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思考
——以江苏省为例

2013-09-06李加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考核评估

李加奎

1 问题的提出

据相关数据,1998年我国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80万,而2004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达420万,平均每年以40万人的规模递增。而与之相对应的高校,还是600余所并没有同比例增长,这不禁招致如下疑问:扩招后是否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在此背景下,2003年10月,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并且专门组织实施对于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以及各项专业的评估,同时履行质量监控的行政职能,且每年公开发布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此举旨在督促学校建章立制,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

目前,新一轮的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估工作已经开始,江苏省教育厅要求全省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苏发〔2008〕3号)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强化体育教学管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次评估检查,先网上评估,再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和召开师生座谈会,对工作开展不力、评估效果差的学校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评估标准依旧参照2008年10月《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试行)(本科)》(以下简称《标准与办法》)执行。本文就《标准与办法》中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属性进行探讨,以期江苏省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指标体系更趋完善、科学合理,评估工作更有可操作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使江苏省高校体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 网上评估的真实和有效性有待商榷

本次评估检查,先网上评估,网评不合格,该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就不合格。网评要求各高校体育部除了有自己的服务器、制作的网页等网上信息系统外,还必须有专门的网上评估服务器或在体育部服务器上另外分配一个网上评估区,内容基本与体育部主页大同小异。笔者认为,其实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和评估标准,从体育部网页的构架是否科学合理、有关信息是否及时更新、网络的维护是否畅通等方面也可加以评判,非要新建评估专区,既有造假的嫌疑,又有劳民伤财、画蛇添足之惑,容易让人产生形式大于内容之感。

3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混淆

研究考核指标可知(见表1),从“二级指标”的纵向看,“1.2课程内容”与“1.3课堂教学”位于同一列,要么“1.2课程内容”改成“教学内容”,要么“1.3课堂教学”改成“课程教学”;从“1.2课程内容”的横向看,“主要观测点”是“教学内容丰富、满足学生的需求”,其实看不出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有何区别。结合纵横向的疑问,说明编制者错用或混淆了“课程”与“教学”概念。

表1 考核指标与等级标准(本科)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普遍的解释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的观点是: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如今,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和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大课程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认可。课程应当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计划及其目的、内容、规范、份量和进程的总和[1]。简言之,课程论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如果把体育课程比作一场球赛赛前制定的方案(球场内外可能发生各种情况的预案);体育教学则仅仅是球赛进行的过程[2]。很明显,前者的外延大,后者的外延小,二者是从属关系。课内是教学,课内和课外两者之和才是课程。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面对“教什么”的问题先于“怎样教”的问题,因此,仅仅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是片面的,必须上升到“教什么”的体育课程理论高度上来。因此,表1中的“课堂教学”不太妥当,改为“课程实施”更贴切一些。“课程实施”是把新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

为此,除了课堂教学内容外,还应将体育课外的内容纳入进来,譬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节、校运动会、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阳光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真正做到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体育需求。因此,“课外活动”也应纳入“课程内容”(见表2)。

表2 考核指标与等级标准(本科)

4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内涵与外延混淆

课程结构主要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衔接、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它规定了课程体系组成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内容的搭配、比例关系等[3]。不论我们教授何种学科,都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触类旁通。

课程内容是指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4]。一般的解释为教材或学习活动或经验。目前,也有学者认为是三者的综合。高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为直线式排列,一门课程一次性开设完成,以后不再开设;而高校公共课程一般为螺旋式排列,一门课程在不同年级重复开设,只是深度和广度加大,高校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如: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和身体素质等项目,都是中小学教学中已经学习过的,但由于难度与中小学不相上下,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先导,课程内容选择的优劣决定了课程实施质量的好坏。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学校的实际条件和休闲社会体育接轨,以大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选择能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完成时,学生才有信心,有体育锻炼的愿望。体育课程内容的“标题栏”选择必须多样化,每个“菜单”可以采用“下拉式”,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同时,各高校通过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场馆设施和校园的地形地貌开设可以展示该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所有课程的选定和安排。它规定课程类型(必修、选修等),设立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顺序安排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所有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要求,它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5]。

因此,从外延来看,“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二级指标”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从属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只能二者取其一。同样,表1中的“课程结构体系”用词也不准确,编制者想表达的是“课程”的意义,一般多用“课程系统”或“课程体系”来表达,具体见表3、表4。

表3 考核指标与等级标准(本科)

表4 考核指标与等级标准(本科)

5 “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不匹配

笔者研究发现,考核指标中存在“二级指标”的外延之和小于“一级指标”外延的现象。“课程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课程结构”是解决“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问题”;“课程实施”是解决“怎样教,如何教”的问题。因此,考核指标中明显缺少了“怎样考核”的问题,即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或形成性与终结性或自评与他评等方法,对课程内容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探求改良的一种课程活动。没有课程评价,师生双方就失却了动力和压力,课程体系的其它要素存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就会像中学没有了“高考”,其结果难以想象。

课程评价亦非教学评价,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的外延,也包括后者的外延。仅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是片面的,教学评价通常是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量化的和终结性评价。尽管教学评价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但由于其内涵与外延的限制,难以反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动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以及对大学生缺少科学主义的人文关怀。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显然是不够的,就像其他学科的课外作业一样,必须依靠体育课程的课外部分来巩固、加强和提升才能得以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是一种自觉行为,且能坚持不懈,这才是体育课程的本意所在。因此,体育课程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且有别于体育教学评价,包含教学评价和对体育课外所有活动的评价,具体调整见表5、表6。

表5 考核指标与等级标准(本科)

表6 考核指标与等级标准(本科)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分析与评价列出了更合理、更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与同仁商榷。详细内容见表7。

表7 考核指标与等级标准(本科)

6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是为了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促进高校体育工作不断提高与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局看,高校体育评估工作为高校体育工作发展带来了契机,应当充分肯定评估的积极导向作用。但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不仅“标准与办法”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评估操作流程中也应避免走过场。现在评估由于习惯于将评估时间甚至评估专家组等信息提前告知有关高校,使得有的高校很早就着手准备,拼命弥补不够规范的地方,甚至不惜作假。 譬如:加班补齐过去三至五年的教案、试卷批阅等,这样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大打折扣。评估能否过关,最终还是看评估专家组的决定。所以,几乎所有学校为“迎评”都成立了专门的接待组,在接待上绞尽脑汁,考虑得细致入微,比研究课题还认真,使评估成了“学校领导作假、评估专家作秀”的走过场,从而失去了评估本来的意义。因此,高校体育评估制度只有从细节入手,由点到面,不断完善,才能真正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1] 李 加奎.关于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之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1~54.

[2] 徐 玉明,崔凯.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51 ~61.

[3] 施 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韩 丁.课“与健康课程”人文评价的核心价值[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1):58 ~60.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考核评估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评估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