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托特罗定联合膀胱内注射肉毒素治疗OAB临床观察
2013-09-04杨杰
杨 杰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安阳 456150)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2],目前抗胆碱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有限。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们采用口服托特罗定联合膀胱内注射肉毒素(BTX)治疗OAB患者3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泌尿外科同期收治的OAB患者98例,男55例,女43例;年龄20~70岁,平均43岁。均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为OAB并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均有尿急、尿频、夜尿增多等典型OAB临床表现,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病程1~20 a,平均11.2 a。排除标准: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过M受体阻滞剂及肉毒素;有膀胱手术史;有泌尿系统结石或恶性肿瘤;近1个月曾有尿路感染;合并影响膀胱功能的其他疾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98例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32例)及C组(34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口服托特罗定0.2 mg,每日1次,共12周;B组膀胱注射BTX,于膀胱逼尿肌处避开膀胱三角区散在注射25个点,同时在尿道括约肌处注射2~5个点,术后留置导尿管8 h,口服喹诺酮类药物抗感染治疗3 d;C组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其中BTX膀胱注射的时间为开始服用托特罗定后2周。
1.3 指标观察 记录三组治疗后24 h平均排尿减少次数、24 h平均尿失禁减少次数及初始尿意时膀胱增加容量、膀胱最大增加容量;同时进行血生化、血尿常规检查,观察口干、尿潴留、排尿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表示,三组数据间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C组24 h平均排尿减少次数、24 h平均尿失禁减少次数及初始尿意时膀胱增加容量、膀胱最大增加容量均显著大于 A组及 B组,P均<0.05,见表1。三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表1 三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三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n 排尿减少次数(次) 尿失禁减少次数(次) 膀胱增加容量(mL) 膀胱增加最大容量(mL)A组32 5.2 ±3.3 3.1 ±2.1 65.2 ±38.3 105.2 ±48.2 B 组 32 5.5 ±3.2 2.9 ±2.5 59.2 ±28.5 99.2 ±39.9 C组34 8.1 ±6.2 5.2 ±4.7 86.5 ±45.2 152.6 ±68.3
3 讨论
OAB为基于症候群进行诊断的综合征,定义为“尿急,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症状[3]。国内一项研究表明,OAB发病率为6.0%(男性为5.9%,女性为6.0%),其中30%的患者存在尿失禁症状。部分OAB患者存在尿动力检查证实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目前理论认为,肌细胞过度敏感导致的失神经支配是肌源性DO的基础,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也会引发DO,OAB及DO的发生与年龄增长引发的大脑结构改变相关[4~6]。新近研究认为,膀胱黏膜层参与膀胱收缩的外周调控,膀胱间质细胞可通过调控平滑肌钙离子释放影响膀胱收缩,而位于黏膜下层的缝隙连接也可影响膀胱传入刺激的信号改变。上述环节均可成为OAB新的治疗靶点。抗胆碱能制剂可作为OAB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的选择,其通过作用于膀胱逼尿肌副交感神经突触后的胆碱能M受体而起效,适当增加药物剂量也可提高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而改变给药途径(口服或表皮等)可改变药物吸收速度。口干是抗胆碱能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
国内文献报道,口服药物治疗不足以改善OAB患者症状时,可选择BTX局部注射治疗[7~9]。本研究显示,治疗后C组24 h平均排尿减少次数、24 h平均尿失禁减少次数及初始尿意时膀胱增加容量、膀胱最大增加容量均显著大于A组及B组;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托特罗定口服联合BTX膀胱内注射治疗OAB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可能机制:①BTX能够与神经突触前膜产生较强的亲和作用,从而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去极化时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产生去神经支配出现肌张力降低;注射后24~72 h起效(毒素作用后的神经末端退化后突触会重新生芽,产生新的具有神经功能的突触),半衰期为3个月,单独应用时疗效持续时间短。②托特罗定为竞争性M受体拮抗剂,对膀胱的选择性明显强于对唾液腺的选择性,口服后经肝脏代谢产生的主要活性代谢物5-羟甲基衍生物与抗毒蕈碱活性相近,与BTX联用能延长后者疗效持续时间。值得注意的是,BTX的注射剂量、方法、患者选择及与口服托特罗定联合应用的最佳方法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10]。
[1]Colling J.An update on the AHCPR guideline implementation[J].Nurse Practice Forum,1994,5(3):134-137.
[2]段继宏,杨勇,吴士良,等.北京地区尿失禁发病率的调查[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1):74-75.
[3]Wang Y,Xu K,Hu H,et al.Prevalence,risk factors,and impact on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overactive bladder in China[J].Neurnuml Urodyn,2011,30(8):1448-1455.
[4]Scarpem H,Sand PK,Kelleher CI,et al.Long-term safety,tolerability,and efficacy of fesoterodine treatment in men and women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s[J].Curr Med Re Opin,2011,27(5):921-930.
[5]Brider LA.Urothelial signaling[J].Auton Neurosci,2010,153(1):33-40.
[6]Khullar V,Cambronero J,Stroberg P,et al.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mirabegron in patients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results from a European-Australian phase Ⅲ trial[J].Eur Urol,2011,61(Suppl 10):278.
[7]夏浩,李靖.A型肉毒素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5):80-82.
[8]吴士良,杨勇,薛兆英,等.新型抗胆碱药物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4(22):216-218.
[9]许克新,王建业.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9(33):704-708.
[10]李新德,许力为,饶大庞.膀胱内注射肉毒素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探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9):6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