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应面法优化红花刺槐色素的工艺研究

2013-09-05李秋凤王金亭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年2期
关键词:红色素面法刺槐

李秋凤,王金亭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刺槐(Robinia pseudoaeaeia L.)为豆科刺槐属(Robinia)的代表性植物,起源于美国,17世纪传入欧洲,我国于19世纪末从欧洲引人,故名洋槐[1]。红花刺槐[R.pseudoacacia L.f.decaisneana(Carr.)Voss.]是刺槐的种间杂种(R.pseudoaeaeia×R.viseose)安比刺槐(R.ambigua)的一个栽培变种,是近几年的引进树种,在我国南京、北京、大连、沈阳、上海、山东等地有栽培[2]。红花刺槐用于园林绿化,不仅具有吸附灰尘、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改善环境的作用,而且生长迅速、干形冠色美观,是良好的速生观赏乔木。宋立功等研究表明[3]:红花刺槐鲜枝叶粗蛋白含量为21.08%,高于沙棘叶粗蛋白含量4%,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无刺、适口性好,可以作为饲用树种广泛推广。在山东地区5月开花,花色艳丽,色素含量较高。文献检索表明,未见有关其红色素的研究报道。本文利用微波辅助技术提取红色素,并对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液比三因子进行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RSM)优化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从而为该色素的提取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仪器

TU1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722E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AR1140电子天平:美国奥豪斯;MG08S-2B连续微波处理器:南京汇研;RE-52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PHS-3C酸度计:上海雷磁;FD-1B-50真空冷冻干燥机:北京博医康;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刺槐红花:采于聊城市区,由聊城大学生科院黄勇教授鉴定。收集红花刺槐落花,风干、去杂、粉碎、过60目筛备用。

2 实验方法

2.1 色素的吸收光谱

称取1.00 g红花刺槐干花,以盐酸乙醇(0.1 mol/L HCl∶95%乙醇=1∶99,体积比)为溶剂,常温浸提 4 h,合并两次滤液,离心取上清,真空浓缩,0.1 mol/L柠檬酸水溶液定容至100mL,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00nm~600 nm范围内扫描,确定可见光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2 溶剂的选择

分别选择4种不同溶剂,按方法2.1实验,用722E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48 nm处测量各样品的吸光度。

2.3 单因素试验

称取1.00 g红花刺槐干花若干份,以盐酸乙醇作提取剂,分别在不同的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提取剂浓度、料液比等条件下做单因子平行试验,提取2次,0.1 mol/L柠檬酸水溶液定容至100 mL,用722E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48 nm处测量各样品的吸光度。

2.4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微波时间(A)、微波功率(B)、料液比(C)3个因素与色素提取产量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刺槐红色素提取工艺。通过Design Expert V8.0.6.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红色素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

应用改进的Fuleki方法计算色素产率,调节色素提取液的pH至3.0,稀释适当倍数后在535 nm下测定光密度(A535)值,按下列经验公式[4]计算红色素的提取产量(mg/g)。

式中:A535为色素在535 nm波长处的吸光度;V为一定重量的干花提取色素时的定容体积,mL;n为比色时稀释的倍数;98.2为花色苷色素在535 nm波长处的平均消光系数;W为干花的重量,g。

2.5 对比实验

称取1.00 g红花刺槐干花6份,1份~3份按单因素最佳条件提取,5份~6份用RSM优化的工艺条件提取,反复提取5次至无色,按方法2.4计算色素产率。

3 结果与讨论

3.1 最大吸收波长

刺槐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见图1。

图1 刺槐红花色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Fig.1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RFRP

由图1可看出,红花刺槐红色素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为λmax=548 nm。

3.2 溶剂选择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以盐酸乙醇(0.1 mol/L HCl∶95%乙醇=1∶99体积比)为溶剂,提取效果最好,作为后续实验的提取溶剂。

表1 溶剂选择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solvent selection

3.2 单因素试验

3.2.1 微波时间的选择

按盐酸乙醇、料液比 1∶30(g/mL)、室温、500 W 的条件,分别以 20、30、40、50、60 s的微波处理时间进行试验测吸光值(表2)。由表2可知,在40 s时吸光度值最大,说明微波处理时间以40 s为佳。

3.2.2 微波功率的选择

按盐酸乙醇、料液比 1∶30(g/mL)、室温、40 s的条件,分别采用 300、400、500、600、700 W 微波功率进行试验测吸光值(表2)。由表2可知,在500 W时吸光度值最大,说明微波功率以500 W为佳。

表2 单因素试验结果Table 2 Result of single factor

3.2.3 料液比的选择

按盐酸乙醇、室温、40 s、500 W的条件,分别以1∶20、1∶30、1∶40 、1∶50、1∶60(g/mL)的料液比进行试验测吸光值(表 2)。由表 2 可知,在料液比 1∶40(g/mL)时提取效果较好。

3.2.4 提取剂浓度的选择

按料液比 1∶40、室温、40 s、500 W 的条件,分别采用55%、60%、75%、85%、95%的盐酸乙醇做提取剂进行试验测吸光值(表2)。由表2可知,在提取剂为95%的盐酸乙醇时提取效果较好,后续RSM实验采用95%盐酸乙醇作为提取剂。

3.3 响应面法实验

3.3.1 响应面法实验分析

RSM分析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响应面分析实验及结果Table 3 Experiments and extraction yield of red pigment with Box-Behnken software

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表3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红色素提取产量预测值对编码自变量A、B和C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

Y=119.00+1.10A-1.91B+4.63C-9.86A2-

17.33B2-6.47C2-11.28AB-2.12AC-0.81BC对上述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

表4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with regression model

结果表明:模型是显著的(P<0.000 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77 4,说明该模型能够解释97.7%的变化,因此,可用此模型对刺槐红色素提取产量进行分析和预测。

3.3.2 红色素提取产量的响应面优化

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表3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所得到的二次回归方程的响应面及其等高线见图2~图3。

图2显示,等高线呈椭圆形,表示微波时间和微波功率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5-6]。在料液比为 1∶40(g/mL)时,微波时间与功率对红色素提取产量影响较大。微波能可有效提高色素的浸出率[7],适当延长微波处理时间或增加微波功率,可提高红花刺槐色素的提取产量。但微波能过大,提取温度过高,红色素变得不稳定,提取产量反而下降。

由图3可知,微波处理时间和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微波功率和料液比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相对固定时,在一定的料液比范围内,随着料液比的增大,红色素的提取产量有所增加。但料液比超过一定范围后,色素的提取产量反而下降,可能是料液比过大时,色素浓度下降,色素分子间作用力变小,其稳定性下降而容易分解,导致色素产量下降[8]。

图2 微波功率和时间交互作用对刺槐红花色素提取产量的影响Fig.2 Effect of interaction of the microwave power and tim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RFRP

图3 A/C交互和B/C交互作用对刺槐红花色素提取产量的影响Fig.3 Effect of interaction of the A/C and B/C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RFRP

3.4 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结果见表5。

表5 对比试验结果Table 5 Result of contrast test

由表5可看出,在优化条件下提取红色素,提取产量比微波辅助提取单因素最佳条件的提取产量高3.15%。

4 结论

用响应面法对红花刺槐红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的红色素提取产量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具有显著性(p<0.000 1),决定系数为0.977 4。由模型可知:在微波处理时间为40.65s、微波功率为491.57W、料液比1∶43.53(g/mL)的条件下,红色素最大提取产量预测值为119.934 mg/g,实际提取产量比微波辅助提取单因素最佳条件的提取产量高3.15%。

[1]赵梁军.刺槐新品种——无刺红花刺槐[J].中国花卉园艺,2004(9):40-42

[2]柳晨意,黄勇.国产刺槐属植物特性及其园林应用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169-12170

[3]宋立功,方志达,杨敏生,等.红花刺槐的饲用特性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6,21(2):149-152

[4]陈郑镔,刘剑秋,陈炳华,等.白檀果肉红色素含量测定及基本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8-12

[5]范龚健,韩永斌,顾振新.用响应面法优化红甘蓝色素提取工艺参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103-107

[6]王允祥,吕凤霞,陆兆新.杯伞发酵培养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89-94

[7]李巧玲,陈学武,李琳.微波强化浸取天然色素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2):49-52

[8]Dyrby M.Light and heat sensitivity of red cabbage extract in soft drink model systems[J].Food chemistry,2001,72(4):431-437

猜你喜欢

红色素面法刺槐
响应面法提取枣皂苷工艺的优化
刺槐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究
刺槐树
一株产红色素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色素性质研究
产红色素真菌Monascus sanguineus的液态发酵条件研究
刺槐造林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响应面法优化葛黄片提取工艺
刺槐无性系生态适应性差异研究
效应面法优化栀黄止痛贴的制备工艺
天然色素及红色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