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

2013-09-01刘宗艳罗昕如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塞音天柱县靖州

刘宗艳 罗昕如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 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的地理分布

四川乐至县的“靖州腔”于1988年由崔荣昌报道,它分布在四川乐至“县城周围的南塔区文峰乡五村,新乐乡五村、六村、七村、八村;宝林区宝石乡五村,劳动乡八村;童家区放生乡二村、三村、四村。‘靖州腔’虽然遍布三区五乡十个村子,但人口极少,仅一千余人。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的方言岛,能说‘靖州腔’的人多半是年近半百了,而且仅在他们中间流行”[1]。崔先生将“靖州腔”确认为湘语,之后未有异议。

“酸汤话”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湘西南边境一带,包括贵州天柱县的竹林、远口、坌处和白市等乡镇,湖南新晃县的米贝乡,芷江县的碧勇、罗岩等乡镇,会同县的炮团、地灵、蒲稳、漠滨等乡镇,靖州县的大堡子、三锹、藕团、铺口、平茶等乡镇,通道县的江口、县溪等乡镇。据杨钦报道还有贵州锦屏县的平略镇、启蒙镇和黎平县的大稼乡等地[2]。“酸汤话”东边与湘语娄邵片绥会小片的会同及绥宁南部接壤,瞿建慧等认为“可以将其归为湘语,与会同林城话归属相同”[3]。

本文首次将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联系起来,线索为“湖广填四川”背景下的吴姓移民。二者的比较以及它们与典型湘语的比较研究,对于研究湘语在湖南周边及更远地区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 湘黔“酸汤话”、四川“靖州腔”与吴姓移民

吴姓是“酸汤话”群体中最主要的族群之一。今贵州天柱县远口乡为吴氏的发祥地,这里的吴氏总祠为封建宗祠文化的典型代表,于2013年初因兴修水库而拆除。吴姓以远口为中心有过两次重要移民:一是明万历年之后持续几代人的周边地区移民,主要包括今湖南的会同、靖州与贵州的锦屏、黎平,基本上属于今湘黔“酸汤话”的分布范围;另一次是三百多年前迁往四川乐至县,形成今天说“靖州腔”的两大族群之一。我们分别具体讨论如下:

(一)贵州远口乡吴姓向周边的移民

靖州三锹吴姓从贵州远口抄录的《吴氏族谱》(现存于凤冲村吴恒义、吴展春处)卷一记载:“皇明万历二十五年……十七世祖八郎公子长曰大制、次曰监正、三曰权县、皆居远口……第十八世祖大制祖自远口徙会同广坪……第十八世祖权县公世居远口……传至二十世祖六五、六六、六七、六五(‘五’可能是‘八’的笔误——笔者按)公居苗江,六六公自远口徙渠阳(今靖州——笔者按)……第二十一世世禄公长子尚能、次子尚宁由远口徙夏寨杨塆团菊山……第二十一世世德由远口徙地湖……二十一世世铭世居远口后裔分徙新市远洞元田……第二十一世世雄世居远口其后裔分徙……锦屏秀洞密洞……黎平中黄……靖州三秋(也作‘锹’——笔者按)……”[4]

吴姓的这次迁徙持续了约四代人,从18世到21世(应为远口始迁祖开始计算),他们的分迁地区基本上与今天湘黔“酸汤话”范围相吻合。我们认为吴姓在湘黔地区的发祥为“酸汤话”的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奠定了今天“酸汤话”的分布范围。

(二)吴姓自江西向贵州天柱远口再向四川的移民

崔荣昌提到他在调查中“见到一本《吴氏宗谱》(中华民国二十年手抄本,现存新乐乡六村五队吴国常家),才弄清了‘靖州腔’的历史渊源……七十世吴彦晰江西始祖任吉州永新县县簿。八十五世吴均盛于宋末元初弃官,迁湖广靖州府会同县远口乡(即今贵州省天柱县远口乡——笔者按)……一至六十九世居江苏,七十至八十五世迁住江西省吉安地区永新县,八十六世至一百世再迁居湖广靖州府会同县(包括今贵州天柱县——笔者按),一百○一世至今一百一十二世第三次迁居四川省乐至县……《吴氏宗谱》所述由靖州迁乐至,盖无可疑……吴姓西川始祖吴一魁,系吴可达的第三子,与可达祖于大清康熙四年(1665)由湖广靖州府今湖南省靖县会同县今湖南省会同县远口乡(前面两处小字注可能是作者笔误,因为当时的‘靖州’、‘会同’与今天所指是不一致的,根据当地县志材料,‘湖广靖州府会同县远口乡’实指今贵州天柱县远口乡——笔者按)至四川省北渔川府故治在今兰台县乐至县崇仁乡五甲……吴姓入川迄今已有三百二十一年了。”[1]

笔者所见的《吴氏族谱》,由湖南靖州县三锹乡吴姓后裔从贵州省天柱县远口乡抄录,明确记有“泰伯后裔”、“延陵堂”字样。相关始迁祖的记载有:“第七十世初云公武陵公子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辛卯九月初八日任虔州刺史今江西赣州府是也……第七十一世箎公初云公子号庐山官九江府德化县令爱庐山山水因家焉……其第八子晳宦和川为主簿公……安塘三里暹公位下第三世盛乃晳祖十六世孙也徒湖广靖州远口住焉……宋理宗朝官至大理寺丞言事忤宰相遂弃官避地于湖广远口开基祖……三十九世(指晳祖以下的39世孙——笔者按)守德迁四川乐至”[4]。

比较崔荣昌提供的四川乐至县的《吴氏宗谱》材料和靖州三锹吴姓从贵州远口抄录的《吴氏族谱》,主要有以下出入和联系:

(1)关于吴氏从江西开始的迁徙总路线二者基本一致:江西——湖广靖州远口(今属贵州天柱县)——四川乐至。

(2)关于吴氏的江西始迁祖:前者记作“七十世吴彦晰”,后者记作“第七十一世箎公……其第八子晳”。“晰”和“晳”我们认为应为异体字之别,实指同一人,但在前者为70世,在后者为72世,相差两世,可能为辗转传抄出现的误差。

(3)关于吴氏的湖广靖州远口的始迁祖:前者记作“八十五世吴均盛”,后者记作“盛……晳祖十六世孙”。“吴均盛”和“盛”我们认为是同一人,关于他宋末弃官后迁远口一事两处记载是一致的,但在前者记为85世,在后者记为87世,也相差两世,仍可以理解为传抄出现的误差。

(4)关于吴氏的四川乐至始迁祖:前者记作“一百○一世……吴一魁”,后者记作“三十九世守德”,所谓“三十九世”指的是晳祖的39世孙,即总第110世,二者记载相差了8世,仍可以理解为传抄出现的误差。但始迁祖名分别为“吴一魁”和“守德”则完全不同,原因如何尚有待考证。

尽管两处的记载存在一些出入,综合起来分析我们认为所记史实是一致的,体现了吴姓移民是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的重要纽带,提示着汉语方言随着“江西填湖南”、“湖广填四川”一步步演变的历史背景。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是三百多年前分化的,分化之后又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演变,二者又都是湘语在传统湘语区之外的演变。

三 “酸汤话”与“靖州腔”主要语音特征比较

崔荣昌认为“‘靖州腔’具有湘语北片的特点,同时又渗透了西南官话的某些因素”。我们发现湘黔“酸汤话”以湘语成分为主,同时也有一定的西南官话、苗语、侗语成分。限于篇幅,我们主要关注二者的湘语成分,从以下两点的比较观察它们的主要语音特征。

(一)古全浊入声字逢塞音和塞擦音送气与否的比较

古全浊声母字全部清化,逢塞音和塞擦音古舒声字一般读不送气音,这一点二者一致,但古全浊入声字读送气与否的情况有差异。崔荣昌指出“靖州腔”声母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和塞擦音不论平仄今一般读不送气清音”[1],但从崔先生提供的同音字表中可以发现部分有规律地读送气音的现象,比如:“昨”、“择”、“贼”、“别~个:别人”、“特”、“独”、“读”、“毒”等古全浊入声字,这些字在“酸汤话”中也读送气音,不同的是两地送气与不送气音比重不同:我们统计了 32个常用的古全浊入声字(别/薄/白/雹/拔/读/独/毒/特/达/笛/敌/杂/凿/族/贼/昨/绝/嚼/截/集/籍/浊/宅/着/侄/蛰/直/值/择/炸/局),“酸汤话”的白读层常读送气音的有“别/薄/白/雹/读/独/毒/特/笛/凿/族/贼/昨/绝/嚼/宅/着/侄/直/值/择/炸”等22个;从崔先生“靖州腔”的同音字表里看读送气音的只有上述8个。我们认为“酸汤话”和“靖州腔”都体现了古全浊声母以古舒促为分化条件的演变痕迹,即舒声字演变为不送气音,促声字演变为送气音,因为前者比后者要明显,以致于崔荣昌先生认为“靖州腔”声母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和塞擦音不论平仄今一般读不送气清音”,而忽略了送气音的层次,这与以往人们对一般湘语的观察类似。古全浊入读送气音的多少不同体现了接受西南官话影响的程度不同:“靖州腔”因为湘语的中心地区更远且只有一千多人说,所以比“酸汤话”更易于接受当地西南官话的影响。

(二)古声调今读比较

以天柱远口乡为代表的北部“酸汤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古平声依声母的清浊一分为二,古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次浊及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古清上与次浊上读上声,全浊上今多归阳去。古去声在白读层的演变也是根据声母的清浊一分为二,清声母字今读阴去,次浊及全浊今读阳去。全浊入多归阴去,清入与次浊入多归上声,从这一点看,北部“酸汤话”与湘语娄邵片绥会小片的湘语更为接近;以靖州藕团为代表的南部“酸汤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及入声六个调类,古舒声字的今读调类与北部一致,不同的是古入声字,全浊入白读阴去,清入与次浊入自成一类,从这一点来看,南部“酸汤话”与湘语长益片的长株潭小片更为接近。“酸汤话”有声调文白异读的主要是今阳去字和古入声字。今阳去字的文读为阴去调。在北部古入声字的文读一般为阳平,在南部较为复杂,仅就古全浊入而言,一般白读阴去,文读入声。

“靖州腔”的声调分平声、上声、阴去、阳去四类。古平声不分阴阳,仍为平声,古清上与次浊上读上声,全浊上归阳去。古去声根据声母的清浊一分为二,清声母字今读阴去,次浊及全浊今读阳去。古入声的今读调类复杂,除了大部分派入阴去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派入平声和阳去,其间暂找不出分化的条件。我们将二者的古入声字今读分别列表如下:

表1.远口“酸汤话”古入声字声调今读(此表主要依据张雄<2007>提供的“酸汤话”同音字表[5])

表2.四川“靖州腔”古入声字声调今读(此表依据崔荣昌<1988>提供的“靖州腔”同音字表[1])

四 “酸汤话”与“靖州腔”的非典型湘语属性

方言在地域上的分布往往形成一个连续统,所以就某一种方言来说有典型范畴成员与非典型范畴成员之分,典型与非典型也是动态的,只能在某一历史阶段中来讨论。湘黔“酸汤话”与四川乐至县“靖州腔”虽然均被确定为湘语,但相对于比较典型的湘语而言又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在现阶段体现为湘语的非典型状态。鲍厚星、陈晖提出了确定为湘语的语音标准[6],本文将从声母和声调两方面讨论“酸汤话”与“靖州腔”的非典型湘语属性。

(一)声母的非典型湘语属性

一般认为湘语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不论今读清音还是浊音,也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鲍厚星、陈晖对此表述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清浊,一般都念不送气音。这仍然是最重要的标准,需要特别界定一下:a.只提舒声字,不提入声字,因后者不能以‘念不送气音’概括;b.无论清浊,既包括浊音已经清化的一类,又涵盖仍存浊音系统的一类;c.‘念不送气音’覆盖面最大,最具普遍性,但有例外,故冠以‘一般’不用‘一律’”[6]。陈晖甚至明确指出“湘方言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与否主要是以舒促为条件的”[7]。彭建国用表格的形式将陈晖(2006)提供的全浊入声字在湘语中送气与否的情形重新反映出来,得出的结论是“湘语各点全浊声母入声字清化后既有读送气的,也有读不送气的,找不出明显的语音条件。甚至完全相同音韵地位的字,也有的读送气音,有的读不送气音,如湘乡定母锡韵字‘笛’读 ti,而‘敌’读 thi。按照层次分析理论,相同音韵条件下出现对立应该是不同层次造成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湘语入声韵中全浊声母清化的送气与不送气应该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8]。送气音应为更古老的层次,而不送气音应为后起的层次,后起层次与西南官话的影响密切相关。我们推测湘语的古全浊声母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关键性演变:逢塞音、塞擦音以古舒促为条件的分化,古舒声字读不送气音,古入声字读送气音。但由于近代官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平送仄不送”格局的影响,湘语中以舒促为条件送气与否的格局遭到破坏,所以呈现出“各点全浊声母入声字清化后既有读送气的,也有读不送气的,找不出明显的语音条件”。我们认为体现古全浊入逢塞音、塞擦音以古舒促为条件分化的今读表现更具湘语的典型性。上文已经分析了古全浊入声字在“靖州腔”和“酸汤话”中逢塞音和塞擦音今读送气音的情况,前者比后者要少得多,所以从声母角度看,作为湘语成员“靖州腔”比“酸汤话”更加不典型。

(二)声调的非典型湘语属性

鲍厚星、陈晖(2005)明确指出湘语“声调有五至七类,绝大多数去声分阴阳”[6]。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全浊入的今读调类来讨论湘语的典型属性。根据陈晖(2006)的统计古入声字的今读有以下几种情况:1.大多数仍读入声,例如长益片各点,关于例外的说明是“长沙方言中,读其它调类的少数例外字主要是古浊声母字”;2.大多数归入阳平,比如衡阳;3.大部分归阴去,比如邵阳、涟源;4.大多归去声(白读去声,文读入声),比如新化[9]。从以上统计我们认为第3种情况处在湘语的中心地带,更能体现湘语的典型状态。其余3种情况的湘语典型性相对要低。另外,第1种情况中关于例外的说明可能提示长沙方言早期全浊入声归阴去的演变痕迹。另外,平声和去声都分阴阳也是湘语中相当普遍的现象。“酸汤话”的平声去声都分阴阳,但阳去字的文读阴去提示阴去与阳去有合并为一个调类的趋势;古入声的今读依古声母的的清浊为分化条件,其中古全浊入的文白异读与当地的西南官话的影响密切相关。“靖州腔”的平声不分阴阳这一点与绝大多数湘语不一致;古入声的今读除上声外,其余各调类都有,找不出分化的条件,而在大多数湘语中一般能找出分化的条件。所以从声调的角度看,作为湘语成员“靖州腔”也是比“酸汤话”更加不典型。

就大部分点来说,湘语历史上古全浊入声字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相伴随的变化:1.逢塞音、塞擦音声母送气;2.声调进入阴去。我们认为这两点体现湘语较早的层次,并初步将它们作为考察湘语典型性的首要语音标准。“酸汤话”基本反映这些湘语属性,但已混入了部分苗语、侗语成分(主要是词汇借用,本文暂不进一步论述);“靖州腔”则基本上不能反映这些湘语属性了,主要只以古全浊声母字逢塞音、塞擦音一般读不送气音、去声分阴阳这两点与西南官话相区别了。因为与西南官话的接触程度及其接触双方的强弱悬殊不同,“酸汤话”和“靖州腔”形成湘语范畴中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其中“靖州腔”更加边缘化。本文所参照的“靖州腔”材料尚为1988年所记,今天应该有所变化,有待进一步调查。

[1]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J].方言.1998,(1):42-51.

[2]杨钦.锹里地区“酸汤话”语音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3]瞿建慧,谢玲.湘西南酸汤话的演变与归属[J].贵州民族研究,2011,(6):181-184.

[4]吴氏族谱[Z].天柱县远口乡重修,1986.

[5]张雄.酸汤话内部差异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6-41.

[6]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3):261-270.

[7]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8.

[8]彭建国.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2-83.

[9]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9-161.

猜你喜欢

塞音天柱县靖州
湖南靖州:特种土猪成抢手年货
靖州杨梅新品、新技、新景结“新果”
天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湖南靖州设立湿地自然学校
☆黔东南州
天柱县稻田生态养鱼的实践观察和探讨
贵州天柱县博物馆刍议
靖州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中国不同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元音间塞音VOT的对比研究——以吴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为例
汉语、法语塞音VOT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