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厂化生产中灰树花最适出菇方式研究

2013-09-04胡汝晓彭运祥王春晖姜性坚王小艳李新菊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套环原基树花

胡汝晓,彭运祥,王春晖,姜性坚,王小艳,李新菊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13)

灰树花又名舞茸,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菌属的一种膳、药兼用的高档珍稀食用菌,也是WHO和FAO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名贵经济品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灰树花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目前河北和浙江两省的栽培规模较大,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湖北、福建等省也有小规模的人工栽培。由于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灰树花工厂化生产技术仍处于初始阶段。而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直接出菇较传统的覆土出菇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试验比较了5种直接出菇方式的灰树花出菇效果,以期为灰树花工厂化生产探索出适宜的栽培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株为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保存菌株的灰树花菌株。

母种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原种(作栽培种用)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35%、木屑35%、麸皮14%、玉米粉14%、白糖1%、石膏粉1%、含水量为60%;出菇包培养料配方:棉籽壳35%、木屑35%、麸皮20%、玉米粉8%、碳酸钙粉1%、白糖1%,在此基础上按100︰15的比例加山表土,含水量为65%,pH 8.0。

1.2 试验方法

(1)菌包配料:选用优质、新鲜、干燥的杂木屑、棉子壳,于配料前一天加水预湿,配料时再与其它原料充分拌匀,调节水分及p H到符合要求。(2)装袋:采用17 cm×33 cm ×0.004 cm聚丙烯袋,装袋时培养料要上下均匀,松紧度合适,采用套环(直径35 mm)封口,每袋装湿料1.14±0.02 kg(合干料0.4 kg)。(3)灭菌:装完袋后立即进行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49×105Pa),126℃保温杀菌120分钟。(4)接种:待温度降到30℃以下后,在接种箱内接种,接种量以菌种基本盖面为准。(5)培菌:接种完毕,小心将菌筒搬进培菌室,培菌条件为温度25℃左右、湿度60%~65%,空气清新,直至菌袋长满菌线并变浓白后,开始进行出菇管理。

参照国内外灰树花出菇方式,设置5种不同处理。(1)套环出菇:取开套环盖保留套环直接出菇。(2)缠口出菇:取开套环盖保留套环并在套环上缠10 cm宽保鲜膜催蕾,当蕾长至脑状期后去掉保鲜膜。(3)割口出菇:在菌袋壁上选取菌丝浓密处割“△”形口出菇,每边长1.5~2 cm。(4)割口覆瓦出菇:在菌袋壁上选取菌丝浓密处割“△”形口出菇,每边长1.5~2 cm,并在上面覆专用塑料瓦片。(5)搔菌出菇:打开袋口,搔去菌种及气生菌丝出菇。每个处理30次重复。白天出菇室内光照强度200~500 Lx,夜间无光照。温度控制在17~22℃。催蕾期:处理1、3、5催蕾湿度保持在90%~95%,处理2、4催蕾湿度保持在75%以上。育菇期:5个处理湿度均控制在80%~85%。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出菇方式的催蕾效果

供应不足,影响原基分化。原基直径也基本上与菌丝恢复情况相对应,其中处理2比处理1差,可能是因为氧气供应不足所致。此外,处理1~处理4的原基为椭球形,有利于后续菇体的分化与菇片展开,而处理5由于出菇面过大,原基平铺在出菇面上,且营养不集中,原基低矮。

2.2 5种出菇方式的出菇效果

?

?

从表2中可以看出,出菇时间处理1和处理2相近,处理3和处理4相近,这与菌丝恢复情况相似,而处理5出菇最慢,尽管处理5菌丝恢复较快,但由于出菇面过大,产生大面积菇蕾,导致菇体分化发育极慢;开片度以处理3和处理4最佳,处理1次之,处理5最差;菇体颜色是灰树花品质的重要标准,颜色越深品质越好,菇体颜色以处理4最深,处理3和处理5次之,处理2最浅。菇体直径、平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按顺序依次均为处理4>处理3>处理1>处理2>处理5。出菇率以处理4和处理5最佳,均为100%出菇,处理2和处理3次之,处理1最差,均有极少菌包未出菇。

各处理产量的F检测(α=0.01)结果表明:不同出菇方式间出菇量的差异极显著。其中,处理5的产量最低,可能是出菇时出菇面过大所造成的;处理1与处理2产量差异极显著,说明虽然保鲜膜缠口有利于降低催蕾期培养基的湿度,但对最终产量有不利的影响;处理3、处理4与处理1、处理2的差异极显著,说明由于割口选择了出菇位置并控制了出菇面,有利于集中出菇,从而显著提高了产量;处理4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3,说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处理1和处理2的菌丝恢复时间较长,且菌丝恢复较差,主要是因为出菇面有较厚的菌皮,对催蕾刺激反应较慢;处理3的菌丝恢复慢于处理4和处理5,主要是由于催蕾小环境容易变化,从而影响菌丝恢复。原基形成时间以处理4最快,处理5和处理2次之,处理1和处理3最慢,基本上和菌丝恢复时间与恢复优劣相对应,其中处理5较处理4慢,主要是由于出菇面太大,营养明覆瓦也有利于出菇,可显著提高灰树菇的产量。综合分析,处理4(割口覆瓦出菇)的出菇效果显著优于其它出菇方式,可在灰树菇规模生产中推广使用。

3 讨 论

我国灰树花栽培模式主要有河北的“小拱棚仿野生栽培法”和浙江的“菌棒式栽培及覆土二次出菇法”,均为传统栽培模式。河北模式栽培一次能出2~3茬菇,总生物转化率最高达128.5%;浙江模式栽培一次出2茬菇,总生物转化率一般为60%~70%,但是这两种栽培模式均需覆土,且生产周期较长,不适宜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生产需要将产量集中在头荐菇,故该试验只以一茬菇的产量为依据。目前,日本的灰树花工厂化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其头茬菇生物转化率为40%~50%;头茬菇生物转化率偏低是因为将菌包培养料增加至1 000 g/包,以提高单菇重量(单菇400~500 g),所以菌包并非最适大小。出菇面积是影响出菇效果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出菇面积因品种特性不同而不同。如金针菇等丛生性食用菌,需要较大的出菇面积,以确保足够的菇蕾量,进而获得高产。而木耳则需要较小的出耳面积,有时出耳面积过大,甚至不能正常出耳。还有一些食用菌,如杏鲍菇,出菇面积必须适中,才能获得健壮菇蕾,进而获得优质高产。该试验结果表明,灰树花出菇面积要适中,过大过小都不利于优质高产。割口出菇,一方面可选择菌丝浓秘处出菇,更有利于菌包营养释放;同时可有效控制出菇面积,有利于菌包营养集中快速释放和集中出菇。

灰树花菇体颜色是灰树花菇体品质的重要感观指标,除白色变种外,颜色越深品质越优。通常认为,灰树花菇体颜色除受品种影响外,主要受光照强度影响,同时温度对菇体颜色亦有一定影响,但该试验中,在光照、温度及菌株同等的情况下,出菇方式对菇体颜色亦有肉眼可见的影响,其影响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表明,出菇方式除影响产量外,同时对灰树花菇体品质亦有一定影响。

[1]杨国良,张淑霞.灰树花栽培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Sandra M B,Maryeimy V L,Laura L.Effect of culture parameters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edible mushroom Grifola frondosa (maitake) in tropical weathers[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8,24(8):1361-1366.

[3]陈秀娟.灰树花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28(6):141-142.

[4]周知群,叶长文,毛可荣,等.灰树花菌棒式栽培及覆土二次出菇技术[J].食用菌,2007,29(3):43-47.

[5]吕晓丽.寒地食药用菌灰树花的覆土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9):88.

猜你喜欢

套环原基树花
感恩生活,给生命一树花开——读《花田半亩》有感
一种RTV硅橡胶交联反应釜
送你一树花
陌上花开文学社:播撒文学之种,静待一树花开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KD403:碗盖和桶装泡面
起重套环的胎模锻造工艺
北京地区三个日本晚樱品种花芽形态分化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