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跑步的创新研究与实施
——基于推动“阳光体育”长跑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
2013-09-06马永红段金霞
马永红,邵 月,翁 颖,段金霞,信 伟
1 研究目的
大学生耐力素质30年来持续下降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体质的一个重要问题。项目枯燥、技术单调以及传统“绕圈”长跑的乏味方式,是导致青少年学生失去长跑锻炼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我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和耐力素质持续下降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学生参与长跑锻炼的兴趣,有效增强大学生耐力素质,是体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由于创新“花式跑步”以提高大学生的长跑兴趣、增强体质为目标,因此对创编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长跑形式与长跑文化,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意义重大。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对学生在“花式跑步”过程中的生理负荷进行监测,并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推动“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长跑锻炼现状及特点,创编系列“花式跑步”套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查找关于长跑的文献资料,由于“花式跑步”为本研究组自行设计取名,尚检索不到。
2.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对专业人士访谈的基础上,根据课题需要设计调查问卷。2010年1月及2012年1月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3 专家咨询法及访谈法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向体育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专家和教师进行咨询,确保问卷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卷初步完成以后,请专家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完善。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5.0分析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枯燥”与“极点”是影响学生长跑锻炼的重要因素
从表1、表2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中认为长跑对健身起重要作用的比例较高,占51%,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7.33%,仅有15%者认为一般,而6.67%者认为长跑不重要或者无所谓。说明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长跑锻炼身体的重要作用。
表1 学生对进行长跑锻炼对身体健康作用的认识
表2 学生参加长跑运动的时间
虽然极大部分的同学认为长跑对锻炼身体非常重要,但是仍然有高达80%的同学表示对长跑不感兴趣,只有近两成的同学表示喜欢参加长跑活动。这看似矛盾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其中对长跑不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单调乏味、形式单一,不能忍受“极点”出现时呼吸困难等不适感觉。仅无法忍受“极点”的学生达到35.33%,认为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的学生占32.67%,认为缺少同伴一起锻炼的学生占9.33%,认为学校不重视、缺乏锻炼氛围的学生占1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由于其它原因。任何一种锻炼方式,若仅仅是长期简单重复,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何况面对求新标异的青年学生。只有具有新颖有趣的活动,才能满足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同步需要。因此,创编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花式跑步”方法,是探索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途径的一种大胆改革。
表3 学生对长跑活动的认知程度
3.2 创新“花式跑步”的理论依据及背景
3.2.1 理论依据 “花式跑步”是以“12分钟跑”为基础,多人参与,由多种跑步技术组合、变换跑步节奏和跑动路线,通过跑步形式与方法的不断改变,并伴随音乐节奏的变换和技术动作幅度的变化,促使大脑神经的兴奋和身体更多部位肌肉参与,以激发学生长跑锻炼兴趣、达到提高耐力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长跑方式。
3.2.2 创编背景 长跑锻炼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健身方式,也是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传统的长跑“枯燥、单调、乏味”的特点,以及对“极点”现象的恐惧心理,导致众多学生“望而却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学生参与长跑锻炼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所以,创编“花式跑步”的基本思路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倡导长跑团队文化,以推动“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的长效开展为努力方向,以提高大学生的长跑兴趣为目标,进行创新与探索,创编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学生喜爱的“花式跑步”,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2.3 创编流程 准备工作——发动参与实验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方案——边实验边编排跑步路线和动作——练习和调整——选择和剪辑音乐——图像文字与视频制作。
3.3 “花式跑步”创新特点与分析
3.3.1 跑步素材丰富 本套自编的“花式跑步”套路,充分运用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运动规律,全过程总共12分钟。整个过程中运用到向前跑、后退跑、左右侧身跑、垫步跑跳、高抬腿跑、跎形跑、转身跑、两人互相绕身跑等多种跑步形式,中间穿插花样小跳步、跳踢步、随音乐变换跑步节奏及动作的幅度(变速跑)等。跑步图案采用分列式、并列式、缠绕式、从绕一个大圆变换到两个小圆再变换到四个小圆然后接成散点状分布的两人跳踢对转、小天鹅跳接两人交替互相绕身跑、迎面接力跑、三角形跑步、长方形跑步、波浪形跑步等多样形式。
3.3.2 跑步时效科学 遵循人体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由浅入深、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学生运动的生理曲线由低到高,波浪式地逐渐发展,再逐渐恢复。不同方向跑步姿势的改变,肌肉锻炼部位也较普通型跑步更加全面科学。
3.3.3 教学效益增加 大学扩招后,学生锻炼场地紧缺有限,已不能满足几万名学生的健身锻炼需求。“花式跑步”在规定的场地中往返折回(场地大小:20×10m2),班级之间互不干扰,实现了在有限的场地中让更多学生参与锻炼的目标。创编过程及组织实施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助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同时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师生相互理解与信任,从而达到了集体教育、快乐教学、快乐锻炼的学习目的。
3.4 “花式跑步”的实践研究与分析
3.4.1 “花式跑步”的实践步骤
实验仪器:秒表(测试心率)、计算机(Excel2003系统软件)。
步骤与方法:
(1)在受试者安静状体下,测三次10秒钟心率,取稳定值换算成每分钟心率。
(2)在受试者跑步过程中,定时测试,每两分钟测试一次,测量单位均为六秒钟的脉搏,换算成每分钟心率。
(3)运动结束后,受试者保持安静状态,测试运动后半分钟、一分钟、一分半、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前六秒钟心率,换算成每分钟心率后记录。
表4 “花式跑步”受试者心率一览表
“花式跑步”全过程受试者心率波动范围(如表1)在132~180次/分之间,平均心率是158±3.32次/分,最高心率是 180 ±2.77 次/分。数据显示,学生跑步过程中测试最低值出现在第一次测试,即开始跑步两分钟后,以后心率曲线总体上是逐渐上升(见图1)。六分钟时出现第一个心率波峰,八分钟时形成一个短暂回落,10分钟时达到第二个心率波峰,心率达到180次/分;完成休息五分钟后,基本恢复到安静心率,说明该运动负荷适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没有造成过度疲劳,符合正常的运动规律。
图1 “花式跑步”受试者运动过程心率变化曲线图
3.4.2 “花式跑步”教学实践结果评价 如图2调查结果显示,“花式跑步”在10个班级300名学生中进行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均得到了教师、学生的广泛好评。
图2 学生参加“花式跑步”兴趣调查情况图
高达89.3%的学生和90%的老师表示喜欢这一自创性跑步方法。师生普遍认为这种形式改革了传统形式学生绕操场跑圈的枯燥乏味的形式,提升了学生对跑步的认知,满足了跑步的欲望,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大学生肺活量及耐力素质持续下降,80%以上的学生对长跑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感兴趣。“极点”与“枯燥”是影响大学生参与长跑锻炼的第一因素。
(2)“花式跑步”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以其简单灵便、多种跑步技术组合、跑步节奏变换、跑步路线多变、跑步形式的创新以及对外界环境要求不高等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但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练习长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实践班级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
(3)“花式跑步”以其多变的花样转移了学生对长跑中出现“极点”时的注意力,减轻了跑步过程中“极点”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等难受的感觉,提高了学生对“极点”的耐受力,使学生在愉快中心肺功能得到较大的改善。
(4)“花式跑步”有效促进了学生团结协助能力。每一个团队在“花式跑步”创编和练习过程中,为了跑步动作协调的一致性和艺术性,团队所有的学生会很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切磋技艺,共同探讨和交流跑步过程中的心得。这不仅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更利于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花式跑步”不仅锻炼出了一批具有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的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锻炼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6)“花式跑步”的实践研究为校园“阳光体育文化”的形成增添了浓重的色彩。校园万人一起进行“花式跑步”将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
4.2 建议
一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改变了传统的长跑“吃苦耐劳、冲击极点、锻炼毅力”的思想传递认识;二是以强化长跑文化、长跑经典、长跑艺术为设计理念,创建大学生长跑团队文化,让长跑融入健身文化的同时,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教育、精神、科技、艺术、快乐、和谐);三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的专长、学校的地域特色等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发科学合理的长跑健身方法,为有效遏制大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现象提供新的锻炼途径和手段,也能使长跑这项古老的健身活动更加具有生命力和价值。
[1] 王哲广.心肺耐力锻炼与青少年身体健康[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38~42.
[2]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季谋芳,金育强,饶平,等.行为学视域下高样阳光体育运动效果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1):5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