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性别差异和权益保障
2013-08-31孔炜莉宁夏社会科学院银川750021
●孔炜莉(宁夏社会科学院,银川 750021)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制约型的国家级贫困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提高该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自治区政府多次实施各种类型的生态移民工程,相继迁移80多万人口。2011年以来,又实施了涉及34.6万人口的大规模生态移民工程。随着宁夏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移民新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移民新村的主要群体。父母打工使得家庭经济好转,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是否存在性别差异?2011年底,笔者对宁夏同心县一个移民新村的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社会性别视角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描述,分析了留守儿童阅读产生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维护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文化权益保障的措施。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十一五”期间,同心县实施县内、县外生态移民,共搬迁安置移民1.8万户8万人。为了保证儿童就近上学,全县规划在移民安置区新增教学面积12.36万平方米。Y村是同心县2008年建立的一个生态移民新村。全村总开发土地面积为2560亩,计划安置移民400户1600人,笔者调研时已安置280户1136人。移民均为回族,主要来自镇内偏远山区白土崾岘、王海子、阿不条、大湾、倒墩子等5个行政村。2009年,该村建立一所完全小学,包括学前班共有259名学生。笔者在Y村小学4~6年级共发放问卷85份。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占调查问卷的83.6%,其中,男童为45.6%,女童为54.4%;全部是回族;家中有3口人占1.4%,4口人占6.8%,5口人占23.3%,6口人占39.7%,7口人以上占28.8%。
2 课外阅读的性别差异状况
2.1 对图书室关注的差异
由图1看出,关于“村里有图书室吗”问题,33.3%的留守女童认为“有”,比男童低4.9%;说明66.7%的女童认为 “没有”和“不清楚” 村里有无图书室。对于“学校有图书室吗”,大部分留守儿童回答“有”,79.4%的女童认为学校“有”图书室,比男童低8.8%;20.5%的女童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男童仅为11.8%。据调查,Y村委书记由县上委派,其不在本村居住,村委会主要是村书记办公,故不能保证正常办公,导致Y村委会设立的仅有的一间图书室基本闲置。
图1 男、女童对图书馆(室)的了解情况(%)
2.2 课外阅读的性别差异
2.2.1 课外时间安排的差异
从图2看出,一半以上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用来“看课外书”,说明多数留守儿童喜欢阅读课外书,其中,留守女童比例为51.3%,低于男童10.5%。女童在课外时间“经常看”图书的比例为35.9%,比男童低14.1%;“有时看”图书的为53.9%,比男童高18.6%;“从来不看”的为5.1%,比男童高2.2%,说明留守女童课外看书时间少于男童。男、女童“在家干活”比例分别为17.6%和38.5%,女童高出男童20.9%。值得注意的是,11.8%的男童课余时间能“在家看电视”,而女童则“无权”看电视。
图2 男、女童的课外时间安排(%)
2.2.2 获取图书信息的差异
由于留守男、女童的性别差异,在获取图书信息上,男、女童也有一定的差别。从图3看出,关于“喜欢图书的原因”,79.5%的女童是由于学校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喜欢图书的,比男童高20.7%。可以看出,留守女童对图书的认知和了解主要来自于老师,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受电视、同学、家人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均不到10%。另外,20.6%的男童还从外出打工的大人和其他渠道获取图书信息。
图3 男、女童喜欢图书的原因(%)
2.2.3 获取图书的差异
从图4看出,留守儿童获取图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从学校借阅图书。男、女童“向学校图书室借”的比例分别为29.4%和53.8%,女童比男童高24.4%;“向老师借”的分别为29.4%和7.7%,二者相差21.7%。可以看出,男、女童向学校图书室和老师借阅图书的差别较大,女童喜欢向学校图书室借阅,男童喜欢向老师借阅。第二,自己购买。男、女童分别为14.7%和23.1%,女童比男童高8.4%。第三,向同学借阅。男、女童分别为11.8%和7.7%,女童比男童低4.1%点。仅有5.9%的男童向村图书室借阅的,没有女童向村图书室借阅。值得一提的是,留守儿童在网上阅读仍然是空白。
图4 男、女童的图书来源(%)
2.2.4 阅读图书种类的差异
从图5看出,40.3%的留守儿童喜欢阅读“作文或题库类”书籍,其中,女童比例为51.2%,比男童高21.7%;27.1%的留守儿童喜欢阅读“小说类”图书,其中,女童喜欢的比例为30.8%,比男童高7.3%,说明80%以上的女童喜欢阅读作文或题库以及小说类图书。而只有10.4%的女童喜欢科幻、益智、科普、侦探类图书,比男童低18.7%。可以看出,受学校教育的影响,留守儿童最喜欢阅读作文或题库类书籍。
图5 男、女童喜欢阅读的图书种类(%)
2.2.5 拥有图书的差异
据调查,男、女童没有课外书的分别为23.5%和25.6%,女童比男童高出2.1%;有1~5本课外书的分别为47.2%和66.7%,女童比男童高出19.5%;有6本以上的分别为29.3%和7.7%,女童比男童低21.6%。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女童没有或者拥有少量的课外书,拥有的图书亦多是与课本有关的作文或题库类书籍。
3 课外阅读的性别差异比较
传统的性别角色导致留守男、女童活动空间和范围产生一定差异。男童相对外向、独立、大胆,活动范围比女童广泛,接触的人群亦比女童多;而女童则遵循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模式。家庭是女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她们的视野狭窄,自主意识薄弱。男童受到的行为约束少于女童,人际关系能力强于女童,活动空间更广泛,关注的视野亦比女童开阔,因而男、女童的课外阅读产生诸多差异。
3.1 男童课外阅读机会多于女童
无论是课余活动,还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上,留守男童阅读机会均多于女童。女童看课外书的比例低于男童10%,而女童课余时间忙于家务劳动却高出男童20%。可见,农村家庭还存在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女童仍然是家务劳动主要承担者,繁多的家务劳动占用女童大量的课余时间。受这种分工模式的影响,致使留守女童课外阅读缺乏保障,阅读时间被缩减,更没有时间看电视,女童应该享有的文化权益被剥夺,她们的课余生活单一枯燥,没有男童丰富多彩。
3.2 男童获取图书资源的途径多于女童
由于男、女童性格上的差异,活动范围的不同,在获取图书资源方式上,留守男童比女童有一定的优势。在获得图书信息上,女童比男童更依赖老师,近80%的女童主要是通过老师得知图书信息,比男童高达近21%。其余20%女童则是通过同学、家里大人等渠道获取信息。而男童除上述途径外,还从外出打工的大人和其他渠道获取图书信息。在获取图书方式上,女童除了从学校借阅图书外,主要自己购买图书,而男童还向同学、村图书室、其他方式等借阅图书。
3.3 男童阅读种类丰富于女孩
留守女童由于阅读时间偏少,加上听话、乖巧,受老师的影响比较多,比较注重满足于考试的阅读材料,因而她们的课外读物主要限于作文和课外辅导书,阅读种类单一。女童感情细腻,亦沉浸于感性世界,难免受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吸引。而男童课余时间偏多,加上他们善于理性思考、敢于探索,更喜欢接触、发现新鲜事务,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自己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未知世界。除作文和课外辅导书外,男童更喜欢阅读科幻、侦探、益智类书籍。
3.4 男童拥有的图书资源多于女童
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留守女童没有或者拥有少量的课外书,而且拥有的几本图书也是为了应付学校考试,购买的科辅书籍。父母更注重留守男童的教育,对男童图书资源的支持力度更大。有近1/3男童有6本以上图书,比女童高出21%。
4 课外阅读性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性别差异的因素错综复杂,除了男、女童本身自有的生理差异外,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传媒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4.1 社会文化
在宁夏生态移民地区,男、女童课外阅读差异主要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社会,男性占主权地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生态移民地区更是根深蒂固。同时,伊斯兰文化对生态移民地区回族家庭的影响更胜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受这种宗教戒律的影响,生态移民地区仍保留着男女有别的习俗和观念,传统性别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和自我发展意识。
4.2 学校的性别差异教育
学校的教材内容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史静寰统计人教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发现,男性占全部人物形象的81%,并多以领袖、企业家、科学家的形象出现,即将男性角色定位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大领域;而女性仅占19%,且多以教师、护士、服务员等形象出现,将女性角色定位于学校、医院、家庭等特定的小领域。[1]其表现的传统男女分工模式和男女失衡的角色定位会影响到留守儿童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会使男、女童活动范围、接触人群有很大差别,导致他们获取图书信息和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也产生差异。一些研究指出,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女童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师对男童给予关注和积极评价往往多于女童,这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和性别行为模式。男童更加自信,喜欢阅读富有挑战性、探索性图书,而且敢于向老师借阅图书。另外,学校很少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加上学校图书资源匮乏,使得留守女童的图书资源也相应单调、短缺。
4.3 家庭的性别角色期待
家庭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对子女课外阅读的影响非常重要,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存有严重的性别差异。生态移民地区父母外出打工,农村家庭劳动分工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原来由父母做的家务劳动,转嫁到留守人员身上。家长期待男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比较注重留守男童的文化教育,尽可能多给他们提供阅读机会和图书资源。而期待留守女童能在家庭中体现其价值,她们则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她们的学习、阅读、娱乐时间被家庭琐事占用,致使女童阅读时间大大减少。这种不平等的分工模式剥夺了留守女童应该享有的文化权利,对她们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导致她们缺乏自主、独立意识,不利于她们健康、和谐的发展。
4.4 大众传媒
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2]亦是传播性别角色观念的有效渠道。[3]许多研究表明,媒介中男女两性的职业分工、价值取向、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性别差异。目前,互联网在生态移民地区没有全面覆盖,书刊、电视等媒介对留守儿童的性别观念产生影响较多。媒介中男女两性形象和互动反映了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关系,对留守儿童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利于留守儿童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加大了男、女童课外阅读的差异性,尤其对留守女童的课外阅读产生不利影响。
5 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保障留守儿童平等的文化权益
5.1 加强性别平等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保障留守儿童平等的发展权益
政府要从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多元发展等先进理念出发,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和留守儿童本人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能力;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消除对留守女童的歧视,大力宣传儿童性别平等观念,营造有利于留守女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进而保障留守女童的平等发展权益。
5.2 学校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保障留守儿童性别平等教育
学校要通过在班里设立图书角、建立多媒体教室等方式来丰富、加强图书资源建设,保证留守儿童有课外书可读。老师要转变应试为目标的阅读教育,避免以辅导书籍为课外阅读材料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他们多阅读名著、科普、科幻、人物等内容多样、包罗万象的书籍,开拓儿童尤其是女童的阅读视野。老师要注重两性的优势互补,培养男童的细致、耐心和感性认知能力,培养女童的自信、勇敢、独立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对女童要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加强锻炼女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避免她们过于依赖老师和学校。学校要经常提供男、女童共同参与的活动,鼓励他们共同合作,相互影响,使他们尤其是女童拥有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教材内容尽可能为儿童展现性别平等的教育信息,帮助儿童在性别社会化中平衡发展。
5.3 家庭要转变性别观念,保障留守女童的课外阅读机会
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消除社会文化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摆脱传统的男女分工模式,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避免限制、规范留守女童的行动和兴趣,保障她们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让男、女童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在女童教育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保证女童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4]家长还要经常为留守女童购买图书,对女童加大教育投资。鼓励她们走出家门,经常参与户外活动,加强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扩大她们的活动范围,从而丰富她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使她们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5.4 大众传媒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保障留守儿童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
从事大众传媒的工作人员要学习现代社会性别平等理念,了解两性差异的表现和影响差异形成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认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偏差,尽可能在媒介消除性别刻板化印象和行为。传媒人从社会责任出发,认识到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社会化的教育意义。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减少两性间的差异,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赋予现代社会男女性别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从社会性别视角看问题,实现男女两性在社会进程中和谐发展的目的。[5]
[1]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对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项目的设计与运作[J].妇女研究论丛,2001(1):32-35.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3]卜卫.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7(2):26-33.
[4]孔炜莉.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和权益保护 [J].开发研究,2013(1):100-103.
[5]荆建华.媒介传播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J].新闻爱好者,2006(2):47.