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在路上……
2013-09-04王梦蝶
王梦蝶
步履匆匆、回身举步、蹒跚而行、款步姗姗,舞态生风;辛酸的,平坦的,欢乐的,曲折的;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姿态相互交错着在路上。“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自的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终究是会各分东西”,我们就这样生活着并不断告别,一个远去的背影,一个人和一群人的事……
很平淡,很温馨,然后很生活。人生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你需要做的就是静静的路过旅途的一切。它说着离开人群独自练习 其实不寂寞,电影中明爽朗的笑容,和善的人,还有沿途的人不断为明加油,都会让人感觉温暖。
“希望在20出头的生命里,做一件到80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就这样开始旅行的脚步。季风相反的方向,北纬偏北的那个地方,盛产着温柔的海。迷途的孩子,年少时孤独的成长,一把吉他,一首练习曲。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没有著名的演员,可以没有精彩的情节,可以没有爱情的衬托,可以没有优美的配乐,可以没有多余的声音,可以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可以没有巨额的投资,可以没有商业的色彩,却让你觉得那其实只是一部电影,一部好电影。它是练习曲,轻易地被打动。电影里的风景十足漂亮,宝岛台湾,沁着太平洋的风,慢慢地渲染气氛,也攒够了文艺,除此外,一路看下来,会觉得整个感觉都是淡淡的,隽永,绵长。它静得只是一幅画,只是冬日里不胜热情的暖阳,只是干净纯粹未经涂抹的一份心情,即使没有跌宕和吸引的情节,也可以美得让你动容。
故事讲的是男主人公一个人的环岛旅行。从高雄出发,骑着脚踏车,绕着台湾岛环行8天。是一把吉他,关于风,关于自由的梦想。路上,在海边,遇到了一个父母不和的年轻人,遇到了一个独自旅行的立陶宛姑娘,遇到了一个拍电影的剧组,遇到了一个乡音未改的老人,遇到了一个思念伙伴的车友,然后从每一个遇到的人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暮色降临,海边,他结束旅行,省略一切仪式,仅是稍稍回忆途中那人那事,那一张张或许苍老却执着的脸。在千古的丰台和平野,有太平洋上的风吹过,骚动结束后意味深长的喘息,在茫茫天际伴随着少年。那是成长从一而终的印记。
这样的公路电影并不少见。格瓦拉的革命之旅《摩托日记》;寻找身患重病的哥哥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而我要说的《练习曲》则是一个年轻人的旅行,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份年轻的向往自由的心。他驾驶的工具不是格拉瓦的摩托也不是史崔特的割草机,是大家随处可见的脚踏车。
台湾“老新锐”陈怀恩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篇《练习曲》,电影几乎都是由自然风景组成的,没有明星,没有冲突,没有暴力,甚至没有剧情,毫无华丽的气势,没有张弛有力的节奏。清晰见底,宛若安静着行走在生命的深处,我更愿意觉得电影的主角就是一场旅行。也就是这样朴实清淡的影片,却成为07年上半年台湾电影的卖座冠军,并在替补《色戒》参选奥斯卡之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着听觉和语言障碍的年轻人明即将从大学毕业,做了一件“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做了”的事:独自一人展开七天六夜的单车环岛旅程。逆时针的环岛路线,东岸到西岸的逆风行,一路所遇见藉由影像制造梦想的工作者、立陶宛的年轻女孩、喷画的青年、失业女工,所有的人与景,交织相扣。
你可以认为他像极了大多数的台湾电影,优雅小资情调的文字,简单煽情的音乐,它确实不是太完美,清新的画面后似乎总有些矫情的做作,表演似乎是有些无力,对白也略带生硬。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整体的好感,电影以散文式的故事结构加一点小小的倒叙式机趣,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一部以气质取胜的电影,它的安静能迅速平息你躁动的内心。
太平洋的风/吹过我所有的全部/太平洋的风一直在吹/最早世界的感觉/最早感觉的世界/也许/就是这份感觉/也许/就是这段音乐/也许/就是这场旅行/一件七天就能完成的事/却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做过/梦想/有的时候它永远是梦想/有的时候却能变成现实/感动的时候/感动之外/感动的余音/是你的一场旅行。
当然从电影中读到的“路”的感觉会有很多:《练习曲》是以一种简单的年轻的姿态行走在路上,甚至没有任何强烈的目的,只是喜欢某种自由的感觉,遇见的人事也只是以一种背影的方式来记忆,终究是要回到原来那个温暖的起点。在路上,或许是没有那么简单的事,因为他总会连带太多太多感觉之外的其他。《蝴蝶》里小女孩丽莎和老人穿越森林置身自然寻找一种叫“伊莎贝拉”的蝴蝶,电影的最后“伊莎贝拉”并没有出现,可老人很欣慰:我们终于找到我们想要找的了,那便是爱。在路上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行走,同时也在寻找,寻找爱与被爱。同时也会筑一个角落,等待着遇见,等待一个停留的温情。《海鸥食堂》便是如此,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驻足指点观望,等待一些遇见和淡淡的情谊。在路上我们遇见过,同时又陌生了,那是有着同样清新的《最遥远的距离》。我们可以没有格瓦拉《摩托日记》里那么深刻的认识,没有凯鲁亚克《在路上》的艰辛,但我们可以体会着在生命的道路上最真实的感情。
人生百味,或缓如风,也可急如风。 能平静地去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吧。
是诗,是画,一个人的旅行,在有风的季节。海、树、云、天、好心的陌生人、有很多过去却豁达的旅伴。有些事现在不做,真的一辈子也不会了。
人生几十年,白云苍狗,年轻的时候何必有太多的背负。骑上自己的车,放下学业、女朋友、人情世故、是是非非,带上背包和吉他上路。自由,有时,是在心中。 如果,心被禁锢束缚了,再多的自由也是徒劳吧。就像环岛旅行的少年,他爱音乐,但他有耳障,那又怎样? 在他的心中的音乐圣地,便是自己的碧海蓝天。即若唱不出的歌曲,即若一把木吉他,断掉的一根弦,欣喜若狂的想表达内心的感受结果换来的怅然若失,还是有机会去梦想。沿途体会拥有和失去,了解,迷恋,不舍,然后学会珍惜……在他们看来,海峡的对岸好大,可是这边的人懂得的只是小小的一点。只需要一周就可以环游哦,在学校里待着,在单位混着,随便也是一周,只是这一周与过去和未来的一周看不到区别。也许我们还在感慨过去,也在憧憬明天,但恐怕大都流于幻想了。
年轻时觉得宗教的仪式很奇怪,明明不会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干嘛还要大费周折。长大了知道人活着都不易,有很多事自己做了,成不成就看天了,所以才有很多人去寻一个好的运势。家永远是旅行的归宿,年轻人往往是逃家的,但隔一辈的亲人却显得很亲近。仙风道骨的爷爷,佝偻着身子,虔诚的跪伏在妈祖娘娘的面前,以求得一年的祝福。此刻,看着这一切的明相泪流满面。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他开始觉得,生命原本就是一个过程,结局都是一样的,但有些最初的坚持,却丰腴了生命的热情。
现在,今天,一块一块正在搭建人生的积木。想做的事,想爱的人,早些行动,否则或许就是永诀,随着一声叹息,任由遥远的憧憬消失在现实的缝隙里。在磨灭勇气之前挣脱内心的束缚,这一次不计较结果,听着自己的心许着下一步的行动。征服,也或许只是为着路过,只是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
天空、稻田、海边的木麻黄、哼着歌谣的原住民、划过长空的海鸥……
环海,走走停停,带着你的单车,你的音乐,和你的心情,悠悠地,或者遇见哪个想用相机记录感动的瞬间 ,用画笔描绘沿途的风景,旅行总是听故事的最好时刻,干净简单而随性的幸福。逶迤的路上,在你眼中,你何曾不是别人的风景。在路上,伴着生命的节奏,享受和海鸥一样游荡的我们,不用刻意去融入下一片风景,你本就是自然。旅行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终点。背着各自的行囊以其各种各样的姿势在路上,我们就这样生活着并不断告别,寻找着寻找爱与被爱,走过了一度花开,又是一度花开。
如果哪天心血来潮,我愿如他一般出发,哪怕是逆流而上。
【责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