有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各单项锦标赛、大奖赛、系列赛、职业联赛、积分赛等等。这些赛事基本呈周期性特点,即每隔几年举办一次。从时间上分析:奥运会田径赛事每四年举行一次,通常安排在奥运年的八九月份;世界锦标赛每两年或四年举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当年度的八九月份;世界系列赛通常安排在每年度的六至九月份,周期较长。亚运会和全运会比赛根据举办城市的情况,日期安排较为灵活。国内联赛会根据每年其他大赛的情况作一些微调,一般集中在年尾和年头,其他赛事一般安插在一至三月份。

2.2 各运动项目比赛安排战略

运动项目比赛可分为四种类型: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竞技性比赛每个大周期安排一至二次;训练性比赛多安排在准备期后期及比赛期前期;检查性比赛多安排在重大比赛前;适应性比赛多安排在重大比赛前[2]。商业化、产业化、职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各国运动员在参赛选择上表现出重商业性赛事,轻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比赛的特点。而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奥运争光计划,在赛事选择上首先确保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比赛的运动成绩,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赛事进行取舍,包括对国内职业联赛的赛制做出适当调整。

依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借鉴田麦久按目标分类的比赛分类体系,将奥运会、世界锦标赛视为竞技性比赛;世界性系列赛因其奖金高,竞技水平高,如果不与奥运会和世锦赛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视为竞技性比赛,如当年有奥运会或世锦赛则需做必要调整,视作大赛前的适应性比赛,选择性参加几站,且需要对参赛次数、强度、密度和目标都做细致规划;亚运会和全运会视为竞技性比赛;国内联赛其他赛事可作为检查性比赛和训练性比赛,视为全年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 优秀运动员参赛选择与控制

3.1 赛事选择与控制的原则

3.1.1 竞训需要原则 竞训需要原则是指根据训练和比赛的特点以及竞赛的需要,充分发挥训练和竞赛的训练作用,科学安排运动员参赛的原则。训练和比赛是性质不同的两项活动,训练代替不了比赛,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需要“转移”运用。而比赛本身具有训练作用,且比赛中的经验与能力可以直接应用到其他比赛中,即比赛本身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对创造优异运动成绩非常必要。许多研究表明: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需要多次比赛的历练。所以,运动员在重要比赛前为检验训练效果、增加训练强度、提高比赛能力及比赛经验需要参加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比赛。

3.1.2 重点突出原则 重点突出原则是指运动员按照赛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程度区分各种比赛。一段时期内将参赛目标锁定在核心赛事,在保障完成核心赛事任务的基础上,应考虑安排运动员参加其他次重要、一般和不重要的赛事。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保障核心赛事的主导作用,其他赛事不会对核心赛事造成消极影响。

国家体育体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国家综合实力和专项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核心赛事的确定。一般核心赛事简单而明确,例如中国实行“奥运争光计划”,毫无疑问核心赛事就是奥运会,所以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在此前提下,运动员可以考虑参加世锦赛、世界杯、联赛等,甚至将这些赛事作为训练的强化手段,服务于奥运会。

3.1.3 适宜原则 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应选择适宜次数、强度、密度、目标的比赛。田麦久认为:“人体不能承受过量的比赛,比赛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数量”[3]。郑晓鸿也曾谈到:“年度参赛次数不是越多越好,不同项目年度适宜的参赛次数及合理的年度周期训练安排是保持和发展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有效方法,是保证运动员在年度最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根本途径”[4]。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越多,机体的适应性越强,运动员参赛能力也就越好。但当参赛太多,或参赛调控不力,会出现竞技状态转移失败,错失重要比赛的问题;如果参赛太少,运动员则会难以适应大赛要求,竞技状态和参赛能力减弱。只有参加水平相当的赛事,才能发挥出较高的竞技水平,表现出较好的竞技状态。

3.1.4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运动员根据专项制胜规律、运动员个体情况和运动队的战略安排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安排参赛的原则。专项不同,竞技能力结构不同,专项制胜规律不同,运动员参赛选择就呈多元性特点。如有些运动员用10多秒一跳一跃就完成比赛获得冠军,有些运动员需要足足打够30场比赛才能收揽金牌。前者比赛恢复期短,后者则需要较长的时间用以恢复,自然前者可以考虑多参加几次比赛,而后者则不宜连续参赛。

3.2 赛事选择与控制的依据

3.2.1 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 运 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阶段不同,其参赛任务不同。田麦久认为:“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比赛的次数较少,但比赛项目的范围较广,而在转向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比赛项目较多,而且项目也渐趋集中。”[5]。对于处于竞技能力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前期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上升期,运动员应多参赛,以为了丰富比赛经验,提升比赛能力;处于最佳竞技阶段后期的运动员,其竞技能力处于下降期,运动员要慎重参赛,选择重要性和必要性强的赛事参赛,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恢复与调整。

3.2.2 专项特异性 参 赛专项不同,对运动员参赛节奏的要求不同。竞赛强度较大的项目,参赛的运动员相对少,竞赛强度小的项目,参赛的运动员相对较多。如球类竞赛,运动员需要完成30场左右的比赛,这样的竞赛,运动员的身体能量消耗大,需要较长的恢复期。跳跃类和投掷类项目的运动员身体能量消耗小,运动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恢复就可以参赛。

3.2.3 国内赛事发展状况 大 多数运动员,实际可能参加的是国内举办的各种赛事。所以国内赛事举办情况及赛事规格水平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整体参赛情况。如游泳项目年度重要的三大赛事:上半年的冠军赛、下半年的锦标赛、年底的全国短池锦标赛,这与国外许多国家一样,但一般性或非重要性比赛仅有冠军赛前的区域达标赛。比赛类型单一,比赛规格层次不清晰,总体举办比赛少,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当然会少。

3.3 赛事选择与控制的方法

3.3.1 赛事分级 根 据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比赛的规格水平,将各类比赛划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不同级别的赛事作用不同,运动员根据需要有目的性的参加各级别赛事中的几项。赛事分级情况见表1。

表1 比赛等级表

(1)奥运会和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重大比赛。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代表着竞技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视为最重要比赛,各国都比较重视。为确保这类赛事圆满完成,上至国家体育总局,下至各队各运动员都可以为此做赛事调整与让步——放弃、压缩,甚至取消一些比赛。在Ⅰ级赛事准备期,选择参加一些Ⅳ级或Ⅴ级赛事非常必要,因为对检验训练效果、增强训练强度、提高比赛能力、适应比赛节奏和竞技状态的良好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

(2)亚运会和全运会。亚运会是除奥运会外第二大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在亚洲范围内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全运会代表了各省市的体育竞技水平,关系到各省市的成绩与利益。这两项赛事竞技水平较低,运动员可将其视为重要赛事。

(3)持续时间较长的职业联赛。我国目前的职业联赛,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比赛场次方面都与欧美著名联赛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CBA联赛中,对于只参加常规赛的球队,比赛时间持续三个多月,而对于进入季后赛的球队则达到四至五个月。中超足球联赛虽然持续时间更长一些,但实际比赛场次也就在30场左右。在准备参加这样几乎连续不断赛程的比赛时,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比赛状态,并且能在持续时间较长的赛程中保持相对稳定。

(4)系列性“站式”比赛。目前不少竞技项目采用的是系列性“站式”比赛。其特征是每一站设置一定的成绩积分和奖金,积分用以运动员排名和重要赛事参赛资格凭证。各单项协会要求运动员全年必须参加,或自由选择其中若干“站”比赛,并按成绩积分排名,来决定是否获得参加年度总决赛的资格。各站比赛间隔时间不等。在田径、游泳、自行车、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中基本上都采用这样的赛制。

3.3.2 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的设置 奥运选手处于竞技水平的不同阶段,参加比赛的次数也不同。而处于同一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也是因人而异。运动员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比赛的要求合理安排每一年度的比赛次数。如果年度比赛次数过多,就会出现过度疲劳;如果年度比赛次数过少,就达不到运动员适应比赛节奏的要求。在确定年度比赛次数的时候,还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特征、竞技能力、运动年限、运动水平等各种因素,才能合理安排奥运周期参赛次数。如刘翔2001-2008年奥运周期年度参赛情况见表2。

表2 刘翔2001—2008年奥运周期年度参赛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刘翔2001—2004奥运周期年度参赛次数为11—14—18—20,逐年上升,遵循了奥运周期训练规律和竞技状态转移要求,使其2004奥运会问鼎冠军;而刘翔2005—2008奥运周期年度参赛次数为18—18—12—3,逐年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其2007年的伤病,仔细考虑不难发现,刘翔2005、2006年度参赛过于频繁,没有按照周期训练规律,导致伤病缠身,直至2008奥运会时都没能恢复。所以奥运周期参赛安排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综合考虑四个年度的参赛安排,其中一年的参赛不合理,都可能影响奥运会的运动成绩。

3.3.3 运动员参赛密度的设置 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物质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密度也可以引申为一个量与一个范围的比值,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简称,例如人口密度、磁通密度等(维基百科)。参赛密度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参赛时间所占的百分比,通常用参赛时间间隔表示。参赛时间间隔是体育赛事的间隔时间,包括了上一比赛的过渡期和下一比赛的准备期,反映了运动员的参赛密度。

任何状态的运动员都会遵循竞技状态形成规律,不可能永远保持饱满的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密度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参赛质量和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密度过密过疏对运动员都是百害无一利。如NBA98—99赛季,常规赛50场,集中在三个月内,赛程异常紧密,七天五场比赛,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球员的伤病增加,球员的状态下滑。

由于各个运动员参赛密度年度安排不一致,因此,每个运动员参赛密度随个人参赛目标而变。重大赛事年,运动员主要精力在重要赛事上。赛前安排一定密度的小赛,为重大赛事做准备,重大赛事结束后,一般处于休息状态,不再频繁参赛;没有重要赛事的年度,运动员参赛密度可适当紧密。运动员参赛密度与专项要求和运动员个人情况息息相关。不能用具体数字框定运动员的参赛密度,如专项比赛强度较低,运动员恢复时间较短,参赛密度可以适当大些。

3.3.4 运动员参加比赛赛事规格的选择 要想保持和提高竞技水平必须多参加高水平的比赛。参加高级别、高积分、高奖金比赛是优秀运动员目前的参赛趋势。从世界男女优秀运动员所参加赛事来看,年度80%的赛事级别都相对较高。如网球运动中要属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四大满贯)的级别、积分和奖金最高。因此四大满贯也成为网球运动员年度备战的重点。全年的训练以及每个阶段的赛事系列组合也都是围绕着四大满贯这个主要目标来安排。排球运动中,要属世锦赛、世界杯赛事级别最高,各国都积极备战。

3.3.5 运动员参加比赛目标的制定 研究表明,即使是竞技状态最好的运动员,也不能保证一年内的所有比赛都夺冠。所以,选择参加比赛的同时,对比赛目标进行控制非常必要。参赛目标包括以下几种:积分、资金、适应比赛节奏、增加比赛经验、提高比赛能力。运动员应根据自身情况,择优参赛,理性定位比赛目标。目标并不是起高越好。为了最高赛事的成功,目标需谨慎定位,循环上升。如刘翔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上取得个人最好成绩12秒88,对2008北京奥运会来讲,这个成绩表现的有些早,直接影响到他2008北京奥运会的表现。

比赛目标的定位可以遵循如下的强度曲线:奥运后第一年,比赛强度最低,比赛目标最低,甚至没有;奥运后第二年,比赛强度上升,比赛目标逐渐变大;奥运后第三年,比赛负荷达到最大,比赛目标要求增高;奥运后第四年的开始,比赛减量增加强度,使竞技状态在下一个奥运会比赛时达到最高点,从而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更优异的成绩。

4 小结

(1)参赛节奏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参赛比赛的频率,包括运动员一定时间内参加比赛的次数、密度、强度和目标等。

(2)优秀运动员参赛选择与控制的原则包括:竞训需要原则、重点突出原则、适宜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3)优秀运动员参赛选择与控制的依据为竞技体育发展奥运战略、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专项特异性和国内赛事发展状况。

(4)将各项赛事分级,是运动员择优参赛的第一步。奥运会、单项世锦赛、世界杯等赛事列为Ⅰ级;亚运会、全运会为Ⅱ级;Ⅲ级为各单项职业联赛;资格赛、区域性比赛、大奖赛、系列赛为Ⅳ级;Ⅴ为对抗赛,友谊赛、热身赛等。

(5)运动员参赛节奏应该根据专项特点、运动员实际情况和赛事安排进行调控。参赛次数、参赛密度、赛事强度、参赛目标都要适当制定,不能一刀切。

[1]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 郑晓鸿.高水平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3(2):95 ~99.

[5] 高玉花,张红松.论竞赛规则对比赛节奏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3):115 ~118.

[6] 王倩.世界冠军投掷运动员的比赛安排与竞技状态的变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9):46 ~48.

[7] 国家体育总局.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Z].2011-04-29.

猜你喜欢

竞技状态竞技次数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竞技精神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