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中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

2013-09-04赵鹏隋璐刘思琦刘阳阳杨园园

电影画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赵鹏 隋璐 刘思琦 刘阳阳 杨园园

摘要:作为未来国家综合国力象征的文化创意产业,显示着其蓬勃的发展活力,其中电影产业是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该文分析了我国内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的一些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电影产业 中国大陆高校 电影人才培养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997年英国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的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生产力,例如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日本的动漫产业占据市场份额和创造经济效益的一半以上,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

(一)从市场方面分析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中国所占份额还不到4%[1]。相比美国、欧盟这些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产业将具有巨大潜力。

作为一项重要文化产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截止到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第十年实现大幅增长,比2002年票房数字增长18.5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

(二)从盈利模式方面分析

对于我国大部分影片来说,票房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收入来源的过于单一会加剧我国电影产业的风险性。过度依赖以扩大市场规模为主要驱动的发展模式,许多影片在创作、营销、发行、放映等环节没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相对进口片,国产片的生存越来越困难。

(三)从整体人才方面分析

近几年来,影视国内市场票房已连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促使影视产业广纳贤才。当前,我国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失衡现象。如北京电影学院和高校电影专业毕业生数量和规模无法适应电影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的人才需求,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虽然目前全国影视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但总量依然不足,而且某些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尤其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高层人才更加紧缺。

二、中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国内现状,不仅是以北京电影学院为首的专业性院校,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设立影视艺术方面相关专业。电影人才培养空前繁荣,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创意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要想影视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衔接顺畅,解决以下问题势在必行。

(一)“教育与影视脱节”现象

我国目前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专业的电影院校,虽然近几年来国内不少综合性的高校不断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从业人才,在数量上是不断的增加,但是向社会输出的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电影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渠道严重脱节。

(二)教学模式方面

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影视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规模过大,而是结构不合理。

1.人才定位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影视传媒市场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由于各院校在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人才定位也应有一定的差异。然而现况是,综合类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特色区分并不显著。不同环境下培养的人才却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学校致力于培养怎样规格的人才,估计很多院校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从根本上就无法满足业界多样化的需求。

2.教学操作安排不合理

电影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各综合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时间也很短,对于课程安排还处于探索期。很多高校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课程比重过大,操作性课程比重过小;课程安排死板,学生自主选择少。

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影产业的意识不够。没有明确意识到文化产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力,只注重电影教学,没有把电影产业的意识联系其中,极少有相关院校设置了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课程。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和市场需求脱节。

3.师资力量匮乏

我国的影视人才培养已从早期的专业化小众精英培养阶段,发展为现在的大规模化大众培养的阶段。除了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性院校,许多院校只是跟风式的开设相关专业,在师资的配置上并不给以重视。快速发展的开设影视专业院校的数量和发展缓慢的专业化教师数量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高校对专业性影视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扬传统文化,突出民族性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丰厚的历史文化,这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题材。中国电影能否在世界电影中拥有立足之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且为各国观众所接受的优秀电影作品。

中国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该通过开设如历史典故、民俗诗歌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或必修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规定学生一学期的必读书目,使学生涉猎文学、历史、民俗种类的书籍,从而打下较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比赛,邀请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教授、大师进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1.增加专业学科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韩国大学中央艺术学院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生,开设了融合教学课程,从电影、音乐、戏剧等专业中选出约40名在自己专业领域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和学习,不同专业学生互相激发,取长补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2]。 学生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还需了解涉足其他专业。未来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电影人才不仅要精通电影,他还需要懂法律、懂经济、懂融资、懂市场、懂制片。中国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鼓励各专业学科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2.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生高校中学习的理论最终要落实到电影创作上来,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注意以实践为主,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运用拍摄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想象力。高校可以和电影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电影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去国外一线影视公司学习进修,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实战技能。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经验以教材、培训的方式进行推广,邀请业界的优秀人士到高校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建设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在培养优秀电影人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应重视,并注意引进具有产业和制作经验的教师[2]。安排一批教师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引起教师对电影专业方面的重视,从而建设一批创新型的一流师资队伍。

总之,我国电影产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电影人才的培养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逐步实现科学的学科调整,可行性的教学改革,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电影人才。

参考资料:

[1]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0-11-22.

[2]张宗伟.“电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学术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3,(2):145-146.

曲阜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指导老师:孔德刚

【责编/灿岑】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